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佛經故事:能忍得自在

佛經故事:能忍得自在

  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不用總是怨天尤人,其實哪裡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覺得不適合確實是應該適當的改變,而在本期的佛經故事能忍的自在的故事中,就講述了這樣的一個道理。

  佛經上述:我們此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譯為“堪忍”就是說此世界的人堪忍受種種的痛苦的意思,堪忍受什麼痛苦呢?

  颱風地震啦,天災地變啦,氣候有春夏秋冬、寒冷啦、炎熱啦種種的痛苦。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啦,精神有喜怒哀樂啦,愛別離啦,怨憎會啦,求不得啦種種的痛苦都堪得忍受叫娑婆世界。若不能忍受呢?即自我毀滅(自殺),怨天尤人或殺盜淫妄,造諸惡業來逃避痛苦,反而苦上加苦。

  從前有一隻野狐和一隻野鹿,同住在一顆大樹下。樹因風吹嫩枝被折斷而打在野狐和野鹿的背上。野鹿沒有感覺到什麼,因為風吹而樹枝折斷乃是平常的事。可是野狐就忍耐不住了,打算遷到別處去。臨走的時候野鹿說:“這顆大樹能為我們擋風遮雨,更供給我們甜美的果實,你為什麼要到別處呢?”“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認為好那你就住在這裡好了。”野狐頭也不回就走了。

  野狐到了一個曠野,白天氣候很熱,到了晚上氣候又變冷,它感覺到忽冷忽熱很難受,住了幾天便挨不下去了。當它要走的時候,另一隻野鹿說:“狐兄,你為什麼要走?這裡雖氣候差些,但沒有虎狼出沒不是很安全麼?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到什麼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還是安心的住下來罷。”

  “不,這種忽冷忽熱我已經忍受不了,我還是到別的地方去。”

  野狐又到了一處翠綠的山坡上,這裡氣候好,環境優美就決定住在這裡,住了沒有幾天,又想這裡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為這裡有兇猛的獅子,也有陰險的豺狼,時時都聽到他們吼叫的聲音,使它心驚肉跳,可是貪著這裡環境優美,勉強的住下來,有一天出去覓食時,給野狼抓住了才懊悔為什麼不聽朋友的勸告,才有今天的下場。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環境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地方,這就叫娑婆世界。世界有寒帶與熱帶,出生在那裡,自然適應在那裡的氣候與生活。各個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習慣即生自然,應受多少苦,多少快樂皆有過去的業因。

  人人都有貪嗔痴,種種惡習氣。也有慈悲喜捨種種的善良習慣,何者為多,即成何者的習性。六祖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性清淨何時去惹著塵埃呢?皆因慢慢習染而來,已然染習抑不是自性,不是實在的,人人都可以改變不良的習性,只是肯不肯而已。

  各人有各人的個性,智識好欲和生活習慣不同,互相忍讓即可以同住。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和嗜好,必須順從來順從去,才能夠相處下去,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希望,而將來也有每個人的成就不同。每個人都希望他人事事皆順從我,所以才有相爭之事,若是人人都順從他人即沒有是非和鬥爭了。

  古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因為習重的關係而不是不可改。若是有智慧,有用功什麼習性都可以化消。不良的習性統統修完了才能超六道了生死。是故習性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不可改,須靠智慧去照破,須靠用功把它消滅,即天下就太平超出輪迴得大自在了。

【佛經故事】能得佛陀讚許的四種人

  每個人都有一套做人的道理,所以有的人做得好就能得人心,而有的人做不好了,只會讓人討厭,在佛經故事中,能得到佛陀讚許的只有四種人,你知道是哪四種嗎?會不會有你呢,讓我們一起往下了解看看吧。

  釋迦世尊在給孤獨園說法時,稱讚「憍薩羅國」四希有:

  一、位尊者能向卑賤的人求懺謝希有─心行平等難。

  二、富貴能受持齋戒、遠離邪欲希有─豪貴學道難。

  三、能遵守法律、誓死不欺誑他人希有─不說是非難。

  四、貧窮人能發心廣行佈施希有─貧窮佈施難。

  從前舍衛城中有三位長者,各以道德來取名:能發心廣行佈施的,稱為善與長者;出言不欺誑的,稱為善合長者;能使眾人信服的,稱為戒勝長者。

  當時憍薩羅國常在中秋節後便會有許多盜賊,這些土匪在秋天搶劫一次,足可享用一年,因此名為秋賊。有一天,群賊集會,討論專案是:今秋生意要怎麼做─如何能以更少的力量,獲得更多財物,並可在一年內盡情享用?

