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華夏一絕”金溪手搖獅

“華夏一絕”金溪手搖獅

  

  燈綵是歷史悠久、流傳甚廣的民間藝術,每逢年節,處處可見張燈結綵、舞龍耍獅的熱鬧場面。金溪縣有一種全世界獨有的燈綵——手搖獅,表演中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千姿百態、活潑俏皮,令觀者心曠神怡。它是燈綵中的佼佼者,被譽為“華夏一絕”、“藝苑奇葩”、“獅人舞蹈”。

  罕見的品種

  中國是舞獅的發源地,大約始於南北朝,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以風格和流派分南獅和北獅。南獅重意,好比武獅,威武粗獷、激昂好鬥;北獅重技,好似文獅,莊重雍容、機智靈敏。然而,金溪手搖獅與常見的舞獅表演形式又大不相同。

  舞獅通常都是兩人共舞,而手搖獅卻是一人蹲步表演。它不表現那種雙人舞獅威武雄壯的氣勢,但卻以其小巧玲瓏的結構,活潑俏皮的表演,加上嗩吶和打擊樂的伴奏,形成了溫婉、柔媚、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色,是民間藝術中罕見的品種。

  表演時,一人舞球,一人舞青獅,一人舞黃獅。舞球者要翻騰跌撲;舞獅者以下蹲步表現獅子的行進,蹲跳步表現獅子的縱跳,跪步表現獅子的靜止,下蹲弓箭步表現獅子的俯伏和起跳;用“竄毛”表現獅子的翻鬥;用“槍背”表現獅子的打滾;用手腕不停地搖動小獅來表現“舐毛”、“搔癢”、“撲球”、“叼球”等各種動作。

  舞手搖獅有一定的難度,它要求手腳配合、上下協調。因此,演員需要具備一定的武術基本功。此外,手搖獅製作精巧,本身也是一種精美的手工藝品。

  尷尬的現狀

  世代相傳的金溪手搖獅已有數百年曆史,它究竟始於何年何月,沒有準確的文字記載,更無從考證,只能從民間老藝人口中略知一二。外界稱之為金溪手搖獅,其實在金溪境內稱之為胡家手搖獅。胡家村位於金溪縣楓山埠,是一個偌大的村落,全村有110多戶、400多人。村中老屋鱗次櫛比、巷道交錯,足見該村昔日興旺繁榮。可現在村中只有胡正雲老人知道手搖獅。胡老漢今年75歲,鬚髮皓白,神采奕奕,頗有些仙風道骨。

  據傳,胡氏從本邑伯林胡家遷入現所在地,稱之為城上胡家,迄今已經二十七代。手搖獅子舞在這裡代代相傳,它是城上村勞動人民在練武強身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精湛民間藝術。以前,手搖獅一般在曬穀場上表演,民間傳說擁有108套表演形式,共分八節才能演完。可惜由於後繼無人已大部分失傳,現僅存玩耍、搶球、戲逗、遊山等套路。更讓人揪心的是,胡家村年輕的一代正逐漸淡忘了這門古老的藝術,村裡的年輕人大多數在外打工,沒有人願意去學手搖獅表演了,村裡只有胡正雲和胡先富兩人對手搖獅有一定的瞭解。胡先富老人今年也已經72歲了,他是專門搞手搖獅表演的,現在也不在村裡,跟兒子去了廣州,而胡正雲是專門扎手搖獅的。0

  輝煌已成為歷史,談到手搖獅的未來,胡正雲老人黯然神傷地告訴筆者:“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這門技藝傳下去,可連我的兒子都不想學,別人更不用說了。”

  目前,胡家村是全國唯一一個尚開展零星手搖獅活動的村子。

  艱難的傳承

  金溪縣文化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對手搖獅情有獨鍾,在他們的努力下,手搖獅已經發生了嬗變,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不少加工和提煉。無論在扎製材質、內容、形式還是在音樂上都有較大的突破和創新,加強了喜劇色彩和藝術感染力,並且從民間藝人表演走向了專業的文藝工作者表演,從曬穀場走上了閃爍的舞臺。

  2005年6月,借參與中國江西(南昌)國際儺文化藝術周這個平臺,該縣重新組建了手搖獅表演隊,從全縣選拔了16個有武術基礎、熱愛舞獅的青年,對手搖獅進行整理和創新,受到海內外觀眾的稱讚與好評。2008年6月,這一民間藝術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該縣正積極採取措施拯救衰落的手搖獅,已將20多種套路結整合冊,並培養了一批舞獅、扎獅人員,胡家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舞獅行列。胡正雲老人則希望政府出臺優惠政策來保護“非遺”,幫助他們整理技藝資料,建立檔案,提供傳習和展示的場所,讓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得以代代傳承。

手搖獅

  金溪有一種全世界獨有的燈綵——手搖獅,表演中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千姿百態、活潑俏皮,讓人賞心悅目,被譽為“華夏一絕”、“獅人舞蹈”。

