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生作為教育的承受方,必須正確看待分數,同時樹立“解決問題”自己,我能克服困難”的信心;
2、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與施動者,要留心每一個學生的心理變化;
3、家長(往往代表著社會)須用正確的、理性的方式關愛學生;
4、深度瞭解自己的學生,與他們進行思想交流,才能找到根源,對症下藥,幫助學生正確面對挫折,解開心中的死結,從而重新樹立信心,培養學習成功的體驗,逐步走出厭學的困境。
1、學生作為教育的承受方,必須正確看待分數,同時樹立“解決問題”自己,我能克服困難”的信心;
2、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與施動者,要留心每一個學生的心理變化;
3、家長(往往代表著社會)須用正確的、理性的方式關愛學生;
4、深度瞭解自己的學生,與他們進行思想交流,才能找到根源,對症下藥,幫助學生正確面對挫折,解開心中的死結,從而重新樹立信心,培養學習成功的體驗,逐步走出厭學的困境。
1、增加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可能是父母沒時間照顧孩子,也可能是家長覺得孩子大了,不需要父母的陪伴。這樣做是錯誤的,會直接導致孩子和父母出現隔閡,恰好高三的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現厭學、叛逆等行為。這時候孩子對父母的距離遠了,也就不願意與父母多交流,就獨自來往,關於學校生活裡的事情也不會與家長交談。所以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讓他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
2、教育孩子對學習上的困難正確認識,從而降低可能的厭學情緒。孩子對學習厭煩,往往是因為感到學習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事情,特別是高考前各科都進入了總複習的階段,學業上的問題集中爆發。
3、青春期的迷茫帶來的厭學問題。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於人生意義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具體的想法,只知道一些泛發的概念。至於“為什麼讀書”,“將來考哪類大學”等與他們切身相關的問題,他們還一時不知道如何去聚焦,對未來感到迷茫。每天上課、下課、作業、考試,按部就班地跟著日程走。有些孩子厭倦了這種一成不變的日子,便會變得懶散、百無聊賴。
可以試著學會接納真正的自我,開啟心扉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如果心中有解不開的煩惱可以試著向好友傾訴,將消極悲觀的情緒及時轉化為主動求識的積極性,逐漸適應來自外部客觀環境的壓力,告訴自己有能力比別人學得更好,慢慢去緩解和克服強烈的厭學情緒。可以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夢想,想想未來的生活,如美好的大學生活、優質的職業生涯等。可以每天都自我暗示,自我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