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要做什麼?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要做什麼?

  中元節,即民間俗稱的“鬼節”,因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又稱七月半、七月望。中元節的節名來源於道教,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作為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直到東漢後,道教才將其改名為中元。到了唐朝的時候,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成為官方認證的節日,而且一直延續到現今。其實中元節不僅僅是鬼節,更是和除夕,重陽,清明一樣是中國的傳統祭祀祖先的重大節日。

  中元節要做什麼?

  燒紙

  一般民間風俗裡認為紙在陰間就是錢,於是燒紙就變成了給亡故的長輩親人送去錢,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的日子過得好一些。燒紙的地方有十字路口,也有去上墳的。但無論是在哪裡燒紙,一般都認為要留幾張給過路的孤魂野鬼,讓它們行個方便,不要打劫了寄給亡故之人的錢財。曾見不少人在馬路上燒紙的時候畫個圈圈,圈圈裡面燒一大堆,圈圈外面放幾張,就是這個用意。

  不過,現在都提倡不要燒紙,一是為了環境衛生,二是為了消除火災隱患。如果真的要燒,也一定要再三確認一個火星子也不沒有了才能走哦。

  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往海里放小木船

  據說從前山東沿海地區的漁民,會用木板做成小船,然後把衣物,食品,鞋襪等東西放在小木板船上,船頭還會點一隻蠟燭,然後找成年男子把小船推入海中。所謂靠海吃海,農民種地,所以七月十五有在農田裡祭祀和祈福的習俗,那麼漁民的土地就是大海。不過這些東西可能不是給死去的親友,而是供奉海里的神明和孤魂野鬼。

  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往野地裡撒飯

  據說是浙江某些地方的習俗。如果中元節剛好下大雨,那麼就是水稻豐收之吉兆,於是晚上的時候,農民會一邊敲鑼一邊把飯灑在野地裡,稱之為“施食”。這也是佛教用語,源於《佛說盂蘭盆經》,意思是給餓鬼道眾生布施。

  跳天燈

  廣西天等一帶在七月半有跳天燈習俗。舊時跳天燈活動多是一些迎神賽會、驅逐疫鬼之類的迷信活動,現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跳天燈一般在村頭較平坦的場地上進行,72個小碗裝上豆油,分別排成9行,按前後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離置燈並點燃,跳燈的人頭戴面具,手持木魚、小鼓、鑼鈸等樂器,亦有手持掛紙花條木棍者。開頭由一人帶頭敲打木魚,按節奏有規律地在每行燈中穿來跳去,到行角轉彎處,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轉彎動作,並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樂器及道具。夜間觀跳天燈的場面,宛如長龍在星光中舞動。

  放河燈

  放河燈,又叫放荷燈,大概是因為那些小河燈漂浮在水上宛若荷花。放河燈有好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是為了普渡落水的鬼魂。因為水鬼在水中,大多不是自然死亡,這種鬼魂十分可憐,如不得輪迴不得脫生,但河燈一放,它們便可以依附其上,隨著隨流進入陰曹地府,獲得託生的機會。

七夕節要做什麼?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在人們把每個節日都過成情人節的現在,七夕成了當之無愧的“中國情人節”。但是,比起秀恩愛,七夕“乞巧”這一習俗其實更加源遠流長。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七夕節習俗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搭制香橋,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襬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禮拜完畢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面吃著瓜子、花生,一面向著織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比如長得越來越漂亮、找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丈夫將來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時分才會散場。

  拜魁星

  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民間謂為"魁星主文事"。

  "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在閩東一帶, "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吃巧果

  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一帶,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裡烹炸後稱為“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裡擺上桌子,擺上巧果、水果等食品,親友們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著美麗的夜色,一邊吃著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親友都能夠變得靈巧起來。

  迎仙

  農曆七月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穿針乞巧

  民間每逢七夕,婦女都要做對月穿針線等遊戲,向織女乞求智巧,稱“乞巧”。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

  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

  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著七夕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女子們七夕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手端一碗清水,將剪好的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此外,女子們還舉行穿針走線、剪窗花等比賽活動,看誰手更巧。

  求子

  古時候的婦女不僅會向觀音求子,在七月初七這天也會向織女求子(傳說織女跟牛郎是生活孩子的,還不止一個……)。

  怎麼求呢?比如做個小胖娃娃的形象的泥偶擺在家裡祭拜或者在七夕前幾天就種下一些慄米種子、綠豆種子、小豆、豆芽、小花、小草的種子,細心照顧讓他們長出嫩芽,預示著多子多福。

  拜"七孃媽"

  在閩南,香港臺灣,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孃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孃媽廟酬謝,答謝"七孃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孃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臺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

