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佛教文化:伽藍殿供奉的是什麼佛?

佛教文化:伽藍殿供奉的是什麼佛?

  佛教是產生於古印度的一種宗教,對人與社會有著不一樣的觀察和思辨方式。最開始引入中國的時候受到道教的“欺負”。後來逐漸的扳回。有佛教的地方必定會有寺廟,不然怎麼去供奉。本期佛教文化將為你介紹珈藍殿供奉的是什麼佛。

  伽藍殿。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省稱,意為眾園。十八伽藍神,也指伽藍菩薩,即關公。

  伽藍殿是寺院道場的通稱,佛教伽藍神的代表形象。「伽藍神」,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我們見到的伽籃菩薩像穿圓領寬大之深綠袍,胸前加掛一盔甲,展現出華麗富麗之氣。除了腹前和膝部有飛龍紋外,還有散佈袍身的雲紋,及袖邊、衣襬的花瓣紋,以紅和橙色裝飾。加有一層外袍。

  伽藍,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十八伽藍神”……以伽籃菩薩(關公)形象為代表。

  中國自唐、宋時,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神的風俗。《釋氏要覽》雲:“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然而世界上的伽藍道場無數,如何只有十八神而能遍守護呢?該書又云:“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無妨。”

  在道場裡每日的早晚課誦中,都會誦“伽藍贊”:伽藍主者,合寺威靈,欽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以感恩伽藍菩薩護法護教的殊勝功德。

  但是,在我國的佛教寺中伽藍殿有時也供關公。我們見到的伽籃菩薩像穿圓領寬大之深綠袍,胸前加掛一盔甲,展現出華麗富麗之氣。除了腹前和膝部有飛龍紋外,還有散佈袍身的雲紋,及袖邊、衣襬的花瓣紋,以紅和橙色裝飾。加有一層外袍。

  佛教是產生於古印度的一種宗教,對社會與人生有著獨特的觀察與思辯方式。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當時被看作是方術的一種。東漢時期道徒們附會出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這是道教有意對佛教進行貶低。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和教徒的逐漸增多,而且在南北朝時期進入上層腐旨教不甘心道教對自己的貶低,與道教展開了從源流到教義的大論戰,甚至幾佔上風。然而,佛教畢竟是一種外來宗教,要在中國紮根發展就必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妥協,將佛教中國化。

  南朝天台宗三祖慧思試將佛教與道教的觀點打通,使成佛與成仙合二為一。慧思的弟子、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智凱法師,俗姓陳,其父在南梁封益陽侯。智凱的出身使他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同時又精通佛法,有條件為佛教的中國化找到合適的著腳點。佛教傳入中國時,已經在印度流行了幾百年,形成許多宗派。傳入中國並不是按宗派源流次第進行,而是大小乘同時擁入。雖然皆自稱本經為釋迦牟尼親口所說,但又相互矛盾。

  智凱擔出五時八教的判教,既融合了各宗派的教義之爭,又將自奉的《法華經》定為佛教最後所說的經,抬高了本宗派的地位,這是智慧凱對本派、也是對佛教的一大貢獻。南陳光大年間,智凱遊歷期間,在當陽玉泉山遙見山色如蘭,上有紫雲如蓋,以為聖地。入山尋之,夜見怪物千狀,有大神入美髯者與其談話,自稱漢將軍關去長,“感師道行願,舍此山作師道場,就護佛法”。

  智凱即對關羽授五戒,使他永護佛法。這個故事是智凱編造出來的,目的在於利用民間關於關公顯靈的迷信思想,將關公列入佛教的護法神,促使佛教在民間廣泛傳播。這就是後世把關公列入伽藍爺的根據。這就使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了。這是智凱對佛教的又一貢獻。智凱的這一貢獻,使佛教的天台宗成為一個流傳最廣,歷時最久的宗派。

佛教文化:蓮與佛教的關係

  佛教源於印度,佛教文化開始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主要的宗教之一,因其哲理部分與儒家、道家學說互相影響,轉而發展成中國民族的宗教之一。佛教釋迦牟尼認為世人的苦皆因貪、嗔、痴而生,便以無我為核心,推崇佛法,為求解除人們心中的枷鎖。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蓮花”就是“佛”的象徵。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裡的花即指蓮花,也就是蓮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了佛性。

  佛教以蓮為喻的詞語數不勝數。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臺”;結跏跌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淨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

  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西方淨土,以蓮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蓮剎”;唸佛之人稱“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淨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蓮”;

  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東晉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蓮社”;佛教淨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淨土,故又稱“蓮宗”。總之,蓮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蓮為代表,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佛教以蓮喻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彼岸(極樂淨土)。即從塵世到淨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汙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汙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佛教文化:戴佛珠有講究嗎

  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階階段。只有辯證的思維才是有效的。只有東方的佛教徒和希臘人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在佛教中,戴佛珠有很多講究的,本期佛教文化為你解析。

