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齊齊哈爾的蒙古族風情

齊齊哈爾的蒙古族風情

  齊齊哈爾地區的蒙古族世居嫩江流域,是一個淳樸、剽悍、善良、吃苦耐勞的民族。生活習慣頗有獨到之處。

  建國後,蒙古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蒙古族人民自豪地唱起“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陽”。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之意,歷來是蒙族的盛大節日。而今,逐漸演繹為“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節慶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除“三勇絕技”(騎馬、射箭、摔跤)外,還增添了電影放映、體育表演等專案。大會的飲食文化也很有特色。“手把肉”是首菜,即把整羊煮熟,用大盤端上桌。在大塊地品嚐手把肉的同時,烈酒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民誠心城意地用烈酒招待客人,男女老少隨著馬頭琴聲,翩翩起舞,到處是歡樂祥和的場面。

  敖包,又稱“封堆”,最早是大草原辨別道路和交界的標誌。敖包始見於清代,逐漸演變為民間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動的場所。每逢春秋兩季,都要舉行盛大的祭敖包活動。摔跤、射箭,尤其以賽馬奪羊最為熱鬧。剽悍的騎手相互追逐,人歡馬叫,爭搶一隻羔羊。搶到羊又最先到達目的地,就是勝者。夜幕降臨,月掛中天。男女老少圍著篝火跳起“罕伯舞”。一曲優美的《敖包相會》唱出心聲……

  蒙古包又稱穹廬、氈包。半農半牧地區採用固定式,放牧區採用移動式。二者外形都是圓形尖頂,以柳條、泥土為覆蓋物,也有用毛氈圍蓋的。底部(哈那)以若干細木棍和毛皮繩相連結,成為圓形圍牆。―上部(烏尼)是用長達2.3米,直徑為數釐米粗的椽木與中間的“套腦”,結成傘骨形穹頂。“套腦”即天窗,用於進光、透氣、出煙。門高約1.17米,寬約0.83米,分板門、氈簾兩種

土默特蒙古族風情

  土默特蒙古族風情

  從歷史上講,新城區的蒙古族主要以土默特部為主,自十六世紀初定居土默川以來,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

  飲食文化以紅食和白食為主。紅食指肉食品,以牛羊肉為主;白食指奶食品,主要有乳酪、奶豆腐、黃油等。土默特蒙古族有喝奶茶的習慣,奶茶由牛奶或羊奶加磚茶熬煮而成。近年來以奶茶沖泡炒米,加黃油、鹽(也可放糖)少許,已普遍成為家庭、賓館、飯店招待客人的風味飲食。蒙古族喜好喝酒,主人敬酒是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重,客人接杯暢飲,主人格外高興,認為是真摯的友情。隆重的酒宴少不了馬奶酒。

  馬奶酒 以其獨特的醇香、豐富的營養和神奇的療效而著稱。草原牧民用它來款待尊貴的客人。釀製程式:將擠下的鮮奶盛入盆內,放置八九個小時後取出奶皮,然後將脫脂奶倒入木桶,先用牛奶釀出酒麴,再用馬奶發酵釀出馬奶酒。發酵兩天釀出的酒叫軟曲馬奶酒,五天至七天釀出的酒叫硬曲馬奶酒。馬奶酒有驅寒、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功效,它對冠心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有一定的療效。蒙醫常用它與其他藥物配合治療胃病、腰腿疼和肺結核等疾病。

  烤全羊 從成吉思汗時代起,全羊席便成了蒙古族款待最尊貴的客人和盛大節日宴會上的最高禮遇。烤全羊的烹製工藝十分講究,通常是選用兩年生的肥羯羊一隻,宰殺後去毛和內臟,將佐料放入羊的腹腔內,然後把羊吊在特製的烤爐裡,用杏木或梭梭木作燃料(火硬而無煙)來燒烤,一般要經過四、五個小時才能烤熟出爐。

  全羊席十分隆重和講究。全羊盛上餐桌時,需將羊臥在盤中,頭朝上,脖系一條紅色綢帶,待客人觀看以後,抬回廚房切割分解(改刀),然後再按羊體結構順序擺好,並從每一件上割一點肉放在羊頭上,舉向客人。之後,主人向客人敬酒。客人接過主人敬的酒乾杯後,再回敬一杯。然後,客人依次從羊頭上取小塊肉品嚐,以示誠心誠意接受主人的敬意。依照古老的風俗,羊尾和小腿是不能吃的,要回敬給主人。之後,大家便可以動手品嚐全羊美味了。

