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食俗之北京清明節吃什麼?

食俗之北京清明節吃什麼?

  寒食清明的節日形成,源於晉文公為紀念“功不言祿”的賢臣介子推而設的節日,是我國頗具影響的古老傳統節日之一。寒食節是冬至之後的第105天就是寒食節,一般跟清明節相差一兩天,因為相近,人們常把這兩個節日看做是一個。想知道北京在清明節這一天的什麼嗎?有興趣的就和小編一起走進北京文化看看吧。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裡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所謂“寒食十三絕”其實是清朝時睿親王府家清明節上墳祭祀的時候,在朝陽門外一家餑餑鋪訂購的食品,在祭祀時擺成了階梯狀的十三層,為“十三階”。這個做法後來傳到海淀的八旗營房,被叫成了“十三絕”,滿族八旗營房的人們就用13種普通小吃組成“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是什麼?有一種說法,“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麵餑餑、芝麻醬燒餅。另版“寒食十三絕”:奶油炸糕、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麵茶、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麵餑餑、芝麻醬燒餅。

  舊時北京清明節也講究供奉四樣糕點,每樣四塊;花也是清明寄託相思不可缺少的元素。用四種鮮花為基料,恢復了傳統花韻四品:菊寄相思、寒燕報春、元寶旺財、佛手賜福四樣祭祀用糕點,分別代表相思、吉祥、多財、多福四種內涵。四品又諧音“思品”,是清明祭奠親人朋友的佳品。

節氣食俗之北方驚蟄吃什麼

  在我國南北區域的跨度較大,不同地區的人們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氣候和生態條件,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這些差異體現在我們生活裡的方方面面。今天就要講一講北方在驚蟄節氣的飲食食俗有什麼特點。

  梨子

  驚蟄吃梨是北方的民間習俗。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驚蟄吃梨也有養生意義,因為一則是人體飲食起居應順肝氣、養脾氣、潤肺燥;二則驚蟄後氣候回暖,同時會致灰霾天氣常現,人體容易外感咳嗽、口乾舌燥。而梨性微寒且甘潤,能生津清熱、潤肺止咳、消食除滯。

  炒豆

  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醪酒

  春天到來,人的全身汗毛孔也開了,西北有些地方在驚蟄節要家家戶戶喝醪酒、吃雞蛋煎餅拌芥末汁,驅除身體積存的寒氣。醪酒撲雞蛋是永昌人民常用的早點,也是“驚蟄”節日的吃喝,據說這天早晨喝了醪酒撲雞蛋,有清潤肺胃的作用。

  煎餅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傳統的煎餅,為了保證口感,原料是五穀雜糧,既不是純粗糧,也不是純細糧。磨面之前,大多選擇帶皮穀物,含有大量粗纖維,易於消化。此外,煎餅有一定硬度和韌性,可以鍛鍊牙齒功能,讓牙齒更加堅固。

食俗之溫州人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插上柳枝,兒童頭上也戴著綴有花朵的柳枝圈,先人的墳墓上也要插柳枝。掃墓歸來,還要這幾支松樹和映山紅花回家,表示長壽、子孫滿堂。這是溫州人的習俗,想知道溫州人在清明的食俗嗎?一起往下看吧。

  清明扁兒

  “清明扁兒”是溫州土話。在溫州周邊一些地區,它也被稱作“綿菜餅”,而在江南其他地區,與一種稱呼為“青團”的類似,不過原料、做法似乎也有所不同。

  清明果

  溫州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餡兒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有燻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節氣上海立夏要什麼

  現今世界人們不再會為吃不飽而發愁了,現在的我們追求的是物質的享受,我們對吃的要求也高了,傳統的吃食對於我們這些吃慣了漢堡、炸雞等食物的我們,下面就跟著小編我來看看上海文化立夏要吃什麼。   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 ...

北京清明節什麼傳統食物

  1、北京清明節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   2、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 ...

節氣習俗北京立冬什麼

  在中國因為地域的廣袤,加上交通不像現在的那麼便利,導致各地方交流不像現在這麼密切,所以每個地方都過著同一個節日,但是內容方面卻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特點。今天就要在北京文化的基礎上介紹北京立冬節氣都吃些什麼?   北京立冬吃餃子   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有“北吃餃子南吃鴨” ...

節氣:山東夏至什麼?

  我們的祖先最早制定二十四氣節那是為了能詳細的描述氣候的變化,從而能更好的為四季的農業生產提供參考,而如今二十四節氣更是為我們的飲食養生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在山東夏至節氣的飲食習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 ...

中秋節的---中秋節什麼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 ...

北京立春:春餅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勳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   《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 ...

立春,立春什麼好?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歷史悠久。《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街東直門外,凡勳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宴請,吃春餅和菜。” 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   《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