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韓愈寫馬說的歷史背景

韓愈寫馬說的歷史背景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祖籍昌黎,人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撫養。25歲考中進士後,長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長安曾3次上書宰相請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經此挫折後,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節度使董晉。董死後又去依附武寧節度使張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難遇。就是在這種心情下,他大約於貞元十一一十六年間寫出了《馬說》。

韓愈寫馬說的背景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韓愈(768到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寫馬說的用意是什麼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以及對人才的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希望統治者能夠重用人才。


張中丞傳後敘的起因是什麼

  《張中丞傳後敘》作於807年,是表彰安史之亂期間睢陽守將張巡、許遠的一篇名作。睢陽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廷軍隊的給養主要依賴江淮地區。因此,堅守睢陽,對制止叛軍南犯,保障給養由淮河、長江溯漢水進入唐軍後方,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史家認為,張巡、許遠堅守睢陽之功,不亞於郭子儀、李光弼的用兵。 ...

說的重點語句

  《馬說》的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常被用來形容人才需要有人來發現和培養,發現人才的人很重要,並且發現人才的人比人才還難得。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這是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3、其真不知馬也,這是點名中心的主旨句。   4、駢死於槽櫪之 ...

李白和歷史地位誰更高

  1、李白和韓愈的歷史地位不相伯仲。論寫詩,李白成就大。而論寫散文,韓愈成就大。兩個人的側重點不同。   2、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年少時涉獵廣泛又期望建功立業,但他並不豔羨榮華富貴,不少詩篇,都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 ...

採用什麼寫法

  《馬說》是一篇古代議論文,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針砭和控訴;文章短小精悍,結構十分精巧,也富有文采。 ...

拉之死歷史背景

  馬拉,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黨領導人之一,法國大革命期間,他撰寫過很多抨擊封建專制的文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馬拉為躲避反動分子的迫害,長期在地窖裡工作,因此,染上了嚴重的溼病和皮膚病。為了減輕病痛,同時,不影響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帶有藥液的浴缸裡堅持工作。    ...

李白蜀道難時的歷史背景

  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於唐人殷(王番)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章仇兼瓊鎮蜀時,雖然盤剝欺壓百姓,卻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結朝中權貴,以求到長安去做京官。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於 ...

蒲松齡聊齋志意的歷史背景

  蒲松齡在這部標誌著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巔峰的作品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生活,尤其是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創造了眾多風采各異的人物形象。對封建官場的黑暗、科舉制度的腐朽、封建社會婦女的遭遇等重大的社會問題進行揭露、抨擊、批判。   蒲松齡生於明末,成長生活於清初,是社會急劇動盪的時期。由於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