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二胡名曲《賽馬》

二胡名曲《賽馬》

  《賽馬》這首樂曲是根據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音樂創作而成。樂曲將蒙古風格的音階和節奏同漢族音樂中常用的裝飾音巧妙地結合使用,使樂曲即有歡快奔騰的場景,又有抒情般地歌唱景象。同時,撥奏和連奏的技巧運用,使樂曲顯得更加生動活潑。

  膾炙人口的二胡曲《賽馬》,是由著名作曲家黃懷海在1959年創作的,1964年,與《江河水》一同被灌製成唱片,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樂曲表現的是我國內蒙古人民在傳統節日“那達慕”盛會上進行賽馬比賽時的背景。《賽馬》的旋律簡單,主題是蒙古族民歌《紅旗歌》。黃懷海先生從這首民歌中得到創作靈感,憑藉自己嫻熟的二胡演奏技巧,把一首僅有四句十六小節的民歌,昇華為一首風靡全國,響徹海內外的傳世之作。

  樂曲開始時描寫了奔騰激越縱橫馳騁的駿馬,來刻畫蒙古族人民節日賽馬的熱烈場面,接著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透過對民歌錦上添花地變奏,創造性地運用大段落的撥絃技巧,使樂曲別開生面,獨樹一幟,隨後自然地引出了華彩樂段,這是模仿馬頭琴演奏手法的一段“獨白”式的音樂。它把草原的遼闊美麗和牧民們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酣暢淋漓,同時把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到了新的高難度水平。樂曲的最後,以第一段旋律的變化再現結束全曲。

二胡十大名曲

  1、《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國民族器樂曲中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華彥鈞(阿炳)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家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運用二胡五個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流露出壓抑悲愴的情調,繼短小的引子後,旋律呈微型流動,恰似作者端坐在泉邊沉思往事。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出現六次,它從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而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種技法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揮發。此曲纏綿情深,如泣如訴,具有深厚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廣泛流傳,深受喜愛。

  2、《良宵》

  原名《除夜小唱》,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創作於1928年。《良宵》是作者除夕與學生、友人歡聚時的即興之作。在除夕之夜歡樂情緒感染下,作者興致頗高,邊拉邊記譜,頃刻而成。此曲音樂形象單一、抒情、清新、明快,給人以怡然自得之感。樂曲充分發揮二胡各把位演奏的效能特點。全曲分三段,第一段主要在上把上演奏,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主要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主要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揚、華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氣呵成。作者透過輕盈柔和、灑脫自如的旋律,生動描繪了他與友人歡敘守歲、共度良宵的愉悅心情。六十餘年來,此曲仍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現出的歡樂和激情,達到樂器效能的極致發揮,是二胡曲中的精品。

  3、《聽松》

  華彥鈞(阿炳)曲。相傳宋朝時候,兀朮被岳飛打敗、狼狽逃竄至無錫惠泉山下,躺在聽松石上,心驚肉跳地傾聽宋朝兵馬喊聲震天的聲音。《聽松》便是描寫這個故事,所以又名《聽宋》。這一說法雖屬牽強附會,但樂曲氣魄豪邁,感情奔放,也可作此解。作者通過鬆濤借物詠懷,在讚揚民族英雄岳飛軍威的同時,傾注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堅定自信的意志。曲調剛勁有力、跌宕起伏;結構前後對稱、主體突出。氣魄宏大的引子,猶如呼嘯的松濤震盪山谷,使人感受到一種堅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樂曲的旋律進行酣暢,一氣呵成。前半部以微弱的顫音和斷奏引出強有力的號角音調,後半部採取不規整的自由變化重複。全曲速度和力度倏忽多變,具有戲劇性效果。在演奏上大都採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極快速度的十六音符時也字字清楚有力,這是樂曲氣勢豪放的因素之一。此曲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情感強烈而氣勢磅礴,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4、《空山鳥語》