  佛珠的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念佛工具。為修行佛道,唸佛時以佛珠顆數為計數,通常用於唸誦經文、咒語。法語和和佛與菩薩的勝號。它是一種隨身法器,信佛的人認為,佛珠即可利己又可護人。二是常人佩帶。常人為集中思念,消除煩惱,祈求平靜而佩戴佛珠。佛珠的種類,通常分三種:一是持珠——以手持捻掐的佛珠;二是戴珠——帶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三是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

  沉香,香中之王,眾香之首,一兩沉一兩金,是世界五大宗教公認的珍寶。具有清人神、補五臟、益精陽、暖腰膝、治喘急的功效。

  檀香,油質高,手感好,質地堅硬,光滑細膩,香氣醇厚。具有安撫神經、治療喉嚨痛、粉刺、抗感染、抗氣喘、調理老化肌膚、去邪、殺菌提神的功效。

  黑檀,質地緊密堅硬、色彩絢麗多變、香氣芬芳永恆,且百毒不侵,又能避邪治病,常把它作為吉祥物,以保平安吉祥。

  佛珠的顆數和含義都出自《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木患子經》、《陀羅尼集經》、數珠功德經》和《文殊儀軌經》等佛經上。佛珠最常見的是108顆和18顆兩種。一般情況下108顆為掛珠,18顆為持珠。

  念珠種類大致分成手珠、持珠及掛珠三大類。念珠也稱作佛珠、誦珠、咒珠、數珠等。這裡提及的手珠一般是戴在手腕上,亦可隨時拿在手上掐捻唸佛。念珠的顆數除了常見經書所戴的顆數外,亦有視乎手腕粗細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1080顆,代表十界各有108種煩惱,合成1080種煩惱。

  108顆,表示求正百八三昧,而斷除108種煩惱。

  54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54個階位。

  42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42個階位。

  36顆,為108的3分之1,其含義以小見大。

  27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27賢位。

  21顆,表示十地。十波羅密。佛果等21位。

  18顆,表示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14顆,表示觀音菩薩的14種無謂。


佛教文化佛教四大天王分別是誰

  佛教的思想裡,佛祖如來是傳道授業的那個人,跟隨在其身邊的有四個人,這四個了是佛教的守護神,各自執掌東南西北各一方,人們就稱呼他們為四大天王。其各自名字組合的寓意   更是“風調雨順”,那麼佛教文化裡四大天王都分別是誰呢?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娑婆欲界 ...

佛教文化佛堂布置的注意事項

  隨著信佛的人士越來越多,每當一些重要的傳統節日,很多人會到佛堂去禮佛,祈求幸福平安。因此在佛堂禮佛的人自然是擁擠,很多人會選擇在自己的家中安置佛堂,而在佈置的時候就要注意了,應該怎樣更好的佈置佛堂呢?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佛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佛堂布置的注意事項吧!   1、佛堂的位置   設立佛堂 ...

佛教文化解說橫三世是什麼意思

  中國之所以信奉佛教,是因為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中國人口眾多,而且大多數是平民,在這個社會不平等的事情又很多,所以人們憑著僅有的信仰,來維持生活。佛教文化中所說的橫三世佛是什麼意思呢?不妨來看一下。   中間是釋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兩位脅侍菩薩是“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   左邊是西方極樂 ...

佛教文化解說佛教中的三身是什麼

  佛教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信仰人們的心靈產物,是隨著某個宗教而聚集起來的,喪失信仰的人就會像丟失理智一般。本期佛教文化帶你來看看三身佛是什麼。   三身,梵文Trikāyāh,即法身、報身、應身三種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身”除指體貌外,亦有“聚積”之義 ...

... 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 ... 茶》詩云“曾思殿東金井欄 ... 寄二首》雲“大芽春米新 ... 雖然也飲茶,與文化幾乎是不沾邊的 ... 五《民俗》記載“或有從外新 ...

     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的風尚。從宋太祖起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生活內容,考慮全國大事的皇帝、官員,很自然地將之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中被納入規範。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之物。黃庭堅《謝送壑源揀茶》 ...

是關帝嗎

  僧伽藍摩,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市)人,三國時期蜀漢的歷史人物,為劉備手下的大將,以剛正不阿的個性出名,之後在北攻曹魏時被孫權殺害,後代民間信仰將關羽奉之為神,尊稱其為"關公",用來驅逐危險,至北宋時被納入人們膜拜的道教神只,而佛教因為普及後逐漸民間化,融合各種信仰 ...

佛教文化文化知識

  我國佛教文化從古至今流傳數千年,在歷史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信佛的朋友怎能不瞭解佛教文化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和宗教文化來看看禮佛文化知識重點有哪些吧!   佛教文化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姓新稱喬達摩,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