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百姓文化生活需要"零門檻"
于丹:百姓文化生活需要"零門檻"
“現在普通老百姓進行文化消費的門檻過高,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多低門檻、甚至‘零門檻’的文化生活。”知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20日在談到文化惠民工作時直言。
于丹2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文化的落點應該是“以文化人”,讓文化“化”入生活,文化需要載體,日常生活便是文化最好的載體。對於現代都市而言,文化生活應該是多層次的,既有國際化、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也有傳統的市民文化,從而滿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當前,各種現代化、國際化的藝術形式已經相當豐富,而對傳統的老市民文化關照不足。”于丹說,對於許多普通百姓而言,進行文化消費面臨著“硬門檻”和“軟門檻”,“硬門檻”是指文化場所過於高階、票價過於昂貴,“軟門檻”則是指一些現代藝術形式與普通百姓的需求難以對接,比如芭蕾舞、交響樂、歌劇等高雅藝術形式未必適合所有人的胃口。
于丹說,在加速城市化過程中,許多傳統的、生活化的文化形態品質有所降低,甚至扭曲變形了。
“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于丹說,比如喝茶本來是和柴米油鹽一樣平常的事情,也是一種文化生活。但現在喝茶成了“鬥茶”,成了拼身份,大街上的茶館過於高端了,喝茶都要比普洱是30年還是50年的,大紅袍是不是那幾棵樹上的,龍井是不是明前的,一杯茶動輒幾百元。“早些年的時候,北京滿大街都是2分錢一碗的大碗茶,但現在適合普通老百姓消費的茶館太少了。”
“‘茶’字本意是人在草木之間,人要歸於草木山林,是人們最樸素最普通的生活方式,但現在喝茶被渲染得太玄、太貴族化了。”于丹說。“與茶類似,人們的廣場健身、歌詠等基層文化活動形式都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扶持。”
她說,所謂“零門檻”,就是把文化消費的權利還給百姓,還原老百姓可以消費的生活方式,“讓文化‘化’入民生,化成一種自由、享受、幸福的生活狀態,這才是文化的使命所在。”
賈平凹:我們的文學需要有文化立場
賈平凹
一個世紀多來,中國在鉅變著,轉型著,一步步復興著走向富強,我們的文學也在適應著,試驗著,一步步掙扎著走向成熟。但時至今日,當我們欣然地彈冠相慶之後,認真地回頭析點,我們的文學還存在相當大的缺憾,不僅還沒有堅挺在世界文學之林,就是在國內,廣大的讀者和社會仍不滿意,質疑和指責聲不斷。我們需要反省,其實也都在用心反省著,當然,這種反省是具備了一定實力後的意識,這種反省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歷史把考驗扔給了我們,是我們的使命。
我們的文學到了要求展示國家形象的時候。
如何才能展示國家形象?我談不出更深的道理,我只是感覺,在反對著永恆和沒有永恆的局面時,我們的文學立場一定有了問題。
我們一直在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無疑是真理,但一直是標語一樣只是寫在牆上沒有刻在心上。好像如我們的許多事情一樣,說的不一定做,做的不一定說。可以這麼叩問:我們“民族的”這三個字是什麼內容?再叩問:我們民族文化的經典著作有多少人在研究過甚至讀過?我們常在抱怨外國對我們的瞭解不如我們對外國的瞭解,而我們自己又瞭解多少我們傳統的東西?我們沒有堅持我們民族文化的立場,我們的血液裡沒有了中國的哲學、美學,雖然使用的是漢語,但中國的味道不足,這是必然的。
我們的文學到了不應只對中國人,而要面對全部人類,當面對著全部人類的時候,以什麼樣的面目去面對?我們之所以久久沒有我們的文化立場,是我們民族的苦難太多,經歷了外來的和內部的種種磨難,我們是不如人又極力要改變處境,當我們覺醒時必須要傾訴。所以,在一段時間裡,我們都在傾訴,我們訴說自己的醜陋,這樣,我們習慣了這種傾訴,也養成了外面世界尋找我們就要聽我們訴說的習慣。我們需要訴說我們苦難和種種醜陋去喚醒民眾,但這如出售能源換取富裕一樣,它不能保障長久的富裕、高貴的治安。現在,當我們要面對全部人類,我們要有我們獨特的製造,這個製造不再只符合中國的需要,更符合全部人類的需要,也就是說為全部人類的美好提供我們的一些經驗和想法,即使這種製造還不大,哪怕是一個手電筒,但這手電筒是中國的,在世界上是唯一的,而不是別人用打火機了,我們還斤斤樂道松節油,或者只是在說我們多麼可憐呀還用著松節油,便只當組裝別人的打火機。
我再次要說明的,我理性分析不到,我只是感覺我們要調整我們的思維,就是,我們的文學應該面對全部人類,而不僅僅為中國自己。在面對全部人類時,我們要有我們中國文化的立場,去提供我們生存狀況下的生存經驗,以此展示我們的國家形象。如此,久而久之,不懈努力,我們的文學才能堅挺於世界文學之林,成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
生活和美的統一:閩南文化中的建築文化
在閩南文化中,閩南建築是一大特色,其建築融入了閩南特色,是閩南人們生活和審美的完美統一。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閩南建築吧,看看閩南建築的特色是什麼樣的。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建立與自己生活環境相適應且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的閩南建築。