傳統七夕節要做什麼 七夕節人們會做什麼

  傳統七夕節要做什麼

  折桃枝

  折桃枝是七夕節的風俗之一,桃枝,能祛除邪惡之氣,解蟲毒,止腹痛。用以洗髮,可除汙穢油膩。

  拜織女

  這個活動一般都是女性參加,會幾個人一起約好時間,一起舉辦,大多都是在夜晚,月光的照射下,桌子上擺上祭品(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必須要有)。

  揉木槿

  在七夕這天,大多婦女會在水中將木槿葉揉碎,濾取槿葉汁用以洗髮,俗名為檻樹條。據說,用槿樹條洗髮可令頭髮長期保持光潔,而絕沒有一點害處,除垢功能比肥皂等清潔用品還要好得多。

  吃巧果

  有活動,自然也少不了好吃的,在農村,每到七夕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做一些“七巧果”,說是“果”,其實是一些麵食。這種麵食樣式多,味道好,深受人們的喜愛,也象徵著美好的生活。

  洗梳具

  諺語道:“六月六,開書篆;六月六,檢箱服。”江蘇的嘉定,浙江的湖州,江西的德興等地,這一天婦女大多有洗頭髮、洗梳具的活動。

  染指甲

  七夕時,婦女搗取風仙花汁,染無名指的指甲尖,把它稱為紅指甲。相傳如果將紅指甲保留到第二年元旦,老人看到,能治眼睛昏花。

  賀牛生日

  七月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為了表示祝賀,就稱這一天為牛生日。七月七日牧童採野花,插於牛角之上,稱為賀牛生日以藉此表示對牛郎的同情。

  拼七巧板

  七巧板又名智慧板,用一塊正方形薄板截成七塊,大小不等,可以任意拼合出各種人物、字型等形狀,用以開啟小孩子的智憊。

  穿針乞巧

  在七夕風俗中,針是一種特殊的節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須會用的,做“女紅”即針線活兒的必備。七月七當晚,如果能順利穿針引線就是“得巧”了,“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種生求子

  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七夕節人們會做什麼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情人節,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織女,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臘八是什麼意思 臘八什麼事情

  臘八節是什麼意思?臘八節要做什麼事情?2021年農曆十二月的到來意味著這一年也即將接近尾聲,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日子,和小編一起了解2021年農曆十二月的日子吉凶吧。   臘八節是什麼意思?臘八節顧名思義是臘月初八日的節日,據宋代的《雲笈七箋》中說,正月初一是天臘,五帝會於東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名地臘,五帝 ...

正月十二老鼠什麼怎麼過 老鼠娶親的傳說是什麼

  正月十二老鼠節要做什麼怎麼過?老鼠娶親的傳說是什麼?正月是農曆日子,每年的正月所對應的的陽曆時間也是不一樣的,想了解更多關於2022年正月內容?那就點選我們。   正月十二老鼠節要做什麼怎麼過?   這一天有烤老鼠火的風俗存在,傳說正月十二夜,老鼠娶親。所以要烤老鼠火,因為燒的是百齡樹葉,所以也叫烤百齡火 ...

大年初十石頭什麼 大年初十是傳統節日嗎

  大年初十石頭節要做什麼?大年初十是傳統節日嗎?2022年正月開始了,這個月份充滿著新年的氣息和節日的氣氛。走進我們,感受2022年正月專題帶來的內容!   大年初十石頭節要做什麼?   俗話說得好,說:沒有天,哪有地。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有了天,長會有地。自從正月初九有了天日,到了正月初十,自然也就孕育了 ...

臘八什麼事情

  臘八節要做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是由多種食材熬製而成的粥,也叫七寶五味粥,其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 ...

寒食什麼事情

  1、祭掃。祭掃,到墓前祭奠亡靈,並打掃墳墓。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袁可立墓碑》:惟其後裔式微,祭掃久缺,亦大有荒涼之感焉。清掃墓地,祭奠死者:清明時節去墓地祭掃的人很多。   2、踏青。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舊時曾以清明節為踏青節,不過,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 ...

感恩什麼,把這美好的品德傳承下去

  感謝父母:我們是父母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去感謝父母。無論我們在不在父母身邊,感恩節當天能趕回家就趕回家,關心父母幾句,陪父母吃吃飯,和父母回憶回憶小時候的事情,讓父母開心開心。若是不能回到父母身邊,那就拿起手裡的電話,給父母送去問候,囑咐父母多注意身體,不要太辛苦了,一切有你呢,感謝父母一直關心著 ...

破五些什麼

  1、在初五這一天,閩南地區還有一些特殊的風俗。在當地看來這一天是迎春的最後一天,在鄉村中做社長的人,便要誠心恭敬地到古廟裡求籤,卜問一下來年人們農業生活的好賴。在這一天的早上,還要吃年前留在佛完祭神的春年飯,以慶重春。   2、“破五”的意思,其實是很多禁忌到了年初五就可以解除。許多過年的禁忌到了正月初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