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派又名“神的教會”,自稱“地方召會”、“地方教會”、“主的恢復”,是美籍華人李常受於1962年在美國創立,是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檔案明確的邪教組織。
傳播活動:
呼喊派主要在夜間活動,信徒白天散開,晚上秘密聚會。信徒主要學習《話在肉身中顯現》等教義理論,並互相散佈對社會不滿、對人類失望、厭惡等言論,密謀改朝換代。呼喊派早期在農村活動,目前已開始向城市滲透,並在大學生中發展培養生力軍和接班人。
呼喊派又名“神的教會”,自稱“地方召會”、“地方教會”、“主的恢復”,是美籍華人李常受於1962年在美國創立,是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檔案明確的邪教組織。
傳播活動:
呼喊派主要在夜間活動,信徒白天散開,晚上秘密聚會。信徒主要學習《話在肉身中顯現》等教義理論,並互相散佈對社會不滿、對人類失望、厭惡等言論,密謀改朝換代。呼喊派早期在農村活動,目前已開始向城市滲透,並在大學生中發展培養生力軍和接班人。
在中國人的傳統春節中,大年初五,又被叫作“破五節”。在年俗中,初五要接財神、送窮神,把五窮趕走,還要拿起掃帚把垃圾清掃出門,寄託了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1、“破五”
舊時,中國民間過春節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飯、婦女不能用針縫紉等。過了初五,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稱為“破五”。習慣上,過了“破五節”,五行八作方才正式開張從業,如有鋪面變化、櫃檯增減之舉,一般多在初六定奪。
2、接財神
我國民間傳說,正月初五這天為“財神生日”,我國南方在這天祭財神。按照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就關張了,而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家家又都重新開張了。大家聞雞鳴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掛紅布,共喝財神酒。祭品中必須有一條大鯉魚,“鯉”為“利”的諧音,故稱該魚為“元寶魚”。
3、送窮
初五迎財神,也要送窮神,現在仍有很多地方時興趕“五窮”的風俗,“五窮”是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種窮神(鬼)。“送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清早響著爆竹把垃圾倒出門外,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其寓意就是祭送窮神。
此外,舊時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這天,中國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寓意免除讒言之禍。
4、掃房子
正月初五有掃房子的習俗,就是給家裡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因為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掃地也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到了正月初五就可以把家裡的垃圾掃出門外了。
5、吃餃子
在北方很多地區,大年初五這一天,離不開一項亙古不變的民俗,那就是吃餃子,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剁餡料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如果說在年三十除夕吃餃子更多是代表團圓的話,那麼初五吃餃子可就別有一番寓意了:破五吃餃子俗稱為“捏小人嘴”,民間傳說這樣可免除小人讒言之禍。
祭灶王爺
明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我國傳統的“祭灶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南京民俗專家王湧堅說,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源於兩千多年前,祭拜灶王爺,祈求他上天跟玉皇大帝彙報時多說些好話,以求新年全家平安。如今儀式和祭品早已不如當年繁複豐盛了,但人們這天要回家吃團圓飯。“祭灶節”又被叫作“小年”,它是春節的序曲。
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裡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的生活起居、善惡行徑,待到每年臘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至灶王之手。因此,灶王被稱為“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每年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灶的儀式,稱為“祭灶節”。為了讓灶王多說好話,民間在這一天要舉行祭灶和送灶的儀式。祭灶所用的供品各不同,但突出甜和粘,如麥芽糖、棗、柿餅、糯米餅、棗糕等。據說是讓灶王爺吃了嘴甜,也有說是粘住他的嘴,叫他上天不好說壞話。
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在古代社會,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會祭灶,但日子卻不同,反映了古代社會嚴重的階級差別。王湧堅說,官家臘月二十三祭灶,而平民百姓只可以臘月二十四祭灶。所以有“祀灶有軍三、民四之別”,這裡的軍家是指功臣的後裔,故有“只許軍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謠。
祭灶歷代相沿成習,不過其寓意逐漸發生了改變。民國人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中寫道:“灶糖,惟吾鄉始有,其式如元寶。以芝麻和糖,焙焦之為金,以麥芽糖揉之為銀,供祀灶神,祝家富也。”可見,如今的祭灶節更多注入了祈福的寓意。
如今,城市人家裡都沒有了灶臺,以煤氣灶取代,祭灶儀式簡化成了貼一張灶王爺的新畫像,擺放一些供品。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這天很多家庭習慣吃頓團圓飯。一番儀式後,算是送走“灶神”了,便輪到祭拜祖宗。過了祭灶節,人們正式進入忙年狀態,正如民謠所唱:“二十三,辭灶天;二十四,拉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全都有;三十下黑兒滿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