  賊中一人報告說:「城中有一位善合長者,他家裡有很多財寶,我們故意去向他詐稱我們以前曾寄放一億兩金錢在其處,現在需要用一筆錢,請他還給我們。他如果說沒有這回事,我們就指『戒勝』長者為證人;這批生意如果做成功,何愁沒有財寶享用?」。

  一人說:「戒勝長者豈肯為我們當偽證?」。

  餘人說:「我們用強力的手段壓迫他作證。」。

  「怎麼壓迫法呢?」頭目問。

  「那個戒勝長者性多慚恥,上廁所時必當遠出到城外林木叢生的地方,我們準備好利刃在草叢裡伺候。等他來時,把他捉住。告訴他說:若為我作證可得活命,否則斬首。」其中又有人這麼回答。

  群賊聽了之後說:「好!好妙計。那要這個人作證不難了。」於是他們即持刀往林間等候。戒勝長者遂被群賊所擒。群賊問說:「長者!你希望死或是活命?」。

  戒勝長者說:「我不明白你們的用意。」。

  賊眾說:「我等以前寄放一億兩黃金在善合長者處,現在要索回,怕他要找證人,你若為我們作證,可保活命;如果不作證,立刻把你殺死。」。

  長者問說:「你們確實有那麼多金錢寄在他那裡嗎?」。

  群賊說:「傻瓜!我們如果有一億兩黃金,哪還要做這種不必本錢的生意啊!」長者自忖:我寧死也不可以為他們作偽證。豈可避一生的苦而招致無量劫受諸惡報?他想了之後便向群賊說偈:

  「寧以守法取終亡,不作背法而存命,守法定得昇天樂,背法當生地獄中。」。

  戒勝長者說此偈後,即告訴群賊說:「諸位應知:你們都因前世惡業因緣,造作欺誑等事,雖得人身,可是衣食常缺;如今再作不善業,命終之後當生哪一道?除了三塗惡趣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容納你們了。」長者作了種種勸喻,群賊聽後遂起信敬心,便向長者敬禮,稟告說:「我們愚痴,不明善惡,想以不當的行為加害您;既蒙告喻,深感慶幸!請您告訴我們今後應該怎麼作?」。

佛經故事:修善積福得昇天

  佛教一直認為輪迴轉世是跟前世的積善積德有關,如果作惡下輩子的命運就會特別悲慘,在地獄也是不得安生,積善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可以昇天,佛教是一個以故事來感化民眾的宗教,你有聽說過修善積福得昇天的故事嗎?本期佛經故事為你解說。

  過去,忉利天王帝釋與大梵天王親近友好。一日,大梵天王至忉利天宮,發現帝釋憂愁不樂,於是問其原因。帝釋說:“您想想看,天人若天福享盡就必須降生人間,若不懂得修善積福,不但無法昇天,反而會墮入三途惡道受苦,我看到很多天人只有向下沉淪,愈來愈少人積善修福,怎不令我擔憂愁悶呢?”

  大梵天王告訴帝釋說:“不如我們兩人至人間度化眾生,您變化成一頭兇猛的獅子,而我化身為婆羅門,共同宣揚佛法,教導人們存好心、做善事,修善積福死後昇天的觀念。”於是兩人化身至人間,來到一個小國家。化作獅子的帝釋在城門口大聲吶喊:“我要吃人。”人們看到這種景象,都感到害怕、恐怖,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化作婆羅門的大梵天王即告訴大眾:“不如先將監獄中已判處死刑的三十位囚犯交給獅子,這樣一來獅子就會離開。”於是百姓接受了婆羅門的建議。

  獅子得到這三十人後,即驅趕他們到深山中。隨後,帝釋又化作一人,前來告訴這三十位囚犯:“如果你們能夠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廣修十善,令身口意三業清淨,獅子就不會吃掉你們。”這些人聽了以後,即虔誠地跟隨他受五戒、修十善。由此,獅子不但不吃他們,而且還放他們回家,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你們不再持守五戒、修十善、積福德的話,我還會再去吃掉你們。”

