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華民族故事:丁公鑿井

中華民族故事:丁公鑿井

  流言漫天,八卦紛飛,是當今時代司空見慣的現象。發達的網路帶來的是爆炸的資訊量,這雖與人方便,不出門也知天下事,但也給了各種荒誕不經的流言蜚語滋生的溫床,如果人們不能理智客觀地分辨,那就要鬧出笑話,甚至造成壞結果。今天的民族故事就要講述這樣的故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戒。

  《呂氏春秋·察傳》中說,春秋時,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因為他年齡大,人們都稱他為丁公。丁公是個農夫,家中以耕地為生。當地沒有河流,澆地都用井水,但丁公家中沒有井,到莊稼需要灌溉澆水的時候,必須到其他人家的井中汲水,然後一擔一擔地挑到自己的地中灌澆。

  為了能及時地汲水澆地,丁家家中經常派一個人在外面,專門負責汲水澆地之事。這樣過了好幾年,丁公覺得自己家中沒有井十分不便。在別人家井中汲水澆地,往往要比別人家晚幾天,因此收成也沒人家好。而且得有一個人專司澆地之職,家中其他農活有時也來不及做。

  於是,丁公下了決心,在自己家中的田頭鑿了一口井。看著井水從溝渠流向自己耕種的地中,丁公全家都高興得笑了。從這以後,丁公家中用不著再派一個人在外面專門負責汲水澆地了。

  對此,丁公很高興,在跟他人交談時,他就常欣慰地告訴人家說:“我家鑿了一口井,等於挖到了一個人。”可是其中有的人沒聽清楚,竟把丁公的話傳成:“丁公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整個宋國。有人還把這件事向宋國國君作了稟報。

  宋國國君聽說丁公竟從井中挖出-個人來,十分驚奇,便派官員去向丁公詢問這件事。丁公回答說:“我說的是我家鑿了一口井,等於家中多了一個能勞動的人,而不是在井中挖到一個人。”

  那官員回去向宋國國君如實作了稟報。宋國國君笑著說:“我想,井中怎麼可能挖出人來呢?原來是這麼回事。”後來,“丁公鑿井”這一典故,就被人們用來比喻語言輾轉相傳而與事實相去甚遠。

  對這樣一個故事,《呂氏春秋·察傳》總結道: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

  言辭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這是聖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麼要靠什麼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著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中華民族故事:丁蘭刻木

  百善孝為先,這是代代相傳的古訓,銘刻在國人的心中。而今時代雖然不同,但孝順父母、禮敬長輩,也依然是當代人不論老少都應該繼承和弘揚的中華孝道。那麼今天的民族故事就為你講述古人刻木孝親的孝道故事。

  晉代孫盛的《逸人傳》中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傳說在漢朝河內地方,有一個人叫丁蘭。傳說他有感於“羔羊跪乳”和“烏鴉反哺”的情形,對自己未能趁父母健在時盡孝而痛悔不已,越發思念已故的父母。於是,他就用木頭雕刻出父母的形像,供在家中堂上敬奉,儼然如對活著的父母,在生活點滴之處都不失恭敬。

  一天,置鄴縣一位名叫張叔的人,到丁蘭家借東西,恰巧丁蘭外出了,只有他妻子在家。丁妻當時不知道是否當借,遲疑中,她想起平日裡,自己和丈夫遇到難以決定的事情,都是在父母的像前問卜,然後遵照卜到的“父母意見”再作決定。其實在丈夫的影響下,妻子早在不知不覺中,也將木像視為活著的公公婆婆,十分孝敬。

  於是丁蘭的妻子洗淨雙手,整理儀容,點燃香燭,在木像前躬身禮拜後,就虔誠地問卜,結果得到的是“不借”的答案。於是,她只好將結果如實告訴張叔。哪知道張叔先前剛剛喝過酒,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一時失去理智,當場對著木像大罵起來,氣憤至極,還動手打了木像幾下,然後才憤憤離去。

  丁蘭回來後,像以往一樣,首先到父母的像前稟告。當他瞻仰父母的面容時,看見父母的臉色似乎很不高興,心中深感不安,急忙向妻子詢問,才得知是張叔對木像有過無禮的打罵行為。

  父母過世後,丁蘭就視木像為父母,從未曾有絲毫的輕慢,如今有人居然如此非禮木像,他感到內心宛如刀割。情急之下,他跑去找張叔理論。不料張叔根本無法理解丁蘭的感受,出言更加不遜。二人話不投機,丁蘭忍不住和他爭執起來,情急之中,還出手用力責打了他。張叔見丁蘭為了兩個木像,竟然責打自己,心裡更感到忿忿不平,就向衙門告狀。

  由於證據確鑿,衙門便派衙役捕捉丁蘭歸案。丁蘭被捕走前,心裡十分傷心難過,他來到父母的木像前,雙膝跪下,一邊流著眼淚,一邊懺悔地說:“兒子不孝,沒有照顧好二老,不但使你們受了委屈,現在又不理智地動手打了人,將要受到官府的懲罰。這樣不僅讓你們為孩兒擔憂,還使二老懞受羞辱,實在是罪過!”

