search

韓愈寫張中丞傳後敘的起因是什麼

韓愈寫張中丞傳後敘的起因是什麼

  《張中丞傳後敘》作於807年,是表彰安史之亂期間睢陽守將張巡、許遠的一篇名作。睢陽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廷軍隊的給養主要依賴江淮地區。因此,堅守睢陽,對制止叛軍南犯,保障給養由淮河、長江溯漢水進入唐軍後方,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史家認為,張巡、許遠堅守睢陽之功,不亞於郭子儀、李光弼的用兵。

張中丞傳後敘表達了什麼意思

  1、表達意思和感情:透過駁斥誣衊許遠的錯誤論調以及補充記敘南霽雲的事蹟,張巡、許遠的其它軼事,讚美他們在安史之亂中抗擊叛軍的英雄事蹟,斥責安史叛軍以及那些貪生怕死的將領和誣衊英雄的小人。

  2、簡介《張中丞傳後敘》是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後敘,用來補充記敘張巡、許遠,南霽雲等人守衛睢陽時英勇事蹟以及和其它軼事的。

張中丞傳後敘的現實意義

  本文透過駁斥誣衊許遠的錯誤論調,以及記述南霽雲的事蹟與補敘張巡,許遠的其他軼事,讚美了安史之亂中抗擊叛軍的英雄,抒發了自己的崇敬之情,斥責了安史叛軍以及畏敵怕死的將領和誣衊英雄的小人,伸張了正義。

  《張中丞傳後敘》是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表彰安史之亂期間睢陽守將張巡、許遠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閱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後,對有關材料作的補充,對有關人物的議論,所以題為“後敘”。全文感情激盪,褒貶分明,議論敘事互為表裡,不分賓主。


原文

  1、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2、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 ...

原文翻譯

  1、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現了李翰所寫的《張巡傳》。李翰因文章而自負,寫這篇傳記十分詳密。但遺憾的是還有缺陷:沒有為許遠立傳,又沒有記載雷萬春事蹟的始末。   2、許遠雖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開啟城門迎接張巡,地位本在張巡之上。他把指揮權交給張巡,甘居於其下,毫無猜疑妒忌, ...

後續

  1、《張中丞傳後敘》是中國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表彰安史之亂期間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張巡、許遠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閱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後,對有關材料作的補充,對有關人物的議論,所以題為“後敘”。   2、全文感情激盪,褒貶分明,議論敘事互為表裡,不分賓主。文中關於南霽雲拒食斷指、抽矢射 ...

馬說的背景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 ...

馬說的用意是什麼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以及對人才的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希望統治者能夠重用人才 ...

馬說的歷史背景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祖籍昌黎,人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撫養。25歲考中進士後,長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長安曾3次上書宰相請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經此挫折後,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節度使董晉。董死後又去依附 ...

師說擇師而教教讀第幾聲

  第四聲。   “教”讀一聲時,意思是: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如”教書“、”教小孩識字“。讀四聲時,意思是:教導、教育,如“因材施教”、“請教”,也可作宗教。   《師說》中的原文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在句子中,“教”是教育的意思,故讀第四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