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龍巖山歌戲

龍巖山歌戲

  山歌戲

  是在閩西山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個新興地方劇種。表演形式以龍巖民間採燈舞的“蝶步”和民間舞蹈“秧歌步”等舞蹈動作為主。並溶匯了姐妹劇種的表演藝術,載歌載舞,生動活潑,富有藝術魅力,具有鮮明的地主特色。

龍巖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它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獨立一支。客家人由於所處環境的關係,終日作業于田野山嶺之間,並且男女俱出,沒有“男子事於外,女子事於內”的嚴格差別。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簡樸耐勞,很少慵惰浮誇之態,儲存著古代中原人的風氣。這些都頗和客家山歌的產生有點關係。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源流。山歌之所以風行於客家地區,大約有如下幾種原因: 第一,客家多分佈於華東南各省山區地帶,日常生活與山發生關係,而且客家風俗是婦女與男子同樣擔任著山間的各種操作,在長期的山間工作中,男女互相傾訴衷曲是預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韻的言詞,比一般語言更能表達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區地帶,工作較為辛勞,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幾首歌來發洩自己的感情。 第三,舊時客家因沒有其他較為完備而普遍的民眾娛樂,平時抑制的感情不能獲得適當的渲洩,而唱山歌正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所以一般男女對它都有共同的喜愛。 第四,在客家社會里,舊禮教束縛很嚴,平常在家庭中或鄉村裡,男女之間保持嚴格的界限,除了夫婦關係,男女間的社交活動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婦之間,也很少有輕鬆的生活節目。由於在家裡拘束過嚴,所以到了山間就好象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會自然地唱起山歌來。 就客家山歌的內容和性質來說,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一是屬於自我陶醉或自我發洩的,唱時未必有物件,有時可以單獨一人隨口哼幾句來調劑枯燥的心情。二是屬於男女間調情的山歌,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的部分。三是屬於戲謔性的歌謠,即男女之一方以戲謔性的態度向對方唱一首山歌,對方如有反應則互相以山歌調鬧譏諷對方,如無反應,可知她(他)是一個老實可欺或不會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放任起來了。

老戲新唱--新版射鵰顛覆星座性格(組圖)

  粉言粉語:武俠的世界永遠都充滿了致命的誘惑力。影視圈更是對拍攝武俠劇到了樂此不疲的地步。其中,當屬我們的金庸大師人氣最高。他老人家的著作已經被翻拍到快要爛掉的地步,而且這種反覆重拍的風潮似乎沒有歇止的意向。如今,號稱06年青春偶像版的《射鵰英雄傳》又朝我們走來,熟悉的角色,新的扮演者,到底帶給我們哪些看點呢?

  1

  看點一:俊俏胡歌如何演繹憨厚郭靖

  胡歌和郭靖星座不同,但同屬土相星座,星座特質上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老實本分的孩子。也都信奉腳踏實地的做人原則。不過,郭靖天資愚鈍,傻的過頭。而處女座的男同學又普遍是心思細膩如塵的憂鬱代表。早前的逍遙哥哥,太過深入人心。孝順的董永又讓觀眾認識了不一樣的胡歌。胡歌在每次選角的時候都比較成功,相信這次,也同樣能給觀眾帶來驚喜。

  不久前突發車禍的胡歌,傳出了險些毀容的負面新聞。好在如今已無大礙,重新回到了《射鵰》劇組。究竟這個帥逍遙是如何詮釋靖哥哥的憨厚質樸呢?新版《神鵰》恐怕是他偶像明星到實力派的重要轉型作品了。


《劉三姐》週末來深唱山歌

     劉三姐 王予嘉。   說起民族歌舞劇,很多觀眾一定會想到《劉三姐》。這部傳唱了45年的經典民族歌舞劇將在12月20日、21日登上深圳大劇院的舞臺。   該劇導演龍傑鋒在昨日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介紹: 傳說中的 劉三姐 講述了倫理故事,電影《劉三姐》講述了階級神話,張藝謀的《印象 劉三姐》藉助實景演出表 ...

夢人生:青陽腔

     2012年7月隨攝製組抵達九江湖口縣,繼續探尋茶葉之路。沒想到竟有意外驚喜,有幸拜師學唱了一回青陽腔,足足過了把“戲”癮。      青陽腔是在明代嘉靖年間因弋陽腔流入安徽青陽後,與當地流傳的戲曲聲腔、民間音樂等結合而成,後進入九江湖口流傳至今。2006年,青陽腔正式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 ...

四平

  四平戲又名四評戲、四坪戲、四棚戲、四蓬戲,系由明代中葉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演變而來,嘉靖年間盛行於徽州(安徽省歙縣)一帶,明末清初傳入閩東北大山深處的政和,在政和縣楊源鄉及屏南縣龍潭鄉以歷史原貌完整地延續至今。   四平戲的傳統劇目有《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琵琶記》、《蘇 ...

黔東北土家族的儺堂文化

  黔東北土家族的儺堂戲是獨具特色的,它屬於儺戲,是中國大地上眾多儺戲中的一分支,它與彝族的變人戲(又名撮泰吉)、師公戲、師道戲、壇燈戲、地戲等等有區別,當然與儺、儺儀及儺戲有必然聯絡。但是儺堂戲不能等同於儺戲,倘若如此,我們就不用討論了。儺堂戲是土家人在堂屋或擺手堂中(今天發展到院壩或庭院中表演)所進行的娛 ...

肩膀

   肩膀戲,亦稱肩 頭坪。據《沙縣誌》記載,清朝宣統年間,沙縣民間的戲劇十分活躍,各個戲班競相演出。時有“玉枕軒”的領班連細狗別出心裁,創新出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戲。演出時,由8歲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負責唱腔、頭部表情和雙手動作,大人負責臺位變換的腿部動作。戲有生、旦、淨、末、 ...

布袋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大部分學者都認定布袋戲起源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 ...

宜黃

  16世紀初,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作《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說:“予聞清源,西川灌口神也。”西川灌口神,即清源妙道真君,原指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守李冰,後衍化為李冰次子,俗稱灌口二郎。由於官府的利用與宗教的滲透,灌口二郎神分化出多神,其中清源又傳為隋朝嘉州太守趙昱,都是青年美男子形象。   宜黃位於江西省東部,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