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仡佬族高臺舞獅,威勇與吉祥的象徵

仡佬族高臺舞獅,威勇與吉祥的象徵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在逢年過節或是需要熱鬧的時候,民間都會請來舞獅來助興,在少數民族中也不例外!仡佬族的民俗中也有高臺舞獅,高臺舞獅是仡佬族的一種傳統習俗,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瞭解仡佬族高臺舞獅。

  高臺舞獅是正安地域仡佬族的一種傳統習俗,仡家人慶的在春節或重大喜日子都要舞獅助興。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被譽為百獸之王,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人們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正安民間對舞獅有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取獅子威嚴以鎮壓或以示威武的神韻,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背景介紹

  高臺舞獅的主要道具有巴三(孫猴子)一個、大頭和尚(笑咪和尚)一個、金獅子一頭。扎獅子頭是用篾條做骨架,用皮紙裱糊而成,再用油漆彩繪,獅子眼睛能翻覆,大嘴可啟合。獅身是用七層紅布搭頸莊,皮毛用棕麻染色縫製,飾以絡纓、銅鈴,造型極華麗講就。

  大頭和尚製作時需先用泥巴揉一個和尚頭像,再用皮紙一層層地裱糊上去,最後去掉泥巴著色彩繪即成。巴三面具是用皮子,按照猴子的面像縫製而成。另外,還要扎四方獅燈兩個,獅燈上四方依次書寫獅燈恭賀。

  另配有鑼鼓響器一套,用於開道和表演時打節奏造聲勢。獅子紮好後,要備齊刀頭禮信(四方豬肉一塊、豆腐一塊、酒一壺和菜刀一把,香燭錢紙等),選一個吉利的日子,先請道士先生開光,先請示菩薩和各路神仙知曉,保佑本獅子班獅燈靈念。開光以後要擺好獅子,每天要供奉香燭錢紙、淨水,一直到請出來耍獅子(不耍時也要天天供奉),這樣耍獅子才靈念。

  耍獅子時,飾大頭和尚的要穿戴和尚衣褲,巴三身穿紅黃搭配的孫悟空行頭,耍獅子的兩人只穿彩褲。

  耍獅子時少則七、八人,多則十餘人,耍獅子是由兩個人裝扮,一人在前舉獅頭,一人伏於身後舞獅尾。另有一人飾手執文刷的大頭和尚,一人飾手執金箍棒的巴三,依照鑼鼓的節奏玩耍,逗引獅子做出各種動作。

  耍獅子地面上時是在鑼鼓隊的節奏指揮下,表演獅子的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等都是那樣惟妙惟肖,逗人喜愛,只要這一班人配合得當,技巧難度越大越是好看。又要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還要耍過火橋、鑽火圈的節目,最後有高臺耍獅。

  基本簡介

  高臺耍獅子就是用八仙桌一張張疊起來,由巴三先一層層地先上搭好的桌子玩耍,再由大頭和尚逗引著獅子爬上桌子去表演。高臺耍獅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十二張桌子疊成塔形,耍獅人圍繞搭好的桌子從下至上,從上至下地表演,另一種是用十二張桌子單桌疊起(最上面是一張桌子翻轉的四條腿向上)玩高臺耍獅,也是高臺舞獅最難、最危險、最刺激的民間藝術。

仡佬族圖騰來源,相傳是在太古時代

  圖騰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誌和象徵,也是人類發展歷史過程中最早的一種文化。是氏族的標誌。在中國,也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也有圖騰文化。那麼仡佬族的圖騰是什麼?仡佬族的圖騰來源是從什麼?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

  仡佬族是先秦時期西南夜郎國的土著居民,是西南地區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族群。圖騰文化作為仡佬族象徵文化之一,在文化藝術的發展、維持生態平衡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上有著重要的作用。面對圖騰文化日漸消亡的現狀,國家社會和仡佬族人們應該攜起手來,共同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仡佬族圖騰預示著什麼?

