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聯合國專家:文化遺產地“表演文化”令人擔憂 2012年07月27日 00: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貴陽7月26日電(安娜)“我們走進中國西南的任何一個民族景點,迎接我們的都是長桌飯和歌舞表演。”這是參加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專家杜曉帆對於傳統的“民族遊”的第一感受。杜曉帆告訴記者,這類“民族遊”還有一個專業代名詞——“表演文化”,目前中國的各類文化遺產地和民族景區普遍存在著“表演文化”的現象,令人擔憂。
“就拿一些住在福建土樓裡的村民來說,他們現在全部都變成了演員,遊客才是他們生活的主體。”杜曉帆告訴記者,居住在供遊客遊覽的福建土樓裡面的村民,連空調都不能裝,因為那樣對於遊客來說就“不自然”了。“更有趣的是,他們住在裡面,卻連雞鴨都不能養,因為有遊客因為踩到雞屎而投訴過。”杜曉帆說。
在生態文明貴陽會議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論壇上,不少專家表示,中國式的“表演文化”當前侵蝕著大多數的中國文化遺產景點。“當下,由於旅遊的入侵,很多當地人的本來生活的文化,變成了表演形式。”杜曉帆認為這類“表演式文化”對各民族地區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同濟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韓鋒對由此類“表演文化”而引發的對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問題,更為擔憂。“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中,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就是它真實性和完整性。只有完整地知道、理解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你才知道怎麼樣去保護它、去深化它。”韓鋒說。
怎樣去掉這些中國式“表演文化”,還原文化的本質?杜曉帆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這些文化的主體——即文化的承載人意識到他們本身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感興趣的、想保護的,並不是某一種舞蹈、某一種歌曲、或者是某一種美酒,最讓我們想要保護的,是文化遺產的承載者本身,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杜曉帆說,只有這些文化遺產的承載者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他們才會摒棄他們已經習慣的“表演模式”,從而去掉這類中國式的“表演文化”,還原文化最本真的面貌。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遺產與文化遺產地的被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就拿貴州侗族來說,也許很多年以後,他們的民居改變了、服裝改變了,但是隻要他們的鼓樓不變就沒有問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周儉說,因為鼓樓是侗族人民作為族姓群體的外形標誌和集會議事及娛樂活動的場所,對於侗族人意義重大,代表著他們的民族精神、甚至民族自信。
與會專家在論壇上傳達出了這樣的觀念:“表演文化”只是一時的,每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當前的“表演形式”很快就會被新的“表演形式”所代替。對於文化遺產的主體來說,只有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真正地將各類文化及文化遺產流傳下去。(完)
曹氏風箏藝術家孔炳彰正在展示風箏作品。新華社小編李紫恆攝
一個是人類體魄美的極限,另一個是東方精神美的極致———這兩種似乎搭不上界的東西,在人文奧運理念的催化下,終於在北京有了千載難逢的因緣際會。當採自雅典的奧林匹克聖火點燃了“鳥巢”主火炬的剎那,孕育於古希臘的西方文明開始了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破天荒的親密“握手”。中國的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族戲曲……都透過奧運視窗向世人展示。無處不在的中國文化感染著來賓,也打動著世界。
過目難忘的中國特色
北京奧運會上觸目皆是中國文化元素。奧運場館別開生面的“鳥巢”與“水立方”,參考了民間“天圓地方”的說法,也代表了傳統“五行說”中的火與水。“鳥巢”的鏤空效果,讓人聯想起建築花窗與瓷器冰紋。走進奧運場館,人們手中的門票和全球傳遞的火炬一樣,以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祥雲為基本圖案。從中國代表團的領獎服到禮儀小姐的頒獎禮服,雖同為祥雲圖形,卻並不循規蹈矩,而是大膽運用了不對稱設計。祥雲由右臂爬上來,蔓延到右胸前,翻滾著向低處湧動。還有頒獎的禮儀用花,花束的蝴蝶結與禮儀小姐的頒獎禮服一樣,取材於中國絲綢。尤其是金鑲玉的奧運獎牌,用“金玉良緣”表達對運動員的祝福。獎牌背面是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獎牌掛鉤則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整個獎牌形象地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
近距離接觸民俗文化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奧運會是體育競技舞臺,也是文化交流的平臺。”北京奧運會為有著悠久文明的中國融入世界創造了條件。挪威教練阿爾內斯說,他喜歡奧運村的中國式風格,也喜歡北京。幾天來他到天壇參觀,到秀水街購買珍珠、瓷器、茶葉。加拿大小編羅斯說,加拿大有很多中餐館,但到了中國才知真正的中餐多好吃!美國射擊選手馬修·埃蒙斯和妻子常光顧奧運村的民間手工藝展示區,興致勃勃地學打中國結、學制風箏、學捏麵塑、學剪紙。澳大利亞第七頻道的華萊士很喜歡奧運主新聞中心的設施。他說:“這裡有濃郁的東方色彩,牆上展示著故宮、四合院等北京的民俗風情,還掛有中國蹴鞠和現代足球、古代戲水和現代游泳等對比鮮明的圖畫。”美聯社的羅伯特·努內茲也說:“這裡的屏風字畫看起來不錯,還有大大小小的風箏和電梯上方的粉色風車都很漂亮,許多同行都很喜歡。”
皇家糧倉內品茗賞戲
比賽和報道之餘,一批批外國運動員和小編走進北京的大街小巷,坐三輪車,買中國貨,觀賞中國的民族戲曲和文藝演出。遍佈京城的26個奧運文化廣場,迄今已接納遊客150萬人次。從蘭州太平鼓、藏戲、山西高臺花鼓、寧夏花兒歌舞,到申城海派秧歌,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和群文工作者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演藝活動。在具有600多年曆史的皇家糧倉內,與這座建築幾乎同年齡的崑曲正如泣如訴地演繹著杜麗娘與柳夢梅的生死戀情。老外們先享“牡丹宴”,再看《牡丹亭》,雖票價不菲,但散客專場已排至奧運會後。從梅蘭芳大劇院到國家大劇院,從湖廣會館到恭王府古戲臺,奼紫嫣紅的京昆奇葩和地方戲曲“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國古典愛情名劇《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和《長生殿》更是聯袂登臺,爭奇鬥豔。
品茗賞戲,讓精緻典雅的中國傳統舞臺藝術,透過奧運舞臺呈現給世界。奧運會從開幕到閉幕僅僅17天,但古老、現代、人文的北京,正透過傳統民族特色的文化彰顯出來,讓世界透過各種方式來感受古都神韻、華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