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馬說韓愈採用什麼寫法

馬說韓愈採用什麼寫法

  《馬說》是一篇古代議論文,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針砭和控訴;文章短小精悍,結構十分精巧,也富有文采。

韓愈寫馬說的背景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韓愈(768到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寫馬說的用意是什麼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以及對人才的摧殘,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希望統治者能夠重用人才。


說的重點語句

  《馬說》的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常被用來形容人才需要有人來發現和培養,發現人才的人很重要,並且發現人才的人比人才還難得。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這是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3、其真不知馬也,這是點名中心的主旨句。   4、駢死於槽櫪之 ...

說的歷史背景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祖籍昌黎,人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撫養。25歲考中進士後,長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長安曾3次上書宰相請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經此挫折後,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節度使董晉。董死後又去依附 ...

說原文譯文賞析

  1、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祗 同:衹)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 ...

新儒家的先驅是

  韓愈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新儒學的先驅。這種歷史觀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證明它的 合理性是多餘的,對它提出懷疑則是不明智的。但我們必須對這可靠的觀點提些問題:為什麼是韓愈而不是別人開始新儒學的突破呢?為什麼韓愈發現必須用《孟 子》和《大學》來恢復儒家傳統?這兩本書,特別是後者,在唐代是相對忽視的。為什麼儒家之道被 ...

是唐代哪個時期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因諡號“文”,又稱“韓文公”。   貞元八年(792年)中進士,曾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韓 ...

好學的名言名句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業精於勤,荒於嬉。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說過那些名言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不必賢於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 說 》   2、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於外物之謂德。《原 道》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 說》   4、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   5、四海皆已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