  仡佬族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商周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被稱為“濮”和“僚”隋唐以後被稱為“仡佬”。現有97%居住在貴州省境內,少量散居於雲南、廣西等地。仡佬族人有崇尚自然的價值觀念,從各種節日文化中就能見出這一特點。除了節日文化,仡佬族的圖騰崇拜也能展示這一民族特徵。在此筆者將分析仡佬族圖騰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並探討其社會價值。

  一、仡佬族竹圖騰崇拜

  相傳,務川仡佬族的祖先以竹為姓。太古時代,仡佬族疆土上一條河流飄來一個竹筒,有一位浣紗的婦女聽見竹筒裡面有嬰兒的哭聲,她拾起竹筒將其劈開,裡面睡著一個哭泣的嬰兒,嬰兒被撫養長大後,與女祖先仡英成婚繁衍後代,這就是傳說中的竹王。竹王驍勇善戰,為了仡佬民族英勇抗戰,為子孫後代開拓出一片天下,子孫繁衍生生不息。

  這一段傳說在《阿霹剎、洪水和人的祖先》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文化中,竹圖騰崇拜由此產生。其中,包含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兩種情愫。竹圖騰,象徵著生命繁衍,多子多孫。也寄寓了仡佬族人的感恩特質。因為在仡佬族文化中,人類的祖先因竹而獲救,竹成為一種吉祥的象徵。

  仡佬族習俗中,婦女懷孕分娩之際,其丈夫和家人要到後屋竹林裡去砍下一棵竹子做成竹筒,等孩子生下來以後,就把孩子的胎盤裝進竹筒掛到竹林裡,告慰祖先後繼有人。

  或者將胎盤埋到竹林根部,然後焚燒紙錢,祈求竹王保佑兒孫身體健康,生命力旺盛。在婦女坐月子時,在月子期間,產婦經常會吃雞蛋,吃的蛋殼要放入乾淨的竹籃裡,最後由其丈夫或者本人將其倒在竹林旁,以求在竹神的見證下,孩子能不受日曬雨淋之苦,身體安康,一代接著一代,從而達到根基之穩固。

  婚姻習俗是仡佬族竹圖騰崇拜的又一個重要表現。它與仡佬族人民的生活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如在婚姻習俗中,青年男女特別喜歡用竹子來製作笛和簫。在農閒時他們常聚在一起吹笛吹簫,吹出他們對生活的嚮往,吹奏他們的喜怒哀樂。竹笛和簫往往被當作定情禮物送給自己心愛的人,以傳遞男女的愛意。在結婚迎親時,用竹編的“和”即竹籃裝著彩禮抬到女方家。另外,男方須選派一名年輕女子拿著一對竹枝到女方家去迎親,寓意男女雙方生活美滿幸福。

  二、仡佬族葫蘆鷹圖騰崇拜

  傳說仡佬族人歷史上,爆發了一次很大的瘟疫。瘟疫蔓延全族,人們束手無策。每天,都有很多族人被奪走生命,仡佬族幾近滅絕。此時,佛頂山上忽然飛過來一隻神鷹,用葫蘆裝滿靈芝水治療族人,為仡佬族消滅了瘟疫,拯救了這個民族,為了紀念葫蘆鷹,仡佬族從此供奉神鷹,把葫蘆鷹作為了民族的圖騰。每年二月初一,仡佬族人都要過敬鳥節,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葫蘆鷹。人們在節日當天會到山林中為鳥雀投食,以對葫蘆鷹報答和感恩。

  仡佬族葫蘆鷹圖騰崇拜,既是一種宗教信仰,又是一種原生態文化。它體現了仡佬族人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同時也是仡佬族宗教文化的集中體現,其中蘊涵著佛家、道教的宗教內涵思想,也是研究仡佬族宗教文化的一個途徑。

仡佬族喪葬習俗,你知多少?

  仡佬族對老人謝世後的喪事非常重視,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葬禮,以寄託哀思。其喪葬禮儀紛繁複雜,具有濃厚的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特色。在仡佬族文化中,當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人謝世,活著的人深感哀痛,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喪事,以寄託哀思,從而形成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喪事禮儀及墓葬文化。關於仡佬族的那些喪葬習俗你瞭解多少呢?

