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七夕節的習俗和故事+七夕節的風俗

七夕節的習俗和故事 七夕節的風俗

  每當農曆七月七的七夕節到來,民間有著鬥巧、祈求姻緣、迎神、拜神、觀星、聽悄悄話、淨水觀影、結紅頭繩、洗頭髮、曬衣服、結紮巧姑等習俗,而且民間還流傳著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美麗神話故事。

  七夕節的習俗和故事

  七夕節又被叫做乞巧節、女兒節、七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等等別稱,從上古時期便已經出現,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其日期就在農曆七月初七。每當七夕節這一天到來,人們就要進行慶祝,它被譽為中國情人節,成為現代人最喜歡的傳統佳節之一。

  七夕節的傳統民俗有哪些

  七夕是我國比較受歡迎的傳統佳節,在民間有著許多傳統民俗,包括了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遊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神、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淨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髮、曬書曬衣、結紮巧姑等等,其中最為出名的習俗就是求姻緣、觀星、鬥巧了。

  七夕節的神話傳說是什麼

  七夕有一個非常出名的神話故事,即牛郎織女的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個放牛的窮小子叫牛郎,他娶不到媳婦和自己的老牛相依為命,有一日老牛突然開口告訴他前往河邊偷一件衣服,屆時就可以娶到仙女。牛郎到了河邊後看見一群仙女在洗澡,他匆忙拿走了織女放在岸上的衣服。待織女洗完澡後找不到自己的衣服便回不了天上,這時牛郎走過來讓織女嫁給他,織女答應下來才拿回自己的衣服。但很快此事就被王母娘娘知曉,仙凡之戀是禁忌的事情,王母娘娘便把織女帶回了天庭。牛郎追到天庭後被王母變化出來的銀河隔在了對岸,只有每年農曆七月七才能踏著鵲橋,在銀河之上與織女短暫相會一日。

煙臺七夕節習俗有什麼 七夕如何祈求姻緣

  中國節日的多樣化,也深深地表現出了我們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刻寓意,就像今天說的七夕節,古代為女子祈求姻緣,祈求好手藝的節日,而且七夕都是女子過的節日,而在煙臺七夕節習俗有什麼?七夕如何祈求姻緣?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煙臺七夕節習俗有什麼

  巧雲,吃雲面

  有的地方,七夕節要看巧雲。傳說七夕這天牛郎織女相見,天上的雲彩會格外漂亮。巧雲巧在造型上,女子們或登樓眺望,或出戶仰望,雲彩千姿百態、瞬息萬變,尤其是雨過天晴晚霞滿天的時候,空氣清新,心情爽朗,天空中的巧雲如飛禽走獸,美不勝收。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雲面看起來和一般的麵條沒什麼不同,可是其中卻大有門道。真正的雲面要用儲蓄的露水製成。看巧雲,吃雲面。有的地方做雲面不用麵條而是用面萁,是取面萁之形而寓巧雲之意也。

  拉巧

  舊時長島七夕節的拉巧習俗就非常有名,所謂拉巧其實就是鬥巧。七夕節前姑娘們就聚在一起,精心裝飾自己的巧棚。

  巧棚中擺放的都是姑娘們自己親手製作的手工品,有獅子、鬥雞、鳳凰,還有鯉魚跳龍門、轉燈、餑餑、金鐘等。

  誰家的姑娘若是巧棚做得漂亮是件值得得意的事情,如此手巧的姑娘自然能說個好婆 家。到了七夕那天,各家的姑娘把漂亮的巧棚擺到自家院裡,手藝好壞、上下高低,一看便知,更有甚者乾脆直接把巧棚炫耀地擺到了家門口。

  七夕如何祈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孃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

  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守令人感動,所以七夕節充滿了浪漫的氣息。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此外還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澳門七夕節習俗有什麼 七夕各地需要祭拜什麼

  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都是由祭祀開始的,一開始是祭天、祭火、祭月,祭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之後又有祭祖、祭各種英雄人物,讓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獨特的寓意和紀念意義。像在澳門七夕節習俗會有什麼?七夕各地需要祭拜什麼?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澳門七夕節習俗有什麼

  打扮鬥巧

  以往澳門是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還將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拜七姐

  在廣東、中國澳門等地區,七夕節又被稱為七姐誕,要拜仙禾、拜神菜。所謂拜仙禾,就是將紅豆、綠豆、穀粒等浸泡在碗中,待碧綠的嫩芽抽到兩寸來長的時候,用紅絲或紅紙環扎苗秧四周,用來拜祭。

  七夕各地需要祭拜什麼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拜七孃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孃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孃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孃媽神的祈禱。


隴端習俗起源

  雲南省富寧縣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曆一至四月間,要過“隴端節”,即趕風流街。隴端為壯語,“隴”為下之意,“端”為平坦寬闊的地方,“隴端”即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節日裡,要舉行歌舞、雜耍、演壯劇活動,習慣白天演武劇,晚間演文戲。青年男女則聚集唱歌,夜以繼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間一定要回到村內,女在屋內,男在 ...

各個民族林卡習俗飲食禁忌

  西藏農村過林卡節   歡歌跳舞,暢飲青稞酒,騎馬射箭擲骰子,是過去西藏農村過節日最典型的寫照。但今年日喀則地區傳統的“林卡(郊外遊玩)節”,呈現的已不僅僅是這些傳統的場面。   每年6月1日起的第一週,是日喀則地區的公共假期。城鄉家庭幾乎傾巢而出,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到草木蔥蘢、陽光明媚的園林或郊野遊玩,俗 ...

端午節的習俗故事有那些

  習俗: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懸艾、懸鐘馗像、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點雄黃酒等。   故事:屈原愛國投江、伍子胥棄暗投明、孝女曹娥救父投江、古越民族圖騰祭、古越民族圖騰祭、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 ...

萬聖的傳說故事 萬聖的簡單來歷故事

  萬聖節的傳說故事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訛譯為萬聖節。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 ...

中元習俗有哪些 中元的各地習俗盤點

  中元節習俗有哪些   1.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   2.燒紙   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 ...

臘八的傳說故事 關於臘八的傳說民間故事

  臘八節的傳說故事   相傳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 ...

寒食的由來故事 寒食的相關傳說故事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寒食節的相關傳說故事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他侍奉的國君叫晉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回,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傳說寒食節,是從春秋時代為紀念忠臣介之推傳下來的。   有一次,公子重耳流亡魏國時,途中病了,貧病交加,十分困苦。平時,重耳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