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的部位包括足三里、關元穴、神闕穴、中脘穴、命門穴、氣海、天樞穴等。“三伏灸”起源於秦漢、被稱世界上最早預防醫學手段,系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以中藥製成的藥餅,在相應穴位進行貼敷溼熱,促進血脈執行,疏通經絡,以達到養身調理的效果。
三伏天艾灸的部位包括足三里、關元穴、神闕穴、中脘穴、命門穴、氣海、天樞穴等。“三伏灸”起源於秦漢、被稱世界上最早預防醫學手段,系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以中藥製成的藥餅,在相應穴位進行貼敷溼熱,促進血脈執行,疏通經絡,以達到養身調理的效果。
三伏天艾灸灸哪裡最好三伏天艾灸不同部位功效不同
1、大橫穴
大橫穴位於肚臍旁開4寸的位置,這個穴位對於治療便泌、洩瀉、腹痛等效果非常好。
2、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刺激這個穴位對於治療瘀血脈絡不通或血液過於粘稠而造成的面部疾病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
3、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這個穴位能夠增強腹部肌纖維的彈性、調節女性內分泌平衡、治療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等症狀。
4、豐隆穴
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2橫指的位置,能夠治療各種炎症,比如肥胖等。
5、腰陽關穴
腰陽關穴位於第4腰椎棘突下,對於治療婦科月經失調、內分泌不平衡、臂部過於肥大、男性陽痿以及遺精等效果非常好。
6、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的位置,能夠增強人體消化以及吸收食物的能力,而且還能治療胃痛、胃酸以及嘔吐。
三伏天艾灸可以治療的疾病:
1.解暑,祛溼,祛寒,降火。因為艾灸補充的的是元陽之氣。艾灸的純陽與天時的陽氣最旺之時,雙重陽氣注入體內,將寒溼邪排出後,人在炎熱的環境裡是不悶熱,不煩躁的。
2.無論天氣多麼炎熱,身心卻是舒暢無比。這就是元氣陽氣充足,火力充足,精力旺盛,耐力很強,耐痛,抗壓力、抗打擊力強。滿滿的正能量。
3.寒是萬病之根,溼是萬病之母,風是萬病之首,火是萬病之華。在陽氣最旺的夏季艾灸,與艾火的純陽,雙重陽氣作用於人體病灶,祛除一切寒溼,打通經絡。
4.延年益壽。真元乃元氣、陽氣,所以,元氣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長壽之本,福德之本。竇材在《扁鵲心書》中雲:“撫陽保命延壽之法,艾灼第一”。
5.修心養性,也是最有收效時機。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強健身心,真正意義的修心養性。血液越來越清淨,身體得以輕鬆,心胸逐漸開闊,病痛逐漸解除,理解力逐漸增強,智慧越來越多。
三伏灸有哪些注意事項:
1、提前問診再貼天灸
中醫將人體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淤血質、痰溼質、溼熱質、氣鬱質、特稟質等九中體質,天灸對陽虛質和氣虛質的人效果很好,但對陰虛質和體質溼熱的人就不適合天灸,天灸所用都是性溫通、溫陽的藥物,體質溼熱的人一旦貼藥,就像火上澆油。
所以,在決定做天灸前,最好先到醫院問診,詢問醫生是否適合做天灸,看自己有哪些對應症,主要貼哪些部位,這樣在貼藥當天可使醫生迅速完成貼藥,節約問診時間。
2、貼藥期間的飲食禁忌
貼藥的當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鮮、辛辣食物,還有易化膿食物,如牛肉、鴨、鵝、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貼藥10小時內不能洗澡。治療的同時應戒食如牛肉、鴨肉、鵝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敷貼期間應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貪涼,不要吃肥甘厚膩、生痰助溼的食物,禁食海鮮、蝦等易發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3、貼藥後的注意事項
天灸療法又稱“發泡灸”,貼藥後起水泡是正常現象。成人一般貼2-4小時,兒童貼1-2小時,貼藥後皮膚有發熱感,灼痛感,各人皮膚耐受情況不一樣,但以能耐受為度。
敷貼之後,一般人的區域性皮膚都會有灼熱和紅潤,如果穴位上的皮膚起泡,效果會更好,證明所貼藥物已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透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但瘢痕體質的患者起泡後可能留下瘢痕。貼藥後如皮膚出現水皰,應注意保護好創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4、做三伏灸重在堅持
一般來說,三伏天灸一年至少要做三次,分別在初伏、中伏、末伏各做一次。也可在入伏前10天和出伏後10天做加強。天灸的作用是防病保健,並不是治療疾病。一個天灸的療程是三年,主要目的是防病保健,如果半途而廢,做一年停一年,效果肯定會打折扣。
5、三伏灸的禁忌
患咳喘但是伴有發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治療,從中醫角度說,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或者陽盛,或者陰虛,總之體內都存著不少的“火氣”,如果再用熱性的藥物,會使陽更盛,陰更虛,不僅會加重發熱、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三伏天艾灸常灸穴位:足三里、關元穴、氣海穴、神闕穴、腎俞穴、膏育俞穴、風門穴、三陰交、臍療、風池穴、大椎穴、湧泉穴。
三足裡位置: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關元穴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氣海穴位置: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線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