  一、報喪祭供

  仡佬族老人去世的報喪儀式,有的地區是放鞭炮報喪;有的則放銃三響,鄉鄰聽到響聲,要來幫忙治喪。黔西仡佬族老人亡故,要請人向死者已出嫁的女兒和女婿報喪,報喪者先不得進入女兒居住的村寨,只能在寨外大聲呼喊,女兒及女婿聞知,立即抬一方桌放於叉路口,桌上置一裝有糧食插上燃香的竹筒,斟酒三杯,並捉雞一隻就地宰殺。然後點香燒紙以生祭示哀。

  祭畢,報喪者隨之進屋,婿家將雞煮熟祭供後,請報喪者食用。隨後,夫婦倆打著傘,帶著蓋布、香紙、火炮、雞、豬、菠蘿飯(宰殺的雞去毛,取出內臟後,腹腔內塞飯一碗)、嗩吶班子趕往孃家參祭。出嫁女兒一進門將菠蘿飯上祭並慟哭。其他至親亦以菠蘿飯獻供。

  二、歌舞踩堂

  這是仡佬族的古老風俗,是其葬禮的重要構成部分,至今盛行於仡佬族的大多數地區。老人去世後,在停靈期間(一般為二三日),由巫師主持舉行隆重的“踩堂”儀式,眾多親友在靈前“擊鼓唱歌,男女圍屍跳躍”。仡佬族巫師和民間歌手在儀式上唱誦喪葬古歌。其內容包含追溯天地初開、兄妹開親、引種稻穀的神話傳說,描述亡者靈魂跟隨雄雞指路、與祖先相聚的情形,以及生者為亡者禱祝、祭祀的內容。

  喪葬古歌有較固定的格式、長度和韻調,描寫風格有的根據現實生活注重寫實,有的帶有強烈的戲劇色彩,如描述亡者靈魂與祖先相會的過程,形象生動,是極具價值的仡佬族文化遺產。20世紀50年代以後,仡佬族喪葬古歌陸續被挖掘整理出來,其中絕大部分古歌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成為各地博物館、文化館的館藏。每當仡佬族老人辭世之後,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後在靈前翩翩起舞,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因系在靈堂前跳舞,靈堂又通常設在堂屋中,故名為踩堂舞。

  舞蹈時,由三四人人分別吹蘆笙、打錢杆、搖鈴、舞絲刀作前導,眾人無論男女,手拉手在後面魚貫而行。另外數位女子,或舉著火把,或提著酒壺,或端著茶盤,盤內放酒碗或酒杯,在佇列旁向舞蹈者敬酒。人們邊舞邊唱輓歌,其歌詞多傳述死者生平事蹟。舞蹈時身體微曲,來回跳躍,舞步右腳落地稍重,成蹉步,不時伴以“呵嗬、呵嗬”地呼喊。舞蹈過程主要靠隊形的變化來完成。舞蹈的時間,一般在1小時以上。

  古代踩堂舞是在墳臺前跳、唱,因受地形限制,才改在堂屋中進行;最初舞蹈時只吹蘆笙和打錢杆,後見漢族人家做“道場”時,巫師常執絲刀、令牌作驅鬼狀,才逐漸學著舞絲刀。儀式上還有一種民間舞蹈是由巫師引仡佬族村寨導舞者跳的“茅草舞”。這種舞蹈是以茅草扎於舞者全身,手執長刀起舞,以驅鬼除魔。

  三、繞棺祭奠

  大多數的仡佬族地區都有為亡人繞棺祭奠、開路送魂的禮儀習俗。黔西北仡佬族老人病危彌留之際,不能平躺於床,須由其子扶坐床上落氣。老人死後,於亡人的腰間纏黑布一圈,再移屍於灶邊臨時鋪就的墊板上或裝殮於木棺內,由本族巫師主持繞棺(也稱繞屍)祭奠儀式,即兒孫們各捧香數炷,女婿們捧著獻祭和靈牌,列隊隨巫師的誦經聲自左至右連續繞棺3圈。

  然後為老人獻上雄雞1只、小雞3只、小豬1頭等供品,巫師念祝詞,做法事(即“做齋”),以示由幽靈攜去陰間享用。然後,殺雄雞,再繞棺一週,丟雞於門外,發喪上山安葬。繞棺儀式上多以蘆笙等樂器伴奏。有的地區在繞棺禮畢,用松枝在屋外平地上搭一座高丈餘的靈房,稱之為“戛房”。繞棺後將棺移入戛房,舉行開路送魂儀式,也是由本族巫師主持。

  開路時,巫師提公雞一隻爬上屋頂,屋內人舉梭鏢刺穿屋頂,巫師用公雞猛砸梭鏢,致死後丟之門外。然後,巫師端坐棺側唸誦開路祭詞(亦稱指路經)。其具體內容是送魂起程,並一站一站地送亡魂到祖宗居處,與祖先相聚。開路送魂儀式完畢,即出殯送葬。葬後,有的地方將牛角掛長竹竿上插於墳前。

