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黃梅戲的由來,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是誰

黃梅戲的由來,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是誰

  我們都知道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那麼有人知道黃梅戲文化他的由來嗎?黃梅戲它以前不叫黃梅戲,是叫“採茶戲”或“黃梅調”是由山歌、採茶燈、花鼓調秧歌、茶歌,先由農村流傳,後來才開始融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它的起源吧。

  他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那還是近代的事。在這段時間內,他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姐妹藝術的精華,使自己逐漸完善起來而成為一個名劇。在談說這個名劇的時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這個劇種的團體,同樣經歷了這麼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他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逐步完善起來的。也可以說,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他的表演團體的形成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縱觀黃梅戲的表演活動,從業餘性到專業性,大略可分為四個階段.

  萌芽階段的表演活動:

  只有表演者,沒有表演團體。這時期的黃梅戲,在宿松、懷寧的皖江一帶(現在的安慶地區),只是一些農民、手工業藝人如竹木匠、織工、裁縫等,用山歌、茶歌等結合旱船、龍舟民間歌舞形式,在廟會上或過年過節時演出、演唱,他們由一人牽頭,把自願者聯絡在一起,業餘時間,自由結合,演唱完畢,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組合。而這一次的組合,與上一次的人員,就不一定相同了。這種演出、演唱,純粹是自娛自樂、與人同樂的性質,並不是以此為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所以說,早期的黃梅戲,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團體。

  早期階段的表演活動:

  相對固定、人員很少、形成業餘或半職業的班社黃梅戲從山歌、茶歌、採茶燈、風陽花鼓調的演唱,發展到有簡單故事情節的二小戲、三小戲的時候,演唱者們,便不能如先前那樣隨意演唱了。由於是戲的演出,必須有排練,有服裝、道具等戲劇所需要的程式和要求,業餘時間則不夠,加之,這種演出可能變成表演者的職業或半職業,他們便自然結合成一個團體。這就有了早期相對固定的黃梅戲班子,即現在稱之為表演團體的。這個時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節性的,基本是業餘性或半職業性的。

  大多沒有固定的班址,內部鬆散,組織結構不完整,沒有嚴格的紀律約束,人員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內容不大,劇中的人物不多,只不過三兩出二小戲(小生、小旦)和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的人員很少,七八個人即可,所謂“七忙八不忙”,這是黃梅戲班子裡流行的一句俗浯,就是說,這個班子七個人,就忙些,有八個人就不忙了。因此說,中期階段的黃梅戲,已經有了一些相對固定的,人員很少的,但是業餘或半職業性的表演團體。

  後期階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發展,走上正規、固定,劇目增多,行當全,從農村進入城市黃梅戲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幷蓄,已經發展成比較完整、成熟的劇種。除演二小戲、三小戲外,吸收了青陽腔、楚劇的大本戲。演大本戲,就要求班社要相對的穩定,要具備表演大戲的表現能力。因此這段時期,相繼出現了固定的職業性的班社,這種職業性的表演團體,為了生計,為了營業,為了保證收入,劇目要經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質量,人員增加了,行當齊全了,舞臺美術(衣箱、幕布、道具、刀槍把子)也有了發展。

  班子不那麼鬆散了,組織管理上,有了班主,還有了聯絡演出和管理生活的專職人員,流動性也增大了(即所謂“跑碼頭”)。這種職業性的表演團體,大約在清咸豐年間就已出現,如在咸豐七年(1857年).清軍多隆阿、鮑超曾在冬至這天.在宿松緘“為劇樓,演花鼓戲,邀各營隊長洎眾文吏聚觀”。(宿松縣志)這裡說的花鼓戲就是黃梅戲。

  這個記述,說明兩個問題:

  一、多隆阿和鮑超看的這個黃梅戲,可能是一個陣容不錯,有一定演出質量的固定性職業班社。

  二、這個班社已進入劇場。可惜這個記述未記班社名字及其他活動情況,因此有人說,他也可能是一個非職業性的班子。但是在光緒年間之後,黃梅戲的職業班杜,在嶽西、宿松、潛山、太湖、懷寧的皖西一帶就相繼大量出現。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桐城人瓦匠彭鴻華,人稱彭小佬,組織了黃梅戲班子,在懷寧的鄉間演出,稱“彭小佬班”。

  又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後,王宏元在嶽西組“同升班“。20年代到30年代,是黃梅戲職業班社發展比較多的時期,除長江以北皖西、長江以南的至德(今東至縣)、青陽、貴池、銅陵乃至徽州地區均有黃梅戲班社的組建。