  就在丁蘭發自內心向父母懺悔之時,意想不到的奇蹟出現了:人們看見兩尊木像的眼睛裡,竟然緩緩流出了淚水,而木像的神情,又是那麼痛苦難當,在場的所有人,無不為之驚奇震撼。

  當地的地方官得知後,也為丁蘭的孝心而欽佩,於是就向皇上奏明瞭情況,不但免除了對丁蘭的處罰,還舉薦他為孝廉。後來,皇上又傳下詔令,命人把丁蘭的孝行事蹟畫成圖畫,以彰顯他的孝道德行,號召大家都來學習。

  《丁蘭刻木》的故事,不僅突現了丁蘭對父母的至誠孝心,而且他這種事死如事生的行為,對形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民風,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孝心會感通萬物,使人遇難呈祥。

  丁蘭刻木孝親的行為還喚醒世人:千萬把握住父母在世的有限時間,及時行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將未來可能出現的種種遺憾,都化作今天力行孝道的無比喜悅。

中華民族故事:三日新婦

  古時有志之士,在戰場上奮勇拼殺,有朝一日論功行賞,得以身居高位,威震一方,想想這該是多麼令人嚮往的事!不過也有些人,功成名就之後反而不以為喜,感到鬱悶和拘束,今天的民族故事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曹景宗是南朝梁的大將,宇子震,新野人。他出身將門,年輕時就武藝高強,善於騎馬射箭,尤其愛好打獵,常常與十幾個少年在平原沼澤中追逐獐鹿,以此為樂。

  景宗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酷愛讀史學著作,每次讀到穰苴、樂毅的傳記時,就讚歎說:“大丈夫應該如此啊!”齊朝末年,梁王蕭衍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曹景宗出力很大。蕭衍建立梁朝,史稱梁武帝,任命曹景宗為侍中、領軍將軍。

  然而,身為武將,景宗的性情急躁好動,不能沉穩行事。他出去巡視的時候,總想把車子的帷幔掀起來,看外面發生的事情,侍衛勸他說:“將軍現在是朝廷重臣,地位顯赫,德高望重。您把簾子掀起來,老百姓都想看看您的容貌,這樣有損您的地位和尊嚴,實在不可以。”

  景宗聽後不以為然,氣呼呼地說:“想當年我在家鄉,騎著快馬自由馳騁,龍騰虎躍一般,與十幾名年輕健兒騎著馬去野外打獵,拉弓弦聲如霹靂,箭飛起來就像餓急的老鷹在叫,耳邊呼呼生風,鼻尖也冒出汗來,那種快樂,真叫人難忘啊。不知不覺年紀已經大了,如今到揚州來做這種達官貴人,活動處處不隨便,連坐車子掀起簾子下人也說不合適。我被悶在車中,像過門三天的新媳婦樣。做官如此受罪,真叫人喪氣。”

  後來,“三日新婦”這一典故,就被用來形容做官受拘束,索然無味,也用來比喻行動備受拘束者。


中華民族故事人琴並絕

  世間一大悲苦事,便是生死相隔。睹物思人之時,更覺愁腸百結。即使是與己無甚關聯之人逝去,也令人感嘆命運無常,更何況是血濃於水、朝夕相處的親人呢?只能感嘆人生在世的時候,多多珍惜身邊眼前人而已。今天的民族故事就為你講述東晉王徽之痛悼兄弟的故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在書法上幾乎都有成就。其 ...

中華民族故事三箭定天山

  輝煌燦爛的中華歷史上,自古湧現出諸多忠勇無雙的名將,其中唐代的著名將領薛仁貴,想必大家透過現代影視作品都非常熟悉了,那麼今天的民族故事就為你講述,這位神勇無匹的大將“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薛仁貴是唐朝初年第二代將領中的佼佼者。他本是農民出身,擅長騎馬射箭,武藝高強。他在唐太宗貞觀年間應徵入伍,由於作戰 ...

中華民族故事士元驥足

  喜讀《三國》的朋友,一定記得潁川司馬徽所說的“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講的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兩位難得的賢良。相較於留下“多智近妖”美名的諸葛丞相,英年早逝的龐統無疑令人惋惜,但他在短暫人生中留下的事蹟,已足夠後世津津樂道,景仰不已。今天的民族故事就為你講述龐統的故事。   三國時的龐統,字士元,是襄陽人 ...

中華民族故事三刀夢

  有理論認為,一般情況下,夢境都是不具備傳統的邏輯性。從古至今,人們對夢境的含義總是興趣濃厚,但又因為夢境往往情景詭譎而不得其真義,各種各樣對夢境的解讀,不論準或不準,都給夢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今天的民族故事則要講一個古人所做的夢,這個夢準確預言了此後發生的事實,成為了著名的掌故。   王浚(別名王濬)是西晉 ...

中華民族故事九方皋相馬

  伯樂相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爛熟於心,這一典故常被用來形容善於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慧眼識珠、舉薦人才。不過今天小編要講的民族故事,則與伯樂的繼任者——九方皋有關,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   伯樂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名的相馬能手,他的相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在伯樂暮年之時,有一回秦國國君秦穆公召見他時 ...

中華民族故事八月浮槎

  古代中國的神話故事十分豐富,是古代先民流傳後世的寶貴遺產。從眾多或奇幻浪漫、或氣勢恢宏的神話故事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人的想象力之雄奇奔放,天馬行空。今天的民族故事就為你講述一個充滿神秘浪漫色彩的故事——八月浮槎。   晉代張華寫作的《博物志》卷十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古時候人們傳說,天河與海是相通的。當時有 ...

中華民族故事三鱣集堂

  博學多智、品性高潔之人,退可處江湖之遠,教書治學,桃李遍天下;進可居廟堂之上,行政為官,清譽滿人間。我國古代紀傳體史書《後漢書》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位賢達之人的故事,現在就讓民族故事為你細說。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楊震,字伯起,出身官宦世家。他少年時跟隨太常桓鬱學習《歐陽尚書》,勤學好思,博覽群書,通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