鄂爾多斯婚禮:一部蒙古族的風情畫卷

  鄂爾多斯婚禮發源於古代蒙古,形成於蒙元時期。15世紀,隨著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其婚禮儀式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至今仍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鄂爾多斯婚禮的儀式程式,並使其發展演變成為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並於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鄂爾多斯婚禮有哈達訂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卸羊脖子、分發出嫁、母親祝福、搶帽子、聖火洗禮、跪拜公婆、掀開面紗、新娘敬茶、大小回門等一系列特定的儀式程式和活動內容。這些儀式程式和活動內容既不同於其他民族婚禮的程式,也與其他地區的蒙古族婚禮有別,是蒙古族婚禮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凝聚了蒙古民族禮儀風俗的精華,成為迄今保留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風情畫卷。

  這裡的結婚日期一般由喇嘛選擇。結婚前幾天,男家女家通常要宰牛殺羊做準備,備下美酒和煙,製作或購買好看的蒙古袍、馬靴。結婚那天,新郎會在吉祥的氣氛中換上嶄新的裝束。一般是紅緞結冠,或帶“布里亞特”式的圓錐紅纓帽,身著長袍,腳登長靴,負弓帶箭,顯得十分威武英俊。媒人、伴郎也都穿上盛裝。一切具備,新郎和伴郎會在歡呼聲中舉起酒杯,唱起娶親歌。大意是:成吉思汗傳下來的婚禮,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讓我們在遼闊的草原上,縱情歌唱,幸福萬年長。歌畢,新郎在眾人的簇擁下,跨上駿馬向女家賓士而去。通常新郎到達新娘家時,新娘家的蒙古包會緊閉著,佯裝不知。這時男方會派出一位善於辭令的婚禮祝頌人,與伴娘們用歌聲對答。祝頌人對答如流,眾人方能被請進屋內。新郎進屋後,賓主會高興地為新人的幸福舉杯祝酒、高歌。禮畢,女方家還要派人送親。起程時刻快到時,新娘會罩上鮮紅的面紗,穿上桃紅色的蒙古袍,在送親的祝酒聲中,乘馬繞自家蒙古包3圈,向父母和朝夕相處的姐妹們告別,互相訴說慈愛、感恩、友誼之情,依依不捨。

  鄂爾多斯婚禮集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族歌舞之大成,以幸福、吉祥、喜慶、熱烈的情緒貫穿始終,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齊齊哈爾的滿族風情

  清康熙年間,滿族人陸續遷入齊齊哈爾地區,其中主要是駐防齊齊哈爾城的滿洲八旗兵丁及其後裔,分佈於城外,自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區、鐵鋒區、梅里斯區所轄的滿族聚居村前身。   滿族姓氏形成於氏族社會,最初為表示血緣關係的稱謂,滿語稱“哈拉”。滿族姓氏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山川、河流名稱為來源,或金元時代女真人的舊姓, ...

齊齊哈爾的達斡爾族風情

  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北岸河谷地帶的達斡爾人被迫遷居齊齊哈爾西、北—帶,建立一批達斡爾族村屯,以有血緣關係的哈拉、莫昆形式構成社會組織。後來逐步被多哈拉、莫昆成員混居一村的格局替代。   達斡爾族歷史上有早婚的習俗,20歲左右的年青人基本已完婚。達斡爾族人訂親時只要認 ...

蒙古族有哪些民族風情

  蒙古族的民族風情有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 ...

充滿草原風情蒙古族服飾圖片

  俗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衣服是展現一個人氣質修養的關鍵所在。中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蒙古族服飾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這種充滿草原風情的蒙古族服飾是怎樣的呢?一起來中國傳統服飾裡看看吧。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蒙古族白節的習俗

  “白節”,蒙語稱“查干薩日”,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稱農曆正月為“白月”。白節首日即農曆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據《馬可波羅》所載:“其新年確始於陽曆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復舉行一種節慶…… ...

雙子座五一假期適合體驗異域風情

   雙子座   雙子追求的是新鮮有趣,旅遊更要選擇具有多種文化的地域,能夠獲取新資訊才會讓你無比歡快。新潮、國際化的大都市,四處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與異域風情,衝擊著你的思維,既讓你感受到開化的風氣,又讓你獲得文化的薰陶。在旅遊中的全新體驗,讓你豐富了大腦,多了幾車談資,既玩得慶幸,又能在親友面前大肆炫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