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日服飾文化差異之漢服與和服的區別

中日服飾文化差異之漢服與和服的區別

  漢朝的服飾也是繼承的秦制的漂亮的服飾,而和服也給人一種很獨特的視感,本期民族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日服飾文化差異之漢服與和服的區別。看你最喜歡哪種風格。

  日本和服是由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和服與漢服同源,有些相似,所以漢服往往被誤認為是和服。其實兩者是有明顯的區別,只要瞭解一下,就很容易辨別出來。

  一、整體風格不同:漢服飄逸灑脫,美在靈動。和服拘謹寧靜,美在端莊。

  二、裁剪製作不同:

  1、前片:漢服前左片為整幅布、右片多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為半幅布。

  2、領口:漢服交領是裁剪出來的。和服交領是按對襟裁剪,穿著時相交呈交領。

  3、袖子:漢服廣袖線條柔和,袖口是開放的。和服振袖直線直角,下部縫合,後部敞開。

  4、腰帶:漢服以博帶束腰。和服以布料圍腰。

  5、衣裾:漢服衣裾較大,和服衣裾較窄,

  6、緣邊:漢服衣領、袖口、衣裾都有緣邊;和服只有衣領有緣邊。

民族服飾文化之漢服的文化意義有哪些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那麼他又什麼文化意義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援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周禮參考借鑑了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複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

  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閒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漢服文化講解:漢服中的右衽是什麼意思

  “交領右衽”是漢服中最典型的,就是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那他又有什麼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右衽(yòurèn)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但並非漢服獨有。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與之相反,中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稱為左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統治。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異族的奴隸,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髮。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裝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一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外族影響,也有著左衽的情況。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雖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並不能說明漢人傳統習俗中沒有逝者穿左衽的禮制。

  出處

  《漢書·終軍傳》:“大將軍秉鉞,單于犇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

  《後漢書·西羌傳·滇良》:“羌胡被髮左袵,而與漢人雜處。”

  唐顏師古注:“右衽,從中國化也。”

  唐《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麻衣右衽皆漢民,不省胡塵暫蓬勃。”

  清劉寶楠正義:“中夏禮服皆右衽。”

  典卷八十四禮四十四:“凡衣死者,左衽。”

  典卷八十四禮四十四:“凡斂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時。”

  《說文解字》:按,凡斂死者,左衽,不紐。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孔穎達疏曰:皆左衽,大斂小斂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鄉右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向左,示不復解也。生時帶併為屈紐,使易抽解,若死則無復解義,故絞束畢結之不為紐也。)

  【結束語】漢服由於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透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鑑了漢服的某些特徵,用於吉凶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


儒家禮典制的文化總和,文化簡介

  漢服是我國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自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透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將誒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漢服的介紹吧。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中華天朝重衣冠禮儀。《周易·繫辭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文化講究:是左衽還是右衽

  漢服是以華夏禮儀為中心,經過歷史的自然演化出來的產物,他有著獨特的民族藝術,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髮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那麼穿漢服有什麼講究呢?是左衽還是右衽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 ...

歷史文化差異石獅喪葬

  喜事是熱鬧的,喪事是莊嚴的,自古都是恆定不變的原則。不管是喜事還是喪事,在人們心中都是相當重要的。中華民族文化眾多,各民族的習俗都不一樣。地域的不同也會導致習俗的不同。下面一起來民族文化裡看看石獅喪葬吧。   喪家門口懸掛白布,門上貼白色輓聯;分派堂親到諸親戚家“報喪”。被報親戚,應給報喪者一杯清水,讓其 ...

有什麼區別

  1、特點:漢服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交領右衽。韓服主要是窄袖交領齊胸下裙。   2、袖寬:漢服有大袖、琵琶秀、直袖、劍袖。韓服通常為窄琵琶袖。   3、襖裙:漢服襖裙上衣較長,且不開叉;而韓服上衣較短,且開叉高。形狀上看,漢服襖裙的前後始終是直的,而韓服上衣呈片狀弧度。從裙型上看,漢服襖裙通常配以馬面裙或者 ...

和服的區別是什麼

  定義上的區別:漢服,指漢族的傳統服飾,不是狹義上的漢朝服飾;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飾,和服的概念出現在江戶時代後期,受中國服飾的影響。以下是漢服和和服的其他區別:   1、風格不同。漢服比較飄逸灑脫,自然靈動;和服比較拘謹寧靜,端莊。   2、結構不同。漢服通常是上衣下裳,和服則是整體的構造。   3、衣裾 ...

... 皇帝皆有嗜茶好,以致宋徽 ... 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 ... 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 ... ,宗廟,更為必備物。黃庭堅 ... 提到的在朝儀加進了茶禮。 ... 皇帝出巡,所過地賜父老綾袍 ... ·禮志》到處可見“行茶”記載。《 ... 階前,主司舉人對拜,此 ... 有賜茶酒儀,辭行亦設茶 ... ,雖然也飲茶,文化幾乎是不沾邊的 ... 載,開封潘樓東有“從行角 ... 《水滸傳》有多處反映。 ... 。”“客來則敬茶”禮發展到近代“客來敬茶”風遍及全國,已 ...

     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的風尚。從宋太祖起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生活內容,考慮全國大事的皇帝、官員,很自然地將之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中被納入規範。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之物。黃庭堅《謝送壑源揀茶》 ...

及中國古代服飾的特點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