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效則治臣之罪”的“效”是“成效”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成效就給我判罪”,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洛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不效則治臣之罪”的“效”是“成效”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成效就給我判罪”,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洛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君不密則失臣出自春秋《易經》,《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易》的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1、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之釋義:代詞,指千里馬。
2、原文:《馬說》
【作者】韓愈 【朝代】唐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翻譯: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僕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