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內容: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當中的公平就是讓人們共享生態文明的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美麗中國的成果。公平是一個社會性評價概念,它是主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對自己的投入和產出平衡所作出的一個主觀評價。
生態公平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理論支點和實現方式。生態公平涉及到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關係的協調解決。維護生態公平需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作保證,同時還要建立具有普世意義的生態公平價值觀。
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是黨的十八大。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佈局。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佈局確定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關於這個“總體佈局”,我們黨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再認識過程: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到經濟、政治、文化建設齊發展;
從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到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也納入而拓展為“五位一體”,並首次對其進行單篇謀劃,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一新拓展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上升到新的水平。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表明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濟建設是中心和基礎,政治建設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和血脈,社會建設是支撐和歸宿,生態文明建設是根基和條件,它們相輔相成、 ...
1、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作保障。需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選擇。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確立了社 ...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係歷史的總結和昇華。 ...
生態文明教育是指節約教育、環保教育、國情教育。生態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順應自然的人性的教育,是全社會自覺形成一種人生態度,它是今天的終身教育觀。
生態教育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涵蓋各個教育層面,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其教育物件包括全社會的決策者、管理者、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工人、農民、軍人、普 ...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種把人的問題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大學生提出更高要求的教育,它要求大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高校德育注入新的內涵。
首先,透過生態文明教育要求當代大學生善待自然環境,發揮人類特有的自覺性和創造性,保持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要求尊重與愛護自然,樹立自律意識與平等觀念,要順應生態規 ...
1、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2、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來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 ...
1、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2、生態文明核心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3、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