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就是值誠信守法,一諾千金。信,心裡有什麼話就直說,古人云,言為心聲,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一個說話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
信就是值誠信守法,一諾千金。信,心裡有什麼話就直說,古人云,言為心聲,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一個說話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
“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說文解字》這樣解釋:“義(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意思說,“義”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我們崇尚羊的形象和涵養,要像羊一樣溫和、善良、美好。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即“禮儀之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習俗和儀式。《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指的就是一種儀式、一種習俗,當時還沒有把“禮”作為一種道德規範、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確和倡導。
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關於“禮”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新的變化。《禮記·表記》寫道:“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這說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遠之,開始遠離它,並且“制禮作樂”,逐步把這些禮儀加以規範,對在哪種情況下實行什麼樣的禮節、舉行什麼樣的禮儀、講究什麼樣的禮貌進行了具體規範,提倡以“禮樂”治天下。
12 / 2 頁下一頁
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1、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2、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3、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