  劉天華歷經十年做成此曲。標題“空山鳥語”採唐朝王維詩句“空山不見人”(《鹿柴》)之意。作者以富於民族性的旋律,在民間傳統演奏手法的基礎上,運用專業創作技巧、構成一首結構完整、富有詩意的樂曲,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樂曲描寫了深山幽谷中群鳥歡鳴,生氣盎然的景象。樂曲以擬聲手法模仿百鳥啁啾聲,在音樂中深深滲透了作曲者的情感。結構上共五段,另加引子和尾聲。引子猶如山林召喚,空谷回聲,意境深遠、靜穆,引人神往。接著,非常活躍的旋律進行,作為“人”的形象出現,在全曲貫串始終,時而單獨出現,時而與鳥鳴結合,宛若自然景色給予“人”的清新愉悅心情與自由自在的鳥語交織融會。樂曲中使用了輪指(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快速按同一音)、大幅度滑音演奏手法和旋律上大三和絃的分解,表現了作者在創作上的革新精神,使二胡這一古老的樂器面目一新。

  5、《寒春風曲》

  華彥鈞(阿炳)作曲。樂曲的一部分曲調、演奏手法與《二泉映月》相近,但曲調較多地在明亮音區進行,更為活潑流暢,舒展寬廣,使聽者感覺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

  6、《月夜》

  劉天華作曲。1918年夏天,劉天華在月下納涼,不禁觸景生情,信手操起二胡望月抒懷,樂思如流。寫成了此曲的初稿,六年後定稿。樂曲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質樸,在以級進為主的旋律進行中,不時出現六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音階,跌宕生姿、不拘一格。全曲分三段,主要採用展衍的旋法,如春蠶吐絲,連綿不斷;每斷尾句是固定終止型,具有一唱三嘆的特點,好似作曲家由衷的讚歎聲。全曲有月白風清的意境,但更多的則是感情的抒發、志趣的流露,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月夜》詩:“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7、《流波曲》

  民間藝人孫文明的代表作。作者是浙江紹興人,幼年雙目失明,因喪父生活貧困,只得背井離鄉,以算卦餬口。後專攻胡琴演奏,靠賣藝為生。樂曲是他流落他鄉困苦生活的自我寫照。解放後,隨著生活改善、心情開朗,先後創作了《彈六》《流波曲》《四方曲》《人靜安心》等八首二胡曲。並在演奏技法上進行探索和創造,如《彈六》一曲為模仿彈絃樂器,不用千斤;在《人靜安心》一曲中嘗試採用四胡八度定弦,以奏出八度和音;創造類似洞簫音色的技巧用於《夜靜簫聲》等。

  8、《病中吟》

  《病中吟》又名《安適》或《胡適》,是劉天華的處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處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業、喪父,貧困打擊,積鬱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緒,又被親友視為不務正業。他感到處境艱難,前途渺茫。在此種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當時鬱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適的感嘆,逆境中的掙扎和走投無路的痛苦,都傾注在樂曲中。但這並不是一首絕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內心獨白。樂曲第一段表現了苦悶彷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旋律如泣如訴、纏綿委婉。第二段節奏果斷有力,旋律較為急速,表現了一種要從苦悶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的願望,以及誓與周圍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抱負。第三段和尾聲表達了奮鬥的意志不斷加強和在逆境中掙扎前進的感嘆和苦衷。當音樂的發展到達頂點時,旋律忽然中斷、情緒急轉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造成了一種迴腸欲斷的悲慟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一般的顫音中結束。作者在標題中提出的人生“安適”的問題,透過音樂的時而幽咽微吟,時而激憤高歌,時而深情傾訴,時而呻吟歎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9、《三寶佛》

  樂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揚琴家嚴老烈改編為廣東音樂《旱天雷》,表現了人們在久旱逢甘霖時歡欣的情緒。樂曲的其他部分婉轉悠揚,節奏流暢,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細緻處理,使音樂更為動聽。

  10、《光明行》

  劉天華作於1931年春。《光明行》是一首振奮人心的進行曲,旋律明快堅定,節奏富有彈性,表現了舊時社會知識分子不斷追求進步和光明的心情。在樂曲中,用主和絃的分解進行構成號角式音調,在樂曲中佔著主導的地位。全曲共分四段,另有引子和尾聲。在我國民族音樂傳統可用的迴圈變奏的基礎上,採用西洋的復三部曲式的特點,結構嚴整。在引子中,可以聽到堅定整齊的步伐行進聲,然後出現小鼓式的敲擊節奏和昂揚的音調。第二段進行曲風格的旋律,舒展流暢,優美如歌。第三段以富有彈性的音型加以重複、移調,不斷呈現,猶如人們踏著矯健步伐,昂首闊步地前進。尾聲中,當情緒發展到高潮時,又運用了緊縮重複的手法,使音樂更加熱烈;最後又出現了模擬軍號聲的主三和絃分解進行的旋律,這一切都使全麴生氣勃勃,充滿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和對光明前途的樂觀自信。

