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黃金分割點誰提出

黃金分割點誰提出

  黃金分割點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研究過正五邊形和正十邊形的作圖,因此現代數學家們推斷當時畢達哥拉斯學派已經觸及甚至掌握了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點是指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與全長之比等於另一部分與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個無理數,取其前三位數字的近似值是0.618。

中國教師節的由來及意義 中國教師節是誰提出的

  中國教師節的由來及意義

  公曆9月10日,是我國的教師節。我國曆史上曾建立過教師節。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為教師節,後又將教師節改為8月27日(農曆孔子生日)。

  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復6月6日為教師節,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組織慶祝活動。1951年全國教育工會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確認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長和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發表書面談話,宣佈“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但由於這一天缺少教師的特點,執行的結果並不理想。特別是1957年以後,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教師不受重視,教師節實際上已不再存在。

  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動員全社會尊重教師,提高教師的地位,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特別是各地教師的多次提議,以及各地開展尊師活動的經驗,國務院於1985年1月11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關於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的議案。同年1月21日舉行的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同意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

  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是因為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始尊師重教活動,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同時,9月份全國性節日少,便於各方面集中時間組織活動和突出宣傳報道,促進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

  建立教師節,標誌著教師在我國受到全社會的尊敬。這是因為教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國家的未來。教師的工作同每個家庭、每個兒童、少年、青年息息相關。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教師起著巨大的作用。教師是鑄造人類文明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人類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有賴於一代又一代的教師的勞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教師辛勤的、有效的勞動,那麼,這個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序就會遭受損失。所以,一部文明史,離開教師的因素,是不可想象的。

  此後,每年的教師節,全國各地的教師都以不同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透過評選和獎勵,介紹經驗,幫助解決工資、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改善教學條件等,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中國教師節是誰提出的

  教師節是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的王梓坤提出來的,他也被認為是新中國成立後提議設立教師節的第一人,教師節是一個感謝老師一年來教導的節日,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不同國家的教師節時間不同,尊師重教歷來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會議決定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2019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5個教師節,它已經有35個年頭了。

  教師節是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的王梓坤提出來的,他也被認為是新中國成立後提議設立教師節的第一人,目前成為我國重要的節日。

  教師節的日期演變

  6月6日教師節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發起,擬定每年6月6日為教師節。

  8月27日教師節

  1939年,國民黨政府1939年決定立孔子誕辰日8月27日為教師節,並頒發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但當時未能在全國推行。

  5月1日教師節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商定,將教師節與“五一國際勞動節”合併一起。

  9月10日教師節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第八次會議正式透過國務院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並決定9月10日為我國的教師節。

  9月28日教師節

  國務院法制辦日前公佈的《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擬規定,每年9月28日為教師節,因據測算,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延續了29年的“9月10日”教師節將易期?網際網路瞬間炸開了鍋,贊成的反對的各有人在。作為教師節的主角,不少教師表示,“怎麼過”遠比“哪天過”更重要,只有喚起人們深思設立教師節的本義,改期才有意義。

中國植樹節來歷 中國植樹節誰提出的

  中國植樹節來歷

  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

  中國的植樹節,因時代的演變,先後作了三次改定。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後,民國4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准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

  民國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後,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後舊曆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8年(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佈《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於民國19年(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週間為“造林運動宣傳週”,於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於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於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至清明節行之。並由該部公佈《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週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9年2月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林業總局局長羅玉川提請審議《森林法(試行草案)》和對“決定以每年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進行說明後,大會予以透過。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次年,國務院頒佈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較大,各地適合植樹的時間也不相同。因此,許多省市還規定了自己的植樹日、植樹周、植樹月。

  中國植樹節誰提出的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其實這天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的紀念日。確定這一天為植樹節,一是從植樹的季節考慮;二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他親自起草的政治文獻《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

  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國北部和中部大規模植樹造林的計劃。1924年,他在廣州一次演講中強調:我們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斷植樹造林,而且要造大規模的森林。此外,他還在許多著作和演講中,反覆強調毀林的危害性和植樹造林的重要性,並且身體力行,親自植樹。

  在孫中山先生的倡議下,我國曾於1915年7月30日首次規定,每年清明為植樹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決定將孫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以紀念他提倡植樹造林的功績。

  植樹節的意義

  1、植樹節有利於提高了全社會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環境的意識,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植樹節有利於推動了國土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事業的發展,並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

  3、植樹節有利於帶動全民族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並且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


世界環境日是為而設立的紀念日 世界環境日是提出

  世界環境日是為誰而設立的紀念日 世界環境日是誰提出的   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6月5日會選擇一個成員國 ...

日心說是提出

  日心說是尼古拉 哥白尼提出的。尼古拉 哥白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在哥白尼40歲時,他提出了日心說,否定了教會的權威,改變了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的看法。當時羅馬天主教廷認為他的日心說違反《聖經》,哥白尼仍堅信日心說,並認為日心說與其並無矛盾,並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他的偉 ...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提出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張璪提出的。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來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並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於這一轉化過程, ...

內卷是提出

  1、這個詞最早是美國一個學者提出來的。   2、“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階模式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 ...

提出了新的偉大工程

  鄧小平提出了新的偉大工程。   鄧小平在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中國共產黨為領導人民完成把中國由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偉大革命而進行的黨的建設的偉大實踐。   它高度概括了執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的建設的總目標,總任務,指明瞭加強 ...

目標遊離模式是由提出

  目標遊離模式是由斯克裡文提出的。   目的遊離評價模式:由美國學者斯克裡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而提出,認為評價應當注重的是課程的實際效果而不僅僅是預期效果,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遊離狀態也稱為自由狀態,是能以單質形式存在的物質狀態,就好比油在水中一 ...

教學具有教育性思想是提出

  赫爾巴特是近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從小受到了嚴格的家庭教育,同時也廣泛接受了各種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並在哥尼斯堡大學創辦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教育性教學”一詞首先由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他認為,人的觀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