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秋節習俗---中秋宴俗

中秋節習俗---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隨著歷史的發展,對日月的隨意性跪拜演變為有固定的時間、地點和程式的制度化祭祀。對此較為詳細的記載出現於周朝。

  《國語。周語上》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神明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這段文字本沒有明確是在秋季祭月。但一般認為“朝日”就是春分的早晨祭月,“夕月”就是秋分的傍晚祭月。

  三國時代的韋昭註釋上文中的“朝日夕月”說,春分拜日在東門以外,這時由於在東門可以禮迎日出;月亮從西方升起,所以秋分在西門外拜月。

  唐朝的孔穎達解釋說:“亦順天時也。為朝,謂天子春分之日,朝日於東門之外;為夕,謂天子秋分之夕,祀月於西門之外也。日是陽,故朝旦用事;月為陰,故夕晚用事也。朝禮有東西之異,是放法於日月之始。”意思是在東方祭日和在西方祭月是仿照日出和月出的方位來定的,也明確夕月是在秋分進行。

  東漢鄭玄註釋說:“天子當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秋分是晝夜平分的日子,古人認為這時祭祀日月有特別的意義,確實在這兩天分頭舉行祭祀日月的隆重場合。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中秋節習俗及食俗

  中秋月分外明

  “中秋節”這個詞語在古代很早就出現了,但那時候中秋節還沒有成為正式的節日。根據史籍記載最早在《周禮》中就出現了中秋一詞;魏晉時期,有記載說“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可見,這個時候人們已經在中秋節時期有了一些民俗活動。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作為正式的節日出現。這在《唐書·太宗記》中已經有了詳細的記載。到宋朝時中秋節逐漸盛行,到明清時期已經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

  中秋節是個團聚的日子,於是也被人們看成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一大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有各種各樣的活動,身在異地的遊子們都紛紛回家與家人團聚,共慶中秋。在唐代,中秋節期間主要是賞月、玩月。北宋時期,則是以祭拜月亮為主。這天晚上滿城人家,都要焚香拜月說出心願,氣球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時期,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各地會舉行不同的活動來共同慶祝中秋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使中秋節更加熱鬧。

  各地中秋節習俗

  賞月

  八月十五除了祭月的風俗外,還有遊賞的風俗。根據《晉書》記載,早在晉代已經有泛江賞月的風俗。唐代的《開元天寶遺事》中稱:“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可見在唐代,中秋賞月意見在皇宮中十分盛行了。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上記載:“中秋夜,一家結飾臺榭,民前爭佔酒樓賞月。”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也有記載:“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貴巨室,莫不登高樓,臨軒觀月。。。。。。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不肯虛度。”由此可見,宋代人們慶祝中秋節賞月時是十分隆重的。關於中秋節還有記載說:每逢中秋佳節,城裡所有的酒樓都裝飾一新,出售新啟封的好酒,街市上水果鋪子堆滿了新鮮佳果,豪門顯貴都在自己家亭臺樓榭中賞月,琴瑟奏鳴,至曉不絕。

  清代民間有些地方,中秋之夜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觀潮

  觀潮作為中秋節的活動,有著很強的地域性。早在漢代的時候就有關於觀濤的記載,枚乘在《七發》中說:“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交遊兄弟,並往觀濤於廣陵之曲江。”書中的觀潮多指杭州的錢塘江觀潮。中秋觀潮最盛行的時候出現在唐宋時期,尤其屬南宋最為盛行。當時在中秋不僅有關朝的習俗,還有祭潮的習俗。

  文人對對子

  中秋節還有對對子的習俗,至今還有很多經典的對聯,被後人所傳誦。其中一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被稱為經典的上聯。據說以前有一群書生在中秋歡聚一堂,其中一個秀才出了這個上句,結果無人能對。到了除夕夜,還是這個秀才對出了下聯:“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中秋夜出句,除夕夜出對,被稱為“中秋出句年尾對”。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這一聯是明代大學士楊廷和父子的傑作。由此可見,古人把對對子看為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其他

  有些地區還有結蜘蛛網乞巧的風俗,這種風俗同樣表現了女性們的美好願望。因為地域不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風俗,如在一些地方很盛行中秋夜燒塔。塔高1~3米不等,多用破碎的瓦片堆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是舉火為號的由來。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蘇州石湖看串月,苗族的跳月等。

  中秋節食俗

  吃月餅

  月餅作為中秋節的特殊食品,出現於唐朝,到宋朝已經變得很講究了,明朝就已經正式成為中秋節時的節日食品。月餅在中秋不僅是祭月佳品,還是饋贈親友的禮品。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結合在一起,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寓指家人團圓。

  關於月餅的製作方法,在清代袁枚的《隋園食單》中就有記載。月餅上還有“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精美圖案。

  除了月餅之外,在這一天還有各種各樣的食品,但是食品還有一定的寓意,如西瓜,“西瓜”的西音同喜,形狀是圓形,瓤是紅色,瓜子多,意指全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紅紅火火,多子多福。另外,中秋界還有全家團聚,外出的兒女這天要趕回家,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過節一定要在婆家過節等習慣。

  吃糖芋艿

  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除了吃月餅,還有吃芋艿的習俗。這與當地的歷史有一定的關係。據說,在明朝年間,倭寇不斷侵犯東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這個時候出現了一位民族英雄戚繼光,他帶領士兵抗擊倭寇,取得很大勝利。這時正值中秋,於是他們就地駐紮歡度中秋節。由於疏於防範,半夜裡倭寇竟然來偷襲,把戚家軍圍困在山上,企圖把他們餓死在山上。戚繼光下令將士們嚴加防守,然後挖野菜充飢,將士們挖到不少野菜,但是當時不知道叫什麼名字,於是就被命名為“遇難”。在大家飽餐一頓後,士氣大振,當夜偷襲了倭寇,結果將倭寇全部殲滅。從此人們在中秋佳節吃“遇難”,時間一長,“遇難”就讀成了今天的“芋艿”了,說是要提醒人們在全家團聚的時候不要忘記國家民族的危難。於是,吃芋艿就成了南方人的一種習俗。

  中秋節的世俗也很豐富。這個時候正是大棗成熟的季節,於是在北方的一些地方,過中秋節喜歡把大棗作為節日的食品。


中秋吃田螺的來歷 中秋是什麼

  中秋佳節非常的值得慶祝,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的人都會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歡度中秋的團圓節,除了和親朋好友相聚以外,中秋節是一個賞月,祭拜月亮的好時節,象徵著團圓和美滿。中秋節會大擺宴席,其中最為出名的宴席是宮廷宴,宮廷宴精緻典雅,有各種各樣的美食。   中秋吃田螺的來歷   中秋吃田螺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習俗, ...

老北京的中秋節習俗 北京人是怎麼過中秋

  老北京的中秋節習俗 北京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中秋之夜,千家萬戶於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佈置停當之後,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裡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 ...

上海的中秋節習俗 上海人是怎麼過中秋

  上海的中秋節習俗 上海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賞月吃月餅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明北宋時候已經出現這種圓形似月、內含美餡的食品。相傳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壓迫,要舉 ...

中秋節習俗---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 ...

中秋節習俗---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 ...

中秋節習俗---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 ...

中秋節習俗---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