  四、葬式獨特

  早期不葬地面而葬於巖穴內。巖穴一般系天然洞穴,少數為人工鑿成,且多選擇於水濱懸崖之上。無巖穴處,則將棺置於巖阡上。有的還在巖穴內壘土為墳。近現代正安、石阡等地仡佬族仍有用巖穴葬者。古代仡佬族還普遍以薄石板鑲成石棺,置屍其中,或用厚石板砌為槨,槨內陳放木棺。前者稱為石棺墳,後者叫作石板墓。石板墓常是數函並列,各函之間內壁有方孔相通聯。

  黔北地區仡佬族至今仍盛行一種“生基”墳。墳以厚石板鑲就,外壘土成圓形,前立花草鳥類等石刻的戴帽墓碑。因這類墳是在墓主生前修建,備死後埋葬用,故名“生基”,實際上是石板墓的發展。埋葬的方法亦有殊異。許多石板古墓不順山勢,而是頭朝山麓,腳向山頂,與一般順埋相反,故民間有“橫苗倒仡佬”之說。甚至有頭頂天腳立地的豎埋方式。清代中葉以後,大部份地區的墓葬漸取土葬。壘土為墳,與漢族葬式相同。


崇拜什麼的宗教文化

  信仰是由人的內心崇拜認同進而所形成的穩定不動搖的信念,信仰往往給人們指向對未來遙不可及的希望與理想,或是對財富的希望,或是對事業的希望。每個民族都有著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作為五十六民族的少數民族之一的仡佬族文化也有著他們的宗教信仰。一起來了解一下仡佬族的信仰吧!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蠻王老祖;認為萬物 ...

儺文化你知道多少?

  儺戲是遠古時代的儺祭活動轉變而成的戲劇形式,它是宗教文化和戲曲文化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很多少數民族都能夠看到儺戲的身影,仡佬族人民也非常喜歡儺文化,下面的仡佬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於儺文化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仡佬族是西南最古老少數民族之一。仡佬族的居室、服飾、飲食、婚喪禮俗等生活習俗獨具特色;仡 ...

“黔中第一奇蹟”紅崖古蹟上是文字?

  紅崖古蹟位於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曬甲山上,是“黔中第一奇蹟”,其中的神秘天書是千古之謎,很多學者專家都被其吸引,掀起了多次破譯的熱潮。而現在有中說法,紅崖古蹟上的文字是仡佬族的文字,這是真是假?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   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蹟”的紅崖古蹟,一直被文人學者稱為“神秘天書”、“絕世 ...

敬酒歌歌詞聽一遍就忘不了

  仡佬族是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民族總是有自己的特色,民族服飾,民族飾品,還有民歌……仡佬族的民歌是有關於人民社會生活的,音樂形式簡單樸實,之間聯絡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飲酒了。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敬酒歌歌詞。   民歌分類   仡佬族民歌按題材可分為號子、打鬧歌、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 ...

的典型食品有哪些傳統的民族飲食

  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飲食特點,當然了,也有自己的獨特的美食,典型的食品,在五十六個民族中也不例外哦!那麼你知道仡佬族的典型食品是什麼?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傳統的民族飲食。   獨特、有內涵的仡佬族飲食文化   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會受當地的地理環境及人文因素的影響,所以每個地方的 ...

的民族特色特色是什麼

  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佈在廣西貴州省。仡佬族聚居的地方地形地貌複雜,因此也創造出來獨具特色的民族特色。你知道仡佬族的民族特色是什麼嗎?你能說出幾個?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   仡佬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現有43萬多人。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少數散 ...

的獨特節日吃蟲節的傳說由來

  蟲子是一種高蛋白的食物,如今有著很多人有特殊的口味,這些蟲子就是必不可少的美味之一。可是在一個民族中卻為了吃蟲有著專門的吃蟲節。   那麼,本期民族故事瞭解吃蟲節的傳說由來。   還想了解》》畫蛇添足的典故   傳說古時候,仡佬山蟲災連年,五穀歉收。人們面對蟲災無可奈何。寨老們經過商議,懸下重賞:誰能除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