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黔東北土家族的儺堂戲文化

黔東北土家族的儺堂戲文化

  黔東北土家族的儺堂戲是獨具特色的,它屬於儺戲,是中國大地上眾多儺戲中的一分支,它與彝族的變人戲(又名撮泰吉)、師公戲、師道戲、壇燈戲、地戲等等有區別,當然與儺、儺儀及儺戲有必然聯絡。但是儺堂戲不能等同於儺戲,倘若如此,我們就不用討論了。儺堂戲是土家人在堂屋或擺手堂中(今天發展到院壩或庭院中表演)所進行的娛神悅人活動,才謂之儺堂戲土家族的儺堂戲。與土家族的音樂舞蹈、戲劇(目)緊密相關,面具、服裝、道具、唱腔及唱詞更是與土家人生活緊緊關聯。儺堂戲文化中,儺堂戲是整個文化因子中最重要成分,一切以這中心為展開和延伸,因此,稱之為儺堂戲文化;所有表演、展示營造氣氛都是為其服務的,即儺堂戲中表演的陽戲和陰戲、儀式和儀軌、絕技和絕活使用,及其的面具、道具、服裝;演唱中音樂、唱腔、唱詞、舞蹈表演中的文舞和武舞等等形成一個非常神秘的文化群,曲六乙先生曾撰文說,儺戲由於民族、地區和文化積澱的不同,與母體儺祭活動孕結方式的不同,以及處於不同的發展層次,而呈現出不易辨識的相當複雜的架構,而黔東北土家族儺堂戲表演集中到衝儺還願,消災納吉,祝壽誕生,清宅安神等方面,戲劇表演多是《關公斬蔡陽》、《甘生趕考》、《唐王叫化》、《安安送米》等陽戲方面。娛鬼神的陰戲基本上作附屬節目,可見這已從娛神完全轉向娛人了。加之儺堂戲表演中插科打諢的道白,更加地方文化活動化;在土家族地區,儺堂戲班子幾乎遍及各個村寨,其成員由情趣相投的村民自願組成,多者二十餘人,少則六七人,儺堂戲的傳承主要靠口傳面授,家傳與師傳相結合,土老師一般都有教好的表演才能和驚人的記憶力,他們有的雖然一字不識,卻能背誦許多劇目和全部戲文,聲望很高,往往成為壇主;土家儺堂戲,在黔東北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尤其在貴州省沿河、德江、思南、江口、印江、石阡、松桃等縣市流傳,成為普遍文化現象。

儺戲代表分支:貴州德江土家族儺堂戲

  德江儺戲,是儺戲的一種,並且是古儺的一種,源於古時儺儀。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其道具、服飾、音樂等都有十分特別的藝術。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儺戲文化中瞭解它吧。

  德江儺,作為一種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儺的一種,它源於古時儺儀。明代中期,德江儺堂戲已發育成熟,在民間佔有了生存空間和價值。德江儺堂戲原始古樸,源遠流長,除儺藝人口傳歷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儺藝人墓誌碑記;有傳代數百年的師傳名單位,《師壇圖》和代傳《金譜》。

  由於師傳不同,有茅山教和師孃教之分。師公傳授者為茅山教,師孃傳授者為師孃教,二者的“師壇圖”上都共同頂敬“玄壇會上趙侯聖主儺公大法師”。茅山教與師孃教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內容和風格則有一定的差異,師孃教的文戲、正戲較多,茅山教的正戲、插戲較多;師孃教柔美細膩,唱腔婉轉,舞步輕盈;而茅山教則粗獷豪放,唱腔質樸,舞步驕健。或者說,一是充滿陰柔之美,一是充滿陽剛之氣。

  時至今日,德江儺堂戲在民間開展活動十分普遍,儺戲壇(班)遍佈全縣20個鄉鎮,據不完全統計,現有儺戲壇班131壇,掌壇師131人,儺藝師200餘人,古老面具1484面,專門從事儺文化研究的人員有20餘人。

  德江儺堂戲又稱儺戲和儺壇戲,土家人叫“槓神”。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它源於古時的儺儀,是古儺的一種。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

