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稜縣的特產有凍粑、丹稜桔橙、鍾麻子白宰雞、老峨山禪茶、豆瓣海參等,其中凍粑是十分受丹稜人喜愛的特色小吃之一,其製作食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凍粑是由優質秈米、糯米、大豆等原料,利用發酵原理,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有花生、芝麻、紅糖、白糖、玉米、核桃、玫瑰、豆沙等十多種不同口味,味道鮮美、甜而不膩、香而不粘,入口化渣,易於消化。即可作佐餐佳品,又可用於休閒食品,老少皆宜。
丹稜縣的特產有凍粑、丹稜桔橙、鍾麻子白宰雞、老峨山禪茶、豆瓣海參等,其中凍粑是十分受丹稜人喜愛的特色小吃之一,其製作食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凍粑是由優質秈米、糯米、大豆等原料,利用發酵原理,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有花生、芝麻、紅糖、白糖、玉米、核桃、玫瑰、豆沙等十多種不同口味,味道鮮美、甜而不膩、香而不粘,入口化渣,易於消化。即可作佐餐佳品,又可用於休閒食品,老少皆宜。
據中國地震臺網今日(29日)地震訊息,今早晨5時25分四川眉山市丹稜縣發生4.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從網友的反映來看,除了眉山之外,還有雅安樂山成都等均有不同程度震感。據專業人士分析,此次震中位於蒲江-新津斷裂帶南段,該斷裂帶是是龍門山逆衝構造向四川盆地內擠壓所致。
四川眉山市丹稜縣發生4.3級地震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3月29日05時25分在四川眉山市丹稜縣(北緯30.03度,東經103.41度)發生4.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位於什麼地震帶?
專業人士分析:震中在蒲江-新津斷裂帶南段,是龍門山逆衝構造向四川盆地內擠壓所致。本次地震不會造成破壞性影響,但震中離丹稜縣城很近,當地會有較強烈震感;此外眉山、雅安、樂山、成都等地也有不同程度震感,因凌晨背景環境安靜震感較明顯。
總體活動性和規模都遠弱於龍門山斷裂帶,也極少引發較強地震。
網友反映:
1、眉山人表示無語,第一次震中在眉山
2、丹稜的,正在做噩夢就給我搖醒了
3、東坡區震感強烈
4、洪雅的直接被震醒
5、蒲江人民表示瞌睡搖落了
6、雅安震感強烈
7、成都把我甩醒了
8、峨眉被震醒了
夜間地震怎麼辦?
第一,沉著冷靜,就地避震。
夜晚人們一般都在室內,在突然遇到地震時,應該在室內就地避震,等強烈震動過去後再往室外撤離。在黑暗中貿然往外跑,很容易摔傷或者被掉落的磚頭等砸傷,反而更不安全。
對於一般磚混結構的房屋來說,衛生間等小開間的房間往往更安全,承重牆的牆角、牆邊和構造柱旁,也是相對比較安全的部位,地震時,可以優先選擇在這些地方避震。近些年來城市裡新建了許多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房屋,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抗震效能,也更安全一些。在這種建築內,鋼筋混凝土框架附近,鋼筋混凝土剪力牆(抗震牆)旁,都是比較安全的部位。無論哪一種結構的房屋,陽臺和麵積較大的窗戶附近,都是相對比較危險的部位,要儘量避開這些地方。
在避震的時候,可以選擇躲在堅固的傢俱下面或旁邊,比如堅固的桌子下面或者高背沙發的背後。同時,要注意避開那些容易跌落的吊扇、大吊燈等懸掛物,要注意避開那些容易傾倒的傢俱或者大型家用電器,比如高大的書櫃、衣櫃、櫃式空調或冰箱等。
如果地震時你正在睡覺,來不及從容下床躲避,在緊急情況下,甚至可以裹著被子滾到床邊,躺在或趴在地上,使身體低於床面,順手抓一個枕頭、椅墊之類的東西保護頭部,也能夠起到一些保護作用。
第二,尋找適當的照明工具。
手電筒是最好的照明工具。現在的手機大多具有照明功能,可以臨時作為手電筒使用。採用火光照明要慎之又慎,只有在確認沒有煤氣洩漏,周圍沒有易燃物質的時候,才能使用打火機、蠟燭和自制的火把照明。千萬要注意防止火災!