  民國十五年(1926年),張廷翰在嶽西組建“張翰班“(又稱“良友班”)。民國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東至組建“同樂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王梓林於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松組建“抗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時值抗戰時期,這個班子到抗戰後方演出,宣傳抗日救亡。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銅陵組建“椿月堂班“。抗戰勝利後,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較活躍。

  1932年,丁永泉與藝友們一起,帶班子進入安慶市,結束了黃梅戲只在農村演出的歷史。此後,其他班社:仿效,也紛紛進入安徽的市縣演出。總的說,後期的黃梅戲表演團體,比較正規和固定,演出劇目增多,行當比較齊全,流行地區擴大,並從農村進入城市。

  【結束語】以劇場的形式表演團體,使原本流動性很強的“跑碼頭”狀況,都相對的穩定了下來,基本上在一個縣的範圍內活動和演出,並且多有固定的劇場。演出條件大大改善,脫開了“草臺”和“地灘”。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領導和支援,自己管理自己,經濟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證。有一定的提高。

餃子的由來,是為了紀念誰?

  中國的飲食文化傳承了千百年,一路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是非常的豐富、美味,而且還富有文化積澱,而其中餃子可以說是我們平時經常吃到的食物,既簡單又美味,但是我們對餃子的由來有多少了解呢?是為了紀念誰的呢?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您也許還喜歡:

  金邊白菜是什麼菜系,你可知?

  木犀瓜片屬於什麼菜系呢?

  千香雞是什麼菜系的

  肉絲拉皮是什麼菜系,你知道嗎

近代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是誰

  本名向愷然,湖南平江人。近代著名武俠小說家,為20年代俠壇首座,領導南方武俠潮流,被稱為民國武俠小說奠基人。他從小文武兼修,文學、武術,兩者均有深厚造詣。兩度赴日留學,1922年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筆名來由:靈感來自老子《道德經》之"天下皆謂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


藏戲的開山鼻祖?唐東傑布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那麼,你知道藏戲之所以在藏族文化中有這麼重要的地位是為何嗎?正是因為藏戲在發展過程中有了創新和改變啊。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藏戲的開山鼻祖是誰。   藏戲的開山鼻祖是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十四世紀)   在十四世紀,噶舉派(白 ...

豫劇和黃梅戲的區別黃梅戲的優秀劇目例舉

  黃梅戲是安徽地區的代表戲曲劇種《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等等都是黃梅戲的經典劇目。這些古代的言情代表劇一直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安徽與河南距離是非常相近的,你知道豫劇和黃梅戲的區別嗎?   那麼,本期豫劇文化一起了解豫劇和黃梅戲的區別。   戲曲藝術的成熟在中國發生得比較晚,以元雜劇和元末 ...

從古至今黃梅戲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相信好多朋友都看過黃梅戲,現如今一般都是以劇場的形式來表演不像早前,是流動性的,在黃梅戲文化中有著許多的代表人物,如嚴鳳英、王少舫、張雲風、潘璟琍等,那麼同學們還知道有哪些人物嗎?   嚴鳳英:   嚴鳳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創造,為黃梅戲藝術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樸實圓潤,演唱明快 ...

黃梅戲的特點是什麼黃梅戲的藝術評價

  在中國五大戲劇裡黃梅戲以抗日題材及愛情故事被人們所喜愛,在黃梅戲文化中許多名人對它也是諸多好評。那麼同學們知道黃梅戲的特點是什麼嗎?人們對於他的藝術價值評論又是什麼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 ...

韓再芬黃梅戲選段韓再芬資料介紹

  相信好多朋友都看過黃梅戲,現如今一般都是以劇場的形式來表演不像早前,是流動性的,在黃梅戲文化中有著許多的代表人物,如韓再芬、嚴鳳英、王少舫、張雲風、潘璟琍等那麼今天在這裡我們來了解一下曾畢業於安徽黃梅戲二團的韓再芬。   韓再芬,出生於1968年3月20號,祖籍安徽潛山,中國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 ...

蠶絲的開山鼻祖

  蠶絲的開山鼻祖是嫘祖,一作累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出生於西陵(一說今河南省西平縣,一說今四川省鹽亭縣)。黃帝戰勝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   開山鼻祖,漢語成語,拼音是kāishānbízǔ,意思是比喻一個學術流派、技藝的 ...

嘴上說不想戀愛心裡卻比都急的生肖

  每個人都很想找到一個理想中的另一半,他們從談戀愛開始不停的探索,為的就是能找個能懂自己的人過一生。從十二生肖的角度看,有些生肖會比較急著談戀愛卻又不肯承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口是心非、有倔強好強的性格。以下這幾個生肖是嘴上無所謂,其實心裡比誰都著急把自己嫁出去。      TOP1屬虎   屬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