賽馬二胡怎樣拋弓

  1、當弓子拉響第一聲“嘎”後,弓毛在兩弦間起落不能擦到兩弦發出聲音,避免發音毛糙不清脆,在擊向琴筒後,順勢將弓毛向左推幾公分,回到起弓點與上半拍拉弓還原,接著反覆動作。

  2、拋弓時弓毛要收緊才有彈力,彈跳出幾下弓毛在琴筒上才能蹦觸發聲“噠噠噠”,弓毛收緊的方法就是將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拇指疊起來卡在弓毛內側,握弓杆外高弓毛內低,避免擊到琴筒。

  3、拋弓用巧勁,要學會利用手腕動作和弓子的慣性,右手腕要略帶旋轉,弓尖就跳得高,在弓子落下時手腕稍微給點力,然後趕緊鬆弛讓弓子去跳。

  4、賽馬二胡拋弓時用弓子前端的三分之一段,將弓子貼外弦向右上快速提起,發出第一聲,然後落下擊向琴筒前面邊緣位置,琴桿不能打琴筒,弓子下擊後右手稍鬆弛,充分利用弓子彈跳慣性,這樣就可以把拋弓做好。


滿族族的射箭、賽馬、跳駱駝

  滿族是能騎善射的民族,過去長期從事狩獵生活,擅長射箭、賽馬、跳駱駝。   射箭,這是滿族最喜好的體育競賽活動。兩幹多年前的肅慎、挹婁“人皆善射,以射獵為業”,女子之執鞭馳馬,不異於男兒。十餘歲兒童,亦能“佩弓箭馳逐”。清初,滿族統治者令王公大臣及子弟“熟習弓馬”,“凡有射不法者,立加斥責,或命羽林諸賤役以 ...

古琴名曲《華胥引》

  琴曲《華胥引》古琴曲《華胥引》是根據《列子》寓言故事而作。相傳黃帝在位十五年,憂國家不治,一日,夢遊華胥之國,發現該國一切順乎自然,國治民安。黃帝並以此來管理其國家,二十八年,天下大治,作者以此來歌頌“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琴曲《華胥引》樂曲莊嚴,音韻暢達,琴聲旋律肅穆,音調鏗鏘。   《華胥引》全曲大體 ...

古箏名曲《雪山春曉》

  《雪山春曉》是範上娥女士和格桑達吉先生一起創作的一首描寫藏民歡歌的古箏獨奏曲,又名《拉薩河畔》。是一首優美動聽的經典作品,創作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此曲旋律優美,風格獨特,內容豐富,感染力強,是一首深受箏家和廣大群眾喜愛的古箏曲目,在音樂界和廣大群眾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佈著許多 ...

古箏名曲《雲裳訴》

  《雲裳訴》是由著名作曲家周煜國在其創作樂曲《鄉韻》的基礎上改編而成。   樂曲名是以名詩《長恨歌》為素材創作而成,曲名取自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描寫了楊貴妃與唐玄宗之間的流傳百世的愛情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亂”馬嵬坡前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千般痛苦與萬般悔恨。全曲共分四個段落:“歌頌愛情”、“兵亂事發 ...

笛子名曲《鷓鴣飛》

  《鷓鴣飛》原為湖南民間樂曲,其樂譜最早見於1926年嚴笛凡編的《中國雅樂集》,後以絲竹合奏、簫獨奏等多種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帶流傳。傳入上海以後,於本世紀初即衍變為江南絲竹樂曲,併成了當時上海絲竹團體國樂研究社的保留節目。《鷓鴣飛》衍化成江南絲竹樂曲以後,也就同別的絲竹曲一樣,有了慢、中、快三種板式。不過,合 ...

古典名曲《幽蘭操》

  《幽蘭》是至今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譜保留下來的琴曲。據傳是梁代琴家丘明所傳的一首古琴曲,現收錄在《神奇秘譜》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記譜年代大約在武則天時期(684-714),是現存最早的古琴曲譜。原譜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調名“碣石調”,故又名《碣石調·幽蘭》,原曲名後註明:“一名《猗蘭》”,所以有人認為《 ...

古琴名曲《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配圖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髮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問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譜最早見於明代蕭鸞撰寫的《杏莊太音續譜》(1560年)。蕭鸞解題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