第三,組成“人鏈”,有序撤離。
強烈的震動一般不會持續太久,等到地震結束以後,應當向室外撤離。
在一片漆黑的情況下撤離,最好能夠組成“人鏈”,由熟悉建築物內部情況、膽大心細、身體強壯的人打頭,為首的人應當手持照明裝置,其餘的人手拉著手,魚貫而行,撤離下樓。撤離的速度要慢,拐彎、下樓或者遇到障礙物時,“人鏈”的前後要用語言隨時提醒呼應,確保安全。每一條人鏈不宜太長,在人數很多的情況下,可以分成若干條人鏈,分組進行撤離。
在實在找不到任何照明器材的情況下,在黑暗中只能靠摸索撤離。這時更要採用組成“人鏈”的方法,最前面一個人兩隻手都騰出來摸索,後面的每個人一隻手抓牢前面人的腰帶或衣服,一隻手摸索著前進,摸索的部位一般為牆壁和樓梯的扶手,行進的速度要更慢一些,更要注意提醒呼應,確保安全。
強烈地震發生後,電梯往往容易發生故障,也容易出現停電等事故,撤離時一定不要乘坐電梯!
撤離的時候一定要有序。在黑暗中下樓的時候,不能跑,只能走。要知道,像這種在地震已經結束之後的撤離,完全不必爭分奪秒,有序的撤離看起來好像慢一點,實際上反而要有效得多。否則,單純圖快,弄不好還會釀成踩踏擠壓的大禍。
四川省丹稜縣的嗩吶藝術,歷史悠久,獨樹一幟。經過文化藝術家們多年的挖掘整理提高,先後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藝術節和大型經貿活動演奏,名震巴蜀,享譽全國。去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嗩吶藝術之鄉”。
據《丹稜縣誌》記載:丹稜人吹嗩吶源於宋代,“鼓樂手舉於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丹稜人把嗩吶叫做“鼓樂手”,實為“吹鼓手”的意思。又稱為“吹打”,在丹稜農村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裡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口毛聲口毛息蠻難過。”丹稜縣雙橋鎮隆興村76歲的尤仕貴老人,吹了一輩子嗩吶。他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說:“我曉得丹稜人吹嗩吶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舊社會辦喪事做得起大道場的有錢人家都要請嗩吶奏樂。當然,窮人家辦喪事,請不起人做道場,我們還是要去吹打,有口飯吃就行了。”由於丹稜嗩吶的音量大,穿透力強,極富感染力,廣大農民和城鎮居民都很喜愛這種樂器,農村婚喪嫁娶,老人祝壽,過年玩燈,歡慶豐收和城鎮企業開張剪綵,工程竣工典禮,大型文體、經貿活動,甚至送子參軍或上大學等等,總免不了請嗩吶隊“表現”一番。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丹稜人吹嗩吶,吹奏大多是單個進行的,即便數人一齊奏,也是簡單的齊奏。演奏的曲目、形式都處於低層次的即興隨意表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丹稜縣委、政府下大力氣狠抓全縣嗩吶隊伍的發展普及工作,組織文化藝術工作者深入生活,發掘嗩吶的源頭活水,收集、整理和研究嗩吶文化,並吸取了巴蜀文化中採茶戲“燈腔”和“茶腔”音樂的內涵和特色,設計編匯出了新的嗩吶藝術表演形式,服務於經濟建設,滿足農民文化生活需求。縣上專門組建了丹稜縣嗩吶藝術發展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建立了嗩吶文化網路,同時在部分中、小學校開設嗩吶吹奏課,舉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和比賽活動,發展壯大了嗩吶吹奏表演隊伍,湧現了一批“嗩吶之家”和“嗩吶之鄉”。同時,市政府命名丹稜縣為“嗩吶之縣”。“丹稜嗩吶藝術團”在中國藝術節、中國國際風箏藝術節、樂山國際旅遊大佛節表演和眉山東坡文化節等盛大的開幕式表演中,來自丹稜嗩吶風采,全國、省、市電視臺和報刊都作過專題報道。丹稜嗩吶藝術團的演奏不但講究“粗細結合”,而且熟練地表現了加花、減字、變換調式等吹奏技巧。將單聲部嗩吶改配為高中低三個聲部,配上極富四川風味的打擊樂器,如高邊鑼、亮邊鑼,大鈸、鐃鈸、大雲鑼、木魚、盆鼓、大鼓等等。混聲哼嗚伴唱,加上手持笙、簫、琵琶、箜、篌、阮等樂器和身著豔麗的唐代宮女服飾的舞蹈者的舞蹈,整個表演隊在旌、旗、幡、燈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吹吹打打,翩翩起舞。歌、舞、樂交相輝映,渾然一體,不僅可聽,而且可看,可謂賞心悅目!四川省音樂學院教授張放看了表演後說:“丹稜嗩吶藝術團的表演鼓板分明,高昂悠揚;時而飽滿圓滑,和諧悅耳;時而激昂嘹亮,響遏行雲;時而委婉曲怨,如泣如訴。極富感染力,不愧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