  這些囚犯死裡逃生回到祖國後,大眾看見他們平安歸來都感到十分驚訝,連忙詢問原因。這些人回答:“我們在深山中遇到一位善知識,教導大家要皈依佛法、受持五戒、廣修十善。因為這樣的因緣,獅子不但沒有吃了我們,還放我們平安回來。”過沒多久,這頭獅子又再度來到城中,每個人都非常驚慌害怕,紛紛跟隨之前已受戒的人受持五戒、修十善法,才免除被獅子吃掉的危險。此後,大梵天王化身的婆羅門與帝釋所化身的獅子周遍八萬多個國家,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讓人民均能因生前持守五戒、修善法的福德,死後得以生天、享大福報。

  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當時化身為獅子的忉利天帝釋,就是我的前身,而化作婆羅門的大梵天王,則是迦葉尊者的前身。因為當時他幫助我度化眾生的因緣,讓我能廣行菩薩道、利益有情直到成佛,所以現在我分席與迦葉尊者並坐,也是回報當時他幫忙我、成就我度化眾生的恩情。”

  典故摘自:《眾經撰雜譬喻·卷下》

  省思

  古德雲:“迴向功德與眾生,代他受苦願他升,若見取魚兼網鳥,不辭生命救飛沉。”道盡了菩薩不捨眾生受苦沉淪的悲願,猶如此公案中,帝釋不忍眾生向下沉淪,不知持戒、修善積福,在惡道中輾轉輪迴,於是與大梵天王下降人間,以善巧方便,教化眾生皈依佛法、斷惡修善,廣積福德資糧。不僅讓眾生現世感召光明的人生,死後也能得生天上、獲大利益。


佛經故事袁母往生

  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宗教,各個宗教百花齊放,教義也是非常的不同,而佛經作為東方的主要宗教之一,是非常重要的,教義也是善惡因果與修行和非常多的方面,是一個學問非常深的宗教,你知道袁母往生的故事嗎?本期佛經故事為你解說。   靈巖山,遇一位陳太太者,湖北人也。近年皈依本寺妙公和尚,現住上海,因厭家居繁雜,有礙修行 ...

佛經故事韓愈墮餓鬼道的緣由

  我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國度,有非常多的歷史故事,都是非常的傳奇有趣,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非常多的前輩留下了足跡,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的,而你知道韓愈墮餓鬼道的緣由嗎?本期佛經故事為你解說。   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世界如何變要看大眾是什麼想法。於是我們恍然大悟,影響別人思 ...

佛經故事石頭向佛問情五則

  在生活中,雖然佛教是提倡六根清淨的,無慾無求,但是在一些感情方面的事情,還是可以給你一些指點的。大家都直達: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而在佛教的故事中,石頭像佛問情的故事你知道嗎?本期佛經故事為你解說。   篇一   石頭問:我究竟該找個我愛的人做我的妻子呢?還是該找個愛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 ...

佛經故事鬼子母的傳說

  孔子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佛家在這方面也是一樣的,畢竟做人要有同理心,不能因為一己之私而去傷害他人,以故事來感化民眾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手段,你有沒有聽說過鬼子母的故事?本期佛經故事為你解說。   鬼子母是老鬼神王般闍迦的妻子。   她有一萬個兒子,個個都身強體壯,力大無比,最小的兒子名叫嬪伽羅,聰明 ...

佛經故事沒有十全十美

  人世間是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的,完美的事物總是稀有而又脆弱,追求完美只是讓自己更加的沒有缺點而已,而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然有非常多博大精深的道理,佛家透過故事來讓人悟出道理,本期佛經故事為你解說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再美麗的人也有些地方缺憾,若是十全十美就變成了天仙仙女了。心裡 ...

佛經故事木匠和畫家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有沒有多的宗教文化,佛教作為我國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感化眾人大部分是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也因此流傳下來非常多的故事,你對佛教中木匠和畫家的故事有多少了解嗎?本期佛經故事為你解析。   從前,北天竺有個木匠,手藝極其精巧。他用木頭做了一個機器人,穿上衣服,嚴然就是一個美女,容貌豔麗, ...

佛經故事佛陀對難陀的開示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為自己所遇到的疑惑糾結不已,這時候其實就需要他人的幫助和解惑了,而在佛教中就非常多這樣的例子,佛教的哲學是非常的具有道理的,想要明白其中的智慧,也是需要自己去動腦思考的,本期佛經故事為你解說。   難陀是舍衛國城裡一位富翁的獨生子,富翁擁有無數的財產。難陀聰穎絕倫的智慧,躺在床上聽人講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