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怎麼能勝任某事、某中職務,有諷刺的意味。
出處:
(宋)歐陽修《與荊南樂秀才書》:“僕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當之?”
翻譯:
我是有罪之人,眾人所共同鄙棄,但是您尊重我的禮節像這樣,我怎麼能擔當得起呢?
釋義:拿什麼來應對。
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程昱曰:‘糧在船中,船必穩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有詐謀,何以當之?’操省悟,便問:‘誰去止之?’”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1、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意識: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
2、傳統譯註認為 “文”是諡號,一是對諡號的誤解,一是不瞭解孔子的“文”是指成名.關於諡號的興起,古今說法不同,多從《逸周書·諡法解》,認為起於周初,郭沫若先生認為,“當在春秋中葉以後”(《金文業考諡法之起源》),“諡法之興當在戰國時代”(《諡法之起源》),楊伯峻先生批駁郭先生這種結論“缺乏堅強的論證,而且太與古代的文獻材料相矛盾”(《論語譯註》),舉的例子其一就是《論語》中的這句“孔文子何以謂(為)之,文也?”,其二是“託古作偽”的《左傳》中的記載,很明顯,郭沫若的結論可信,孔文子的“文”,不是諡號,在這裡,“文也”是指成名。
何以明之意思是用什麼來證明它呢。
“何以明之”是倒裝句,賓語前置,在翻譯時首先將其調整為“以何明之”。何以即以何,意思是憑什麼,根據什麼。明之意思是辨別它。
倒裝句是為了強調、突出等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在倒裝句中,顛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復原位而句意基本不變,句法成分不變。
倒 ...
之指所給的榮譽或稱號,當之無愧指承受得起這種榮譽或稱號,一點也不必感到慚愧。
之的意思還有:
1、表示領有、連屬關係,如赤子之心;
2、表示修飾關係,如緩兵之計;
3、用在主謂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音節助詞,虛用,無所指,如久而久之;
5、代詞,代替人 ...
何以謂之文也中何以的意思為:憑什麼。
此句出自《論語》,原文為: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諡為文呢?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 ...
以:名詞作動詞,憑藉的意思。
“何以言之”出自《送宗判官歸滑臺序》。《送宗判官歸滑臺序》選自《文苑英華》。作者是任華,生卒年不詳,青州樂安人。唐肅宗時任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等職,還曾任桂州刺史參佐。性情耿介,狂放不羈,自稱“野人”“逸人”,仕途不得志。與高適友善,也有寄贈李白、杜甫的詩存世。 ...
“當之郡”的“當”的意思:正當、正值。“當之郡”出自《楊震拒禮》”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意思是: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懷揣十斤金子來送給楊震。 ...
何以明之的意思是用什麼來證明他呢?這是一個賓語前置的倒裝句,在翻譯時首先要將其調整為以何明之,何以即以何,憑什麼,根據什麼,明之表示辨別它。
何以明之出自《正午牡丹》,《正午牡丹》選自《夢溪筆談》,作者是沈括。正午牡丹,是傳統吉祥圖案之一,是歐陽修從牡丹叢和貓古畫中看出時間為正午的故事,寓意寫文章作畫 ...
1、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就毫不關心。
2、這句話原文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