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出自唐代李賀的作品,原詩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大漠指廣大的沙漠;燕山在河北省,一說為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鉤是古代兵器;金絡腦即金絡頭,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全詩譯文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什麼時候才能給它戴上金絡頭,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立功勳呢?
馬詩出自唐代李賀的作品,原詩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大漠指廣大的沙漠;燕山在河北省,一說為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鉤是古代兵器;金絡腦即金絡頭,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全詩譯文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什麼時候才能給它戴上金絡頭,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立功勳呢?
1、馬詩李賀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2、馬詩李賀翻譯
廣闊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鋪上了一層霜雪,燕山之上懸掛著一輪如銀鉤(兵器)的彎月。何時能配上金飾的絡頭,在清爽的秋季裡賓士在沙場上。
3、馬詩李賀賞析
這首詩與《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都是寫同一種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但《南園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詩則屬寓言體或比體。直抒胸臆,較為痛快淋漓;而用比體,則顯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鉤比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徵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從句法上看,後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作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嘆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聲調鏗鏘,詞語搭配新奇,“清秋”的時候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恰是“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杜甫《房兵曹胡馬》)。所以字句的鍛鍊,也是此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4、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 ,唐代詩人,字長吉,世人稱他為“詩鬼”。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此稱他為李昌谷。有“詩鬼”之稱。
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系遠支,與皇族關係已很疏遠。其父晉肅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三、四年間,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李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旋即因病辭官,迴歸昌谷。後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他一生體弱多病,二十七歲去世。因仕途失意,李賀終生鬱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詩歌創作充滿了深沉的苦悶。
馬詩前兩句描繪的景象是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如同運用賦的手法: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是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百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