  儺戲是儺堂戲的主體部份,有正戲和插戲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戲16支。除儺戲之外,一般還要進行儺技(土家人稱絕活)表演,專案由主家與壇班約定。在舉行儺事活動前,土家族老師都要精心佈置一個儺壇(儺堂),所以儺堂戲又稱儺壇戲。儺壇佈置精緻,集編扎、剪紙、染印、繪畫、書法、建築等藝術為一體。

  儺堂戲的演出一般是在需要衝儺還願的人家堂屋裡進行。儺堂戲的面具大多用白楊或柳木製作。白楊木質輕而不易開裂,質地細膩;其雕刻粗獷中不乏細膩,古樸中不乏韻味。

  儺堂戲有半堂戲和全堂戲之分,半堂戲用其12個面具,全堂戲用24個面具。儺堂戲中的面具的角色主要有唐氏太婆、先鋒小姐、歪嘴秦童、土地靈官、關帝聖君、開山莽將、么兒媳婦等。

  儺堂戲的道具常用的有令旗、牛角、師刀、牌帶、令牌、神鞭、神棍、寶劍、卦子、木魚、神鼓等,它們的大小、尺寸、圖案、質地都有嚴格規定,有其象徵意義,其來歷大都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儺堂戲的服飾古樸簡單,只有頭扎、法衣、法裙三種。頭紮實際上就是土老師所帶的頭冠,法衣是執行法事的禮服。法裙多為八幅羅裙,主要用於起舞、走動。

  儺堂戲的音樂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幽默風趣,多姿多彩。由於儺堂戲劇目內容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其韻可分為祭祀性音樂、正戲音樂和插戲音樂。

  儺堂戲是融音樂、舞蹈、說唱、法事、武打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舞蹈在其中佔重要的地位。其舞蹈分為兩大部份:一是內壇法事中的舞蹈,其舞步嚴謹,莊嚴肅穆,輕盈飄灑,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常限制在儺堂內鋪設的竹蓆上演出;二是外壇戲劇中的舞蹈,其動作誇張、豪放、變化性強,旋轉幅度大,活動場面寬,不受一席之地的約束。

  儺舞的舞譜稱之為“禹步”,又稱“踩八卦”或“踩九州”,其舞步常有的“丁字步”、“品字步”、“跨門步”、“旋轉步”、“梭梭步”等,雖各有不同,但都以“八卦”、“九州”的方位為舞蹈作運動的標向。

  儺堂戲演出都有一定的劇本,一般是24出,主要有《關公斬蔡陽》、《鍾馗捉鬼》、《安安送米》、《蘇妲姬選婚》、《八仙慶壽》等。

  從總體上講,德江儺以完整的儺儀和儺戲、儺技構成酬神、娛人活動系列。至今儲存有完整的22道法事,24場正戲,另還有插戲以及全套面具,上刀山(刀梯)、下火海(踩紅鏵撈油鍋)等儺技和完整的神案,這些都為研究儺戲儺文化提供了原始的、完整的珍貴材料。

土家族中特色文化:儺願戲

  儺願戲又叫做土地戲,是土家族的人民祭祖還原的儀式衍生出來的一個戲種,具有三十多個曲牌,二百多個曲目,發展也比較成熟。

  那麼,在土家族文化中,儺願戲是如何發展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土家族儺願戲的由來

  土家族儺願戲具體從哪年開始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我們能從一些歷史文獻中找到關於儺願戲的文字記載。

  《容美土司史料》載“大二三神,田氏家神也,刻木為三,靈驗異常,求醫問壽者,往來鄉屬於道,神所在,人康物阜,合族按戶期迎奉焉。期將終,具酒醴,封羊豕以祭之,名曰喜神,不然必居奇禍,祭時鼓鉦嘈嗥,苗歌蠻舞,如演劇然,神降必憑人而語,其人奮身勇躍,齕碗盞如嚼甘餌,履赤鐵,入油鼎坦然無難色,至今猶然。”這段文字表明瞭土家族儺願戲到現在至少有了600年的歷史,而且其中的傳統習俗基本沒有改變。

  土家族儺願戲的特色

  土家族儺願戲是從土家族人中的還願祭祀的儀式中衍生出來的一個戲種,它是一種祭祀儀式與戲劇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戲劇表演中又夾雜著還願祭祀的內容,可謂祭中有戲,戲中有祭。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保留著表演藝術由祭祀、歌舞、說唱向戲曲演變過程中的原始面貌。