  關於金溪手搖獅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起源於古印度,幾經轉輾,傳到了四川,再傳到河南開封,最後到了金溪縣城胡家村。另一起源則是說當地人在練習武術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與一個搶水的故事有關。明末清初,金溪發生一場旱災,禾苗乾枯,土地皸裂。胡家村村人為保護水源,坐在田塍一條畫有龍鳳獅舞的板凳上守護。一天,兩個村民因放水灌田發生爭執,由鬥嘴發展到用板凳格鬥,打得不可開交。村裡一位長者聞訊趕來調解,避免了一場不愉快事件。當地民間藝人從畫獅板凳的格鬥中受到啟發,把這編成武術,配合獅舞的一些動作,便形成了“板凳獅舞”。由於板凳笨重,不易操作,造型也不美觀,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又把板凳改成篾扎紙糊的手持獅子,便成了今天的手搖獅。

  搖獅共有八節一百零八套,一般在曬穀場上表演。表演時,一人舞球,一人舞青獅,一人舞黃獅。舞球者要翻騰跌撲。舞獅者以蹲步、跳步、跪步、下蹲等姿勢表現獅子的不同形態。同時,用手腕的力量,不停地搖動小獅來表現其“舔毛”、“搔癢”、“撲球”、“叼球”等各種動作。手搖獅以其小巧玲瓏的結構,活潑俏皮的表演,加上嗩吶和打擊樂的伴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獅子女

  第一名: 獅子女

  別看平時性格大大咧咧的獅子女,一副女強人的模樣,其實她們是人前人後大不相同,她們內心是個害羞又善感的小女孩,因此單身的她們其實非常渴望愛情,渴望婚姻,因此依靠網路相親的幫助,獅子女可以大膽地和對方暢所欲言,並隨時注意掩飾自己的情緒。


女與蟹男直播ING...

  看了好多貼子,心癢癢,忍不住想說一說我和JX現階段的狀態   其實和JX談戀愛好幸福的說....   我和JX認識時間不長,第一次見面,我問他是不是失望了,他的回答是這樣的:我們認識這麼短時間,但見到你我能感覺到好像遇到了對的人,並且是在對的時間,我和你以及你的朋友在一起感覺超級好,像是認識了很久,又像是 ...

雲南彝良牛街千年古鎮龍騰躍鬧元宵

  2月24日晚,正值元宵佳節,雲南彝良牛街千年古鎮上萬民眾集聚一堂舞龍燈、燃放煙花、孔明燈、開展篝火晚會等,龍騰獅躍激情鬧元宵。 鬧元宵活動是雲南牛街古鎮多年來留傳下來的一項群眾性娛樂活動,元宵活動所開展的龍燈、獅燈表演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寄託了古鎮群眾對來年風調雨順的祈禱和期盼。晚7時許,夜幕降臨,兩 ...

漳州抗日英雄簡大蒙難處 成廢品收購站

     清朝抗日英雄簡大獅蒙難處,作為漳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經被列為危房9年亟待修復,前排的店面成了廢品回收站。不少讀者、網友呼籲,漳州市政府部門應該重視,並著手進行修復,進行更好的保護。   目前維護簡氏僑館的管理小組,常年派人住在僑館內,守著僑館,但是因為資金困難,一直無法進行大規模維修。組長簡美田也 ...

“臨川才子金溪書”之“金溪書”

  南宋之後,金溪被譽為“理學名教之區”。謂之“理學儒林裒然冠江右、忠賢相望,人文竟爽”,大有讀書藏書之風,以致萌生了刻書業。滸灣的書鋪街在明清時期成為江西雕版印書的一箇中心,產生了“臨川才子金溪書”這句民諺,“金溪書”成為了贛東地區的一個文化品牌。據北京琉璃廠有關文獻記載,最早在琉璃廠擺攤售書的就是江西金溪 ...

馬步燈(金溪

     金溪縣雙塘鎮翁塘周家村建於北宋。相傳建村之後就興起玩“馬步燈”,原有多套不同內容的節目,但大多失傳,現存兩套節目,一為“三國演義劉關張”,一為“忠勇報國楊家將”。   周家馬步燈用竹篾紮成,分兩節,一節為馬頭及前部,一節為後部及馬尾,外面蒙上顏色布,演員站在兩節中間,走馬時,屁股頂動後面,馬步燈的尾 ...

手搖九節龍(資溪)

   手搖九節龍是資溪縣馬頭山鎮昌坪村竹延山村小組獨有的民間舞蹈活動,深受群眾喜愛。在當地世代口傳身教,至少已流行300多年。   “九節龍”是以參演的龍燈節數為九而得名。道具製作簡單,不求形似求神似,扎篾簍作骨架,外罩紅布,每節下以一木棍支撐,全龍首尾三丈餘,以一粗繩串連,各節間距尺餘,耍龍手每人執一節。造 ...

石屏工藝一絕 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屬石屏銅製品工藝一絕,曾吸引過國內外媒體關注聚焦,在記憶之中,我於2006年曾經採訪過石屏的烏銅走銀,那時對它還知之甚少。   時隔5年後的盛夏,在石屏這座小城裡傳出了喜訊,昔日名不經傳的烏銅走銀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帶著眾多疑問和好奇,我又重新踏上了尋訪烏銅走銀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