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麵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麵、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貼外,不賀不請。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麵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麵、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貼外,不賀不請。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待死人在歸天路上的種種複雜儀式都是以靈魂的虛擬存在為前提的,那死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個生命需要人們去關愛。客家人的喊驚習俗是這一思想的全體體現,當地小孩感冒發燒或其他病症發生時就要由孩子的母親及其他中老年婦女燒香燭喊驚,認為小孩生病是因為靈魂離開了孩子的肉體,及時叫回靈魂孩子就相安無事了。
古人相信人的靈魂在生前與死後是一脈相承的,人生有現世與來世,由此推斷世界也有陽界與陰界,根據靈魂不死的觀念,人死了以後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就是那個人們稱作陰朝地府的地方。客家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多做善事能夠蔭子蔭孫,今世不好死後也能得到好報。諸如此類的說法雖有懲惡揚善之意其本意並不是很壞的,但這迷信說法給人們帶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客家人的喪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傳統,以土葬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後隨著政府的倡導逐步實行火葬。另有合葬、撿金(改葬又稱“作風水”)、做生意、野葬等習俗。因篤信靈魂不滅的觀念,舊時客家人對墓穴向來特別重視,一如生人起房,叫“陰宅”,猶重風水,凡築墓葬必請風水先生選日子、時辰、選墓地、看朝向等。
喪葬禮可以說是人生禮儀中最為繁瑣複雜的一種。它的儀式較多,是其它許多禮儀所不及的。同時,這種禮儀也最莊嚴、隆重。客家人的喪葬儀俗繼承了漢文化傳統的許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這種禮儀中體現出來。同時由於長期流遷以及與當地土著的交流與融合,使得客家的喪禮形成了自己民系獨有的新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客家喪葬儀規上顯得既溫情脈脈,極富人情味,同時也有幾分嚴苛和冷峻。
送終——客家傳統習俗認為凡人年在六十虛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對於這種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質上早有準備,兒女子孫都要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聽遺囑,哭泣盡哀並燒紙禱拜死者“昇天”,是謂“送終”。客家人對送終一事相當重視以沒能跟老人說上話為終身遺憾,所以聞說父母或其他至親病危訊息一般都要立即趕回,盡最大可能見上最後一面,因此即使不遠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趕回。
報喪——報喪是指喪家向親戚鄰里報告死訊、喪期、葬期。一般小殮後,喪家即將死訊報告親朋好友,以便他們在大殮及時前來弔唁。報喪的形式有口頭的,也有持卜文的,後世還發展出來在報紙上登卜告報喪。民間一般以口頭為主,即孝子或長孫親往報喪,對那些至親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則禮數不到,對那些較為疏遠的則捎個口信即可。
裝殮——裝殮是指把死者裝裹、放入棺材。古禮裝殮分大殮(入殮)、小殮。三日小殮,五日大殮,或次日小殮,三日大殮。這也是和所謂三月下葬的舊俗相應的。後世一般家庭停喪時間較短,入殮也就比較及時,大多臨終空好壽衣,第二天便裝殮入棺。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 ...
民間,人過50歲即稱壽,有的以年際花甲為壽,有的以見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作為稱壽的開始。小壽為自家人相祝,10年1次的大壽較為隆重。若老人的父或母在世則不敢慶壽,只可作生。有的為了尊重高齡父母,在生日之前外出,躲避祝壽。若老年夫婦同庚,以男的生日為準,一同慶壽,稱慶雙壽。大壽之前,家中子女準備好酒菜、 ...
與人見面前,要記得先電話預約喲。
去人家家裡做客,可以事先準備一些水果、餅食作為禮物哈,千萬不要空手去拜訪別人呀。
在社交場合,與香港人客人見面或告別時通常採用握手。如果遇到香港友人行叩指禮(即把手指彎曲,以幾個指尖在桌面上輕輕叩打,以表示感謝。據說,叩指禮是從叩頭禮中演化而來的,叩指頭即代表叩頭 ...
韓城人對老年人的生日尤為重視,叫做“祝壽”,或稱“過壽”、“賀壽”。
一般人從60歲起過壽。每10年一大壽,其他年齡過壽規模較小。賀壽日,親戚鄰家前來祝賀,兒媳給老人送新鞋、新衣等,女兒送壽盤饃、壽糕饃、壽桃饃,鄰里多送雞蛋、壽桃饃之類。送壽帳、壽屏、壽匾、壽聯的是高雅形式,名人書寫的祝壽詞或字則更為 ...
60歲的生日稱壽辰,俗稱“六十大壽”,後輩及親友多以酒肉、糕點奉送老人,此後年年如此。
70歲生日稱“高壽”,晚輩多以壽桃、長壽麵、祝壽酒奉送老人,親友多以“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條幅敬賀,老人設酒席款待親友,主食吃麵條,取“長壽”之意。
近年來,做壽拜壽之風,有所增加,並越來越盛。 ...
慶壽誕
舊時習俗,男子50歲生自謂之“五十大壽”,但如果父母健在,則不能做壽。對於“六十大壽”比較重視,認為“人生六十花甲子”,按青海漢族舊俗,以為是“一圈兒轉圓了”,故要隆重慶祝一番。但慶壽又忌諱“本命年”,故在59歲的生日那天,提前過六十大壽。祝壽時親友們一般送來壽桃〈用面蒸成桃形饃〉9個、壽麵( ...
興化人早就有吃壽麵的習俗。每逢親朋好友來臨,總要煮一碗壽麵接待,祝願賓客平安幸福;老年人“壽誕”之日,親友、子孫要為他們端上一碗長壽麵,祝願老人家健康長壽;大年初一和初五的早上,家人團聚在一桌,每人吃一碗壽麵,以圖全年吉祥幸福,萬事如意。據說,以前在海上遇難而被媽祖救起的人,回去後也要吃一碗壽麵,以求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