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喪葬習俗
乳源喪葬習俗
乳源瑤族的喪葬儀式:人死後,停屍床上,用溼毛巾給死者拭頭臉及四肢,然後整理穿戴之服飾(富者有壽衣,貧者只穿日常服裝)人殮,無其他陪葬品。治喪時請師爺二至六人做喪堂(死者生前已“度身”的做兩天,未“度身”的做一天),子女兒媳頭包白布,以示戴孝,並守靈一天,第二天出殯。
出殯時,棺不用木槓,由十餘人將棺抬至肩上,徐徐而行,一師爺助手撒谷棺上,一女撐傘遮棺頭(死者無女則子代,無子則孫代,若死者絕嗣,則至親者代之,他人不得頂替),直至墓地。
啟行時,兩個師爺為先導,手執木斧棍棒,且行且擊。抬棺至墓地,放人墓穴後,不掩土,用杉樹皮蓋在棺面上即返。
歸家後,師爺作法事,其名目有:拜四方、跳神、接神、驅鬼、送神等。每一節目結束,均燒紙錢法碟,全部功課完畢後,所有紙灰,悉用一塊白布包起。此時師爺及其助手即將米缸、瓦碗和灰包,一併擔至墓穴邊上,一人將蓋棺的杉樹皮揭去,一人以鋤撬棺蓋的下端,一人把灰包丟入棺中,隨以土埋之。葬畢,米缸置於墳之東邊,碗全數堆放缸旁,並將出殯時導路之木斧二把,木棍四條,插於墳旁。一師爺喃呢咒語,吹角,燒紙錢畢,遂返。歸家舉行送神禮,同時將廳內所掛之榜文、白紙條等全扯下燒掉,撤去紙馬神像,孝子亦把頭上白布除下,喪堂儀式至此結束。
第七天為迎七喪禮。在晚上舉行,師爺坐在桌旁時,之後誦讀“家先單”一遍。喪葬儀式全部結束。孝子在一個月內不得理髮。當年不得在家門口貼對聯。
三、四年後,即行檢骨人缸遷葬,至多不得超過五年。
孕婦難產及因烈性傳染病而死亡的,其屍體抬至野外,用十二捆柴架起棺材火化。若是被殺害或死因不明的,在案情尚未查清之前,則停屍不葬。
另外,還有一種“安龍”的儀式,凡認為村中人丁不興旺、六畜不安時,即要舉行“安龍奠土”。
淶源喪葬習俗
老年人奄奄一息時,要穿好壽衣,若斷氣後再穿,被認為到陰府裡是光身鬼。
斷氣後,先撕破窗戶上一空窗紙,稱"放喪氣"。
家人按稱呼呼喚"回來吧,回業吧"稱"叫魂"。
給死者手裡握一隻用莜麥面捏的棒,稱"打狗棒"。
入殮不能超過晚上子時,超過子時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入殮。
門口掛倒頭紙,倒頭紙是成串的小紙束掛。小紙的張數比死者年齡多兩張,有天地各一張。
送孝人送信,到誰家都得給送葬人點吃的,稱"空不得嘴"。未接通知不去悼唁,有"孝不到紙不悼"之說。
悼唁活動在出殯前一天舉行,悼唁人到禮房上禮,送錢叫"禮金",送帳子叫"輓聯",送小饅頭稱"大飯X盒",送點心者稱"茶食八品",送紙紮二斗稱"金銀二斗",抬食羅稱"堂祭壹設"。孃家人只上物品沒有禮金。
出殯頭一天夜晚,孝男孝女隨鼓樂班子到村口"送鬼",曲調悠揚。 封棺時,孝子跪著雙手將斧子遞給人主,先由"人主"(死者是男,表叔為人主,死者是女,孃家人為人主)在榫釘上敲三下,表示無異議,之後才能將榫釘打牢封棺。
出殯時,長男象徵性的背起棺材的大頭,次男打幡。無親男,由同姓近親或其他親近者代替,"背大頭者"和"打幡人"將繼承死者的遺產。
出殯後第三天上墳,第七日上墳,之後每隔七天上一次墳,共七個七,百日、週年上墳,喪事才算全部結束。以後清明、農曆七月十五、十月一上墳。
許多講究,實際上都是源自於現實的需要,有的需要無法直接言明,便將現實的需要隱藏在了習俗的背後。如"如喪氣",將窗戶撕破,裨上是為了"放濁氣"。家裡長時間有病人,空氣汙濁,人死了,不怕著風了,又有許多人來,需趕緊將汙濁的空氣換掉。又如"送孝的空不得嘴",便是要求接信的人家,不管是否願意,是否方便,都要給送送孝的人弄點吃的,送孝的人辛苦,又顧不上吃正頓飯,道理不好講清,又怕人們不明情理,便用風俗定下來解決問題。許多習俗是明白人為大眾設定的規矩。每個看似沒有道理的習俗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人情世故。
乳源婚姻習俗
