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井岡山土、客籍居民過年風俗

井岡山土、客籍居民過年風俗

  過年前後井岡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動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間居民家送灶神過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燒香燭、燒紙錢、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為過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學習、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除夕年飯又稱“團圓飯”。是全家人最豐盛的一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談,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來,飯後一家圍坐在電視機旁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文藝晚會,顯得親情十分濃厚。

  三十日那天,民間居民還要到菜園裡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門旁邊,有的還放到廳內的香桌上,以示來年納財。

  還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間居民非但不吃大魚大肉,在餐桌上連一丁點飛禽走獸的肉星都看不見,全都是齋菜。就連大年初一早洗臉、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來,初一燃放的鞭炮,滿地大紅大吉,當天不能掃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財進寶。

井岡山客籍居民出嫁當天不吃飯

  在井岡山客籍民間居民中流傳著這麼一個風俗習慣:

  姑娘出嫁的當天隨身帶好在家煮熟的雞蛋、豬肉之類的食品,到婆家後躲在新房裡不出門,當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飯。無論家人怎麼誠心相請,哪怕是把飯菜送進新房,也不會吃上一回,而是吃著自己帶來的食物。以示節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餚,敬孝給公公婆婆食,換得公公婆婆的愛戴,換來長年全家和睦過日子。

  這一風俗習慣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還是一直堅持吃完自己帶來的食品為止。

少數民族的過年風俗

  習慣了在城市過年的我們,往往會驚奇於少數民族過年習俗的多彩多姿,我們不妨來領略一下其中的民族風情。

  傈傈族的刀杆節

  每年初二後的三五天,方圓百里的數千傈僳族民眾都會聚集在一起,人們去洗“春浴”時,個個穿上節日盛裝,他們把“春浴”看做是一種文明、衛生、聖潔的行為。

  如果能在怒江多待一些天,便可以參加正月十五的刀杆節了。“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節中主要的習俗表演活動,它再現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嶺的生活經歷及攀藤負葛的吃苦精神。

  苗族的蘆笙踩堂舞

  苗家的阿妹對著客人唱起“迎客歌”,阿哥們也要加入對歌,如果被阿妹選中卻唱不出山歌,那可要罰酒三杯。即使對上了,也要和阿妹乾了這一杯。苗寨的風俗極為特別,姑娘們會在阿哥們的臉上印上漆黑的五個手指印,表示美好的祝願。晚上,苗寨的篝火準時升起,節日狂歡的時刻才剛剛來臨。鼓兒敲起來了,阿妹們在苗寨鼓王的帶領下,載歌載舞。到了正月十六,小夥子們吹著蘆笙,而阿妹們則會圍著蘆笙隊跳踩堂舞。

  羌族沙朗

  新春佳節之際,夜幕降臨之時,一家人圍坐在火塘四周,篝火熊熊,大家一起跳羌族沙朗、喝咂酒、吹羌笛。另外,羌家歌舞往往由幾十個人、上百個人組成,大家一起高歌暢舞,氣氛非常熱烈,羌家姑娘會為你敬上醇香的青稞酒。

  藏族藏戲

  藏族大年初一,民間藝人四處活動,演唱藏戲和“折嘎”。富裕的人家提前與民間藝人說好,準時來家演唱,與客人共享。沒有得到邀請的藝人也可主動串門演唱。折嘎藝人頭戴白麵具,手持木棍,用即興編唱的歌詞愉悅主人,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勞。從初四起,舉行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傳昭大法會。藏曆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民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按傳統習慣,歡度藏曆新年一般要15天。

  朝鮮族壓跳板拔河

  節日期間吉林延邊一帶的朝鮮族還有到田間點火的娛樂活動,人們將這種有趣的活動稱為“民火戲”或“野火戲”。

  朝鮮族有除夕全家通宵達旦守歲的習俗。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

  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莆仙人的頭牙尾牙的風俗

  莆仙人有做頭牙、尾牙的風俗習慣。農曆二月初二日,俗稱“二月二”,也稱“頭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俗稱“尾牙”。   “做牙”之說相當於地方方言裡的“打牙祭”。所謂“打牙祭”,在《現代漢語詞典》註解說:“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後來泛指偶而吃一頓豐盛的飯。”在莆仙,整個正月雖有“豐盛的菜餚”,但 ...

翁源過年風俗

  正月初一,各家開門前要先放一串爆竹,之後才可“開門”,一“開門”便算是春節了。春節作為每年的第一天,“開門”自然不能隨便開,須預先請佔佔卜先生選個良時,時辰早為“子時”,遲不過“辰時”。“開門”之前不允開門,“開門”之後,即使是深夜也不準閉門。後者大約是取“迎財神”、“迎春”、“接新歲”之意。“開門”有開 ...

大竹農民吹打樂牛燈竹琴-風俗特色

  大竹農民吹打樂、牛燈、竹琴   大竹牛燈、竹琴獨樹一幟,水龍、鼓樂遠近聞名。牛燈又叫春牛,牛頭用竹篾編織糊紙著色,安裝牛角牛耳再用黑布縫製牛身、牛尾。迎春日,二人扮牛,一人扮牧童,頭戴草帽,腰橫竹笛,手執細竹條鞭。表演時鼓樂齊鳴,牛作吃草、耕田、洗濯等姿態,逼真動人。竹琴又名漁鼓筒、道情,道具為一根長約4 ...

青島過年風俗

  臘月廿四過小年,在我國民間素有“祭灶神”的習俗。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   祭灶的風俗在古代流傳極廣,別稱過小年。祭灶的日子一般在臘月廿三,不過也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就是說官府在臘月廿三,一般民家在廿四,水上人家則為廿五祭灶。祭灶極重要,相當於一年的工作總結。據說,灶王爺這天上天向玉皇 ...

濟寧區域過年風俗習慣

   先說我的家鄉,山東省西南部的一個小縣,隸屬於山東濟寧。進入臘月20以後,逐漸開始蒸饅頭,做豆腐,殺豬賣肉,打掃房子,買鞭炮,做新衣服。臘月23過小年,主要活動為打發老灶忽爺爺(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進行,一般扎紙馬,連同灶君一塊灑酒焚燒,口中唸唸有詞,讓他上天多說好話,並擺有貢品,灶君像旁的對聯通常是 ...

瀋陽過年風俗

  過年給未成年的晚輩發紅包“壓歲”這一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而今年,瀋陽的許多家庭給“壓歲”賦予了新的內容,將“壓歲錢”換成了“壓歲言”。   敬告:本文版權歸中山網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資訊,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任何內容,我社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Http://www.zsnew ...

過年風俗

  1、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