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作為新興政治勢力沒有那麼大的包袱。明朝末年內憂外患,財政十分緊張。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他們敢於向大世家,大地主和大商人收取稅收。確立了商業稅和礦稅等具有現代意義的稅種,大大增加了財政收入。而東林黨本身就是這些大地主大商人的代言人,上臺過後,廢除了商業稅和礦稅等稅種,將稅收壓力全部轉嫁到普通老百姓頭上。本來明朝末年小冰河期的百姓就已經不堪重負,吃不起飯的老百姓當然就選擇了起義造反。而那些世家大族和富商巨賈仍然是家纏萬貫。
其次,閹黨專權的時候十分注重遼東的局勢,在對待後金的時候是相當有策略。一邊修築關寧錦防線,一邊穩住後金。大量購買火器,火銃,紅衣大炮等重型武器,對後金的形勢掌握的很好。在用人方面,重用孫承宗、袁崇煥、毛文龍等人,在後勤方面,全力保障前方將士,不克扣軍餉,保障了前線的後勤。而東林黨上臺過後,自視甚高導致明朝與後金相對平靜的前線重新激烈了起來。在戰事的後勤保養和將領任用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雖然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的說法似乎是有些荒謬,但從以上可以看出,閹黨的覆滅的確可能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因為明代對於宦官的控制還是很嚴格的,沒有出現像唐朝那樣的宦官專權嚴重的現象,魏忠賢權力雖然大,但還是必須依靠皇帝的權力的,所以只要皇帝不信任魏忠賢,魏忠賢就無計可施,比如魏忠賢控制錦衣衛,錦衣衛卻是皇帝的親衛,如果皇帝要錦衣衛殺魏忠賢的話,錦衣衛一定會執行的,另外崇禎皇帝利用剛上位的時候,魏忠賢對自己還不太防備的機會,做了充分的準備,加上魏忠賢的倒行逆施也引起了公憤,所以崇禎皇帝的行動十分順利,也就有了魏忠賢不反抗的結局。
歷史上的魏忠賢只是普通的太監,並不會武功,只是因為權力太大,所以小說中把他強化了。
魏忠賢生於1568,死於1627,原名進忠,明河間肅寧人。少小時就是個無賴,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為宦官,後乃複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他密結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取寵於熹宗帝。1623年掌管東廠。他排斥異己,廣結黨羽,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之稱。勢傾天下,一些攀附他權貴的人拜呼他為“九千歲”,各地督撫競相為他建生祠。1627年,思宗即位,發現他的奸惡,下令激將其逮捕治罪。得知後,自縊死。
從國事角度來看,不應該殺魏忠賢。畢竟魏忠賢還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在天啟皇帝幾乎完全荒廢政事的情況下,他還能維持大明朝廷的正常運轉。在當時東北的後金還沒有成氣候,一直被壓制在東北一隅。雖然閹黨與東林黨內鬥不休,但總體上來說朝政還是平穩運轉。但是從個人權柄上來說,魏忠賢非殺不可。崇禎皇帝即位初期危機重重,魏忠 ...
1、魏忠賢是有價值的。他的價值不在於他自己就是撐起大明的擎天巨柱,而是他是支撐大明的兩大支柱之一,是皇帝控制官僚集團的工具。沒有了他,皇權就流於形式,根本無法透過官僚集團對國家進行治理。
2、所以崇禎應該做的是“抑之,用之”,一方面對其進行打壓,不讓其過快擴張,甚至可以殺了魏忠賢,但一定要找到合適的繼 ...
原名魏進忠,河南府肅寧縣人,生於1569年,可以說是歷史上龍年出生頭號大奸大惡之人。
魏忠賢少年家境不詳,只知他生於一個破落戶,自小不成家業,單學些遊蕩本事,吹彈歌舞絕倫,又好走馬射箭,踢球下棋逢對手,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結些個無賴朋友,遊手好閒,荒淫無度,後來憑著彈唱的幾手絕活,進京謀事,認識了管皇城 ...
具體如下:天啟7年秋8月,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檢入繼帝位,改元崇禎,即為思宗。朱由檢一向熟知魏忠賢的罪惡,同時東林黨人也紛紛上書彈劾,於是,下令把魏忠賢發配鳳陽,後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畏罪自殺,結束了他罪大惡極的一生。
魏忠賢,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人,漢族,原名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 ...
魏忠賢,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 ...
魏忠賢在政治鬥爭中採用如此激烈殘忍的手段殺戮和排擠大臣,原因只是他的敵人太強大,只有殘酷異常,才能使得強大的政敵鎮服。魏忠賢在全國散佈的生祠,表面上是變態的被崇拜的需求,實際是展覽力量,號召屈服,以降低對抗的成本與消耗。魏忠賢殘害忠良,禍亂天下,罄竹難書。魏忠賢,原名李進忠,進宮後從繼父魏朝姓魏。他結過婚 ...
因為魏忠賢勾搭了太子的乳孃客氏,皇宮中的太監和宮女是可以配對的,其實也就是找個伴。太子即位後,對客氏很尊重,也很依賴,所以魏忠賢也從此得利,因為熹宗皇帝最喜歡做木匠,所有的朝政都推給魏忠賢,所以魏忠賢才攀到了權利的頂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朝的太監權利相當大,大到可以控制內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