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什麼是社會適應理論

什麼是社會適應理論

  社會適應的理論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社會適應的動力是個體的本能──本我,主要是性慾“裡比多”。因此社會適應過程就是自我調節本我與超我。以使兩者達到關係平衡,本我代表了個體自身的需要,超我代表了社會對個體的要求。精神分析理論強調社會適應無意識性的特點,認為本我與超我關係不平衡引起焦慮,而社會適應的主要機制是對焦慮的心理防禦。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個體社會性的需要,認為個體發展和社會適應的目的和動力是實現自我的潛能即自我實現。

  三種基本的適應方式:

  1、問題解決,改變環境使之適合個體自身的需要。

  2、接受情境,包括個體改變自己的態度、價值觀,接受和遵從新情境的社會規範和準則,主動地作出與社會相符的行為。

  3、心理防禦,個體採用心理防禦機制掩蓋由新情境的要求和個體需要的矛盾產生的壓力和焦慮的來源。

社會適應的含義是什麼

  社會適應一詞最早由赫伯特,斯賓塞提出。指個體逐漸地接受現有社會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 對於環境中的社會刺激能夠在規範允許的範圍內做出反應的過程。社會適應對個體有著重要意義。如果一個人不能與社會取得一致, 就會產生對所處環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心理變態。人類對社會的適應可以透過語言,風俗,法律以及社會制度等等的控制,使自己與社會相適應。

怎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1、主動參於社會活動: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客觀現實,不逃避現實,不做無根據的幻想,把自己置於各種事物之中;

  2、積極調整,選擇對策:對社會現實生活保持良好的接觸,不迴避現實,主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當個人需要與社會現實矛盾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妥善處理環境與自身的關係,創造條件使自己始終處於有利的環境中;

  3、採用心理防禦措施:在改造環境、改變自己的過程中,採用心理防禦達到解脫的目的;

  4、保持身心健康:生活中除了需要營養、體育鍛煉、休息等生理方面的滿足外,也需要家庭、友誼、支援、理解、尊重,需要透過人際關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和諧的人際關係是生命的滋補品,應提高和培養處事與處人的能力。


簡述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於1971年提出的。它著眼於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互動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 ...

參加體育鍛煉為什麼會提高社會適應?

  體育對社會適應的意義眾多,一方面,體育就是不斷學習、不斷調適的過程,也就是培養群體意識與協作能力,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人在體育活動時,既需要交往與合作,又存在相互競爭的現象。這種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交往、合作和競爭的意識和行為會遷移到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如何理解社會保障理論界定的差異

  社會保障理論界定的差異:基於國外、港臺地區、內地學者三個方面對社會保障的界定,社會保障的內容主要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三大部分,還有面向軍人的獨立保障系統,以及其他補充性的社會保障措施。   從層次上劃分,則社會保障可以劃分為如下三個層次:一是經濟保障,即從經濟上保障國民的生活,它透過現金給付或 ...

社會認知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社會認知理論的主要觀點有:場論、心理生活空間理論、印象形成理論、社會規範理論、社會比較理論、隱含人格理論、歸因理論、社會公平理論、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知均衡理論、參考群體理論、自發知覺理論、知覺定勢理論、社會期望理論、認知一致性理論、認知—情感一致性理論等。社會認知論內容十分豐富,應用十分廣泛,在社會心理學 ...

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論,是主張從經濟學的投入與產出關係的視角研究社會行為的理論。將人際傳播重新概念化為一種社會交換現象。它認為人際傳播的推動力量是“自我利益”,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人們在互動中傾向於擴大收益,縮小代價或傾向於擴大滿意度、減少不滿意度。它主張應儘量避免人們在利益衝突中的競爭,應透過相互的社會交 ...

大學生如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1、主動參於社會活動。必須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客觀現實,不逃避現實也不做無根據的幻想,從而把自己置於各種事物之中,瞭解它,掌握它,並進一步改造它。   2、積極調整,選擇對策。對社會現實生活保持良好的接觸,不迴避現實,主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當個人需要與社會現實矛盾時,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妥善 ...

簡述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交往理論

  社會交往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尤其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建立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交往是唯物史觀的基礎。馬克思從物質生產活動中人與人的生產關係上,首次提出了社會交往理論。認為交往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行為,是人的社會關係的表現形式。   交往是伴隨著人類的進步而發展起來的,人類一產生,便有了交往實踐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