  土家儺願戲中充分表現了原始宗教中的人神平等的觀念,雖然戲中有宗教的色彩,但是戲中的神已經非常的平民化和生活化。這種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民族文化的的儺願戲深受土家人民的喜歡。

  土家族儺願戲的祭祀順序

  土家族儺願戲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祭祀儀式,被稱為“24戲”,也叫24堂法事,一套簡約的祭儀也要八出,稱為“正八出”。儺願戲在人物塑造上藉助面具來烘托,即木雕面具和獸皮面具。鶴峰的獸皮儺面,是古巴人長期狩獵經濟的產物。臉譜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畫,根據不同的人物選用不同的獸皮。在祭儀之間,一般在“邀罡”之後開始插演“正戲”,正戲多為大型劇目,內容自成一套,與儺儀聯絡緊密,內容為天、地、水、陽“四大團圓”戲。

  土家族儺願戲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即許願、顯願和還願。土家族儺願戲在新中國成立後被禁止,僅允許儺願戲中的“正戲”中的部分曲目以單純的戲曲的形式演出。到目前為止,能完整表演整套儺祭的儺壇就僅剩下清湖村與江口村的兩個。其中,清湖儺壇掌壇師黃茂廷今年已83歲、江口儺壇掌壇師甘松林今年已93歲。

  土家族儺願戲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文化藝術,是土家族文化中的一種特色文化,儘管為保護這一特色民族文化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由於現代文明的衝擊,本土人民的不重視,以及青年人對傳統民族文化繼承的興趣不高,而老一輩傳統文化藝術傳人相繼離世,這使得土家儺願戲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儺願戲是從古代儺祭活動演化而來的一種原始宗教劇種。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臘月二十四日,鄉間驅除邪魔鬼魅、消除災難厄運、慶賀人壽年豐時,請土老司若干人進行表演。儺願戲有高儺和低儺兩個流派。高儺流行於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低儺流行於當地漢族地區。共同點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 ...

眉戶文化傳承:李彥貴賣水劇情介紹

  中國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是人們日常生活娛樂的重要方式之一。眉戶戲作為我國戲曲劇種之一,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劇目作品。接下來,要介紹的是《李彥貴賣水》,這個改變戲劇會有什麼樣的劇情呢?   《李彥貴賣水》根據《火焰駒》改編而來,表現的是女主人公貧賤不易其心,對愛情忠貞不二的追求。劇中男女主人公委婉清越的唱腔、入 ...

眉戶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刺史鄭 ...

高甲文化:高甲表演藝術

  高甲戲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最初是流行於閩南農村的一種化裝遊行,由於戲班陣容限制,行當也有較大限制。但發展至今已有了很大的突破與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表演藝術吧。   過去,由於戲班陣容的限制,一個行當未能配備幾個腳色,故在行當分工上須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紅北, ...

眉戶文化傳承:眉戶火焰駒的劇情

  眉戶戲,流傳於陝西等關中地區,有地攤子演唱、舞臺演出兩種演唱形式。其曲調委婉動聽,藝術魅力十分大。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關於眉戶戲中《火焰駒》的劇情。想了解的小夥伴們趕緊和小編一起到下文中瞭解吧。   《火焰駒》又名《賣水記》,原為清代劇作家李芳桂創作之碗碗腔劇本。   宋時,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彥榮奉命掛帥出 ...

眉戶文化傳承:眉戶古城會的劇情

  眉戶戲,曲調委婉動聽,具有令人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眉戶戲中的經典戲劇《古城會》。該劇目取材自小說《三國演義》,會是其中的哪一個情節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古城會的劇情吧。   《古城會》又稱《古城記》或《斬蔡陽》,是京劇傳統劇目,取材於小說《三國演義》,常與《灞橋挑袍》、《過五關 ...

眉戶文化介紹:最著名的戲曲劇目

  戲劇在我國文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軟文化之一。眉戶戲,作為陝西省最重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為人們帶去了十分豐富的戲劇體驗。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關於眉戶戲的註明劇目吧。   《梁秋燕》   《梁秋燕》是一出農村青年男女反對封建買賣婚姻,為爭取婚姻自由而鬥爭的眉戶現代戲。   中華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