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臺、榭及橋樑、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裡村的蔡氏古民居是其代表作。
該民居建於清咸豐光緒年間,其主體建築同閩南地區習見的古大厝一樣,三開間或五開間,帶護厝,突出廳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縱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廳為組織院落單元、廳、廊、過水貫穿全院、硬山及捲棚屋頂,穿鬥式木構架,上鋪紅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
所不同的是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樑畫棟,裝飾有透雕、浮雕、線刻或圓雕而成的精美木雕、磚雕、石雕、泥灰雕,雕飾題材十分廣泛,雕刻技藝精湛,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該民居建築群既沿襲,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中的裝飾藝術特點,堪稱閩南古民居建築藝術與中國域外建築藝術合璧的傑作。
此外,俗稱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樓式”的閩南僑鄉民居“番仔樓”也是其代表作。
回族文化:回族的生活習俗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許多的民族,這些民族也都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生活習俗和特色。回族是一個具有古老文明的大家庭,回族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回族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回族的生活習慣吧。
回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古老的文化。特別是回族習俗文化,絢麗多姿,引起世人關注。回族以漢語為共 ...
兔年說兔:兔文化趣談
“兔”在中國是一個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與人類的生命、人們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連。
“兔”,是動物兔的象形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兔,獸名,像距後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畫的正是“兔”的長耳短尾的形象。
由“兔”字派生出的漢字並不多,但都很有特點。
例如,“逸”是一個會意 ...
婚戀心理:婚姻的成功需要做的只有兩件事(圖)
婚姻的成功需要做的只有兩件事
家政學校的最後一門課是《婚姻經營和創意》,主講老師是學校特地聘請的一位研究婚姻問題的教授。他走進教室,把帶來的一疊圖表掛在黑板上,然後,他掀開掛圖,上面是用毛筆寫的一行字:
婚姻的成功取決於兩點:一、找個好人。二、自己做一個好人。
“就這麼簡單。”教授說 ...
愛情測試:你的愛情需要清倉處理嗎(圖)
你的愛情需要清倉處理嗎
對自己未來的愛人,有各種各樣的想象,不說愛情能來的如何燦爛,只期待自己能在對的時間,遇到那個對的人。從隨緣,到積極主動相親,從滿懷希望,到失望而歸,身邊的朋友都談N次戀愛了,總以為該輪到自己了,卻還是單著。難道是自己把愛情想象的太美?難道是自己就沒有遇到心有靈犀那個 ...
中秋節:中華文化的活化石
中秋節是濃縮了幾千年儒家文化現代非物資遺產的活化石,它以獨特的血親團圓為基礎,將民族團結和國家一統融合於儒家“團圓文化”之中,造就了東方式的、強大的“思親”、“思鄉”文化流。在市場文化多元的今天,我們不能只是在將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場危機之時,才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焦慮和憂傷。我們應該以東方文化 ...
婺源:農耕文化放異彩
圖為7月16日舉辦的豆腐架民俗表演。洪德平攝
江灣是江西婺源旅遊的核心景區。近年來,婺源縣以良好生態環境、優美自然風光、豐富有 機農業為依託,挖掘江灣村旅遊文化內涵,提升農耕文化並與旅遊巧妙結合。在莊稼成熟季節,擇吉日舉行豆腐架慶豐收鄉風民俗表演,用“五穀”果蔬裝扮豆腐架,展示古老鄉風,重現活力 ...
汪東興:談晚年生活
汪東興,江西省弋陽縣人,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顧委委員
汪東興老人就住在靠近北京長安街的一個寂靜的院落裡。
當我們走進汪老的會客廳的時候,汪老因為準備談話筆記,還沒出來,房間裡只有一位看上去年紀在40歲左右的女子,她微笑著告訴我們:“我爸爸一會兒出來,請等一等。”
大約過了兩分鐘,汪東興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