建國前舊式婚禮頗為煩瑣,婚嫁由父母作主,媒約說合。婚禮序數分三個階段:
一.行定
男家差媒人到女家將嫁者生年月日時索回男家,男家將婚者二人的生日一併交算命先生“合神”,若無“相剋”則確定日期行定。行定有“大定”,“小定”之分,大定用“球籮”抬豬肉,油餈及聘金若干禮(一個禮為白銀十六元);小定用“食格”擔豬肉,油餈到女家,女家請親房親戚吃飯,通報此事。
二.報日
行定後,男家擇定婚期吉日,用金貼書就,並備酒肉等禮物送給女家。
三.迎親
男家於婚日前一天,送酒肉到女家,媒人從男家坐“蓬哩轎”領路,在女家住一晚。婚日上午,女家遣人將嫁妝運到男家,並派一,二名小孩(一般是嫁者弟妹)同行去邀請新郎到女家拜會岳父,岳母及其親屬親戚,俗稱“轉門”,在女家吃過中晚餐後,新郎及伴郎先於新娘回家。新娘穿紅裝,紅帕遮面,於擇定時辰,坐花轎與伴娘(曰送嫁妹)和八音隨後熱鬧而歸。到男家後,到祖堂與新郎一起拜祖,然後入洞房,翌日“拜堂”後敬客,接著女家母親,嬸孃等來男家看新娘之女,稱“做二朝”或“做三朝”,此時,男家招待甚豐。十天後,新娘回孃家“新聊”至滿月而歸。
新中國成立後,婚嫁習俗有所革新和簡化,初期一度流行以秧歌舞,腰鼓舞送嫁,坐轎已廢除;現在,實行集體婚禮,旅遊結婚,新婚茶話會的逐漸增多。
乳源信仰習俗
乳源古時的客家人迷信之風甚盛,一條河、一個山岩、一棵大樹,都可成為崇拜的物件。幾乎每個村莊都建有神壇和寺廟。乳源客家人的習俗有祈雨、作禾福、許願、安龍、打醮、賽神、祭祀、占卜、求籤、算命、看風水、嬰夜啼(驚哭)、喊魂、虎符等。 ...
乳源居處習俗
東邊瑤歷代都較定居,故各居住點多已成村寨,其房屋替依地勢而建築,村落是不整齊的,有集中於一邊的,有東一戶西一家地散佈于山窩林中的。村子的大小,視其宗支的發展情況及地理環境而定,有三四戶一村的,也有六七十戶一村豹。建房用料就地取材,以杉木、杉樹皮、沙、泥等為主,稍經加工即可應用。房屋一般以石或少量火磚作基礎 ...
初終薩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 ...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 ...
維吾爾族人的喪葬習俗
維吾爾民間的喪葬儀式,雖說都按照伊蘭教的教規進行,但因各地教派的不同,歷史文化淵源的影響的相異,所處地理環境的區別等因素,在大同之中有許多小異呈現出形形色色的特點。
□驅鬼避邪
在維吾爾民間,當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病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其親屬就請來一位阿訇到家裡唸經驅鬼避邪,同時,由阿訇用小木 ...
佤族的喪葬習俗
佤族人死後,實行獨木棺土葬。過去佤族認為人死是由於已死去的家裡人把他(她)的靈魂叫走了, 他的靈魂永遠離開了他的肉體。在病垂危的時候,要殺豬、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認為病人的靈魂已 去,要給其準備後事。人死後,拿幾塊半開放入死者口中,無半開可放茶葉、鹽塊或糖塊代替。換上壽 衣,用棉線將死者的雙腳拇指拴攏, ...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採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 壩消 。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布朗語叫 壩朗木瓦 ;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 壩格登 ;最低一段是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