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特色風情:戀愛形式“梳頭情話”
佤族特色風情:戀愛形式“梳頭情話”
在我們外出遊玩時,最好還是能提前瞭解一下當地的特色風俗。就如佤族,他們的戀愛形式就有些特別,是以梳頭情話來選擇意中人。如果有佤族姑娘鐘意你,而你卻傻傻的不知道,鬧出烏龍來就不好了!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我省境內各少數民族的戀愛形式多姿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佤族人的戀愛形式———“梳頭情話”獨特而有趣,是一種融情、樂、歌、舞、禮、德為一體的特色風情。
“梳頭情話”是佤族青年男女選擇意中人的重要內容。生活在瀾滄江、怒江亞熱帶叢林山寨的阿佤人,除了同姓不得戀愛婚娶以外,學會農作以後便可以談戀愛。司諾(小夥子)與“崩格”(小姑娘)的戀愛,一般是在秋收時節和冬春之際進行。當月亮出山照亮竹樓之時,“司諾”換好乾淨衣服,肩掛挎包(裡面裝著給“崩格”的禮品和煙具等物),手拿樂器(木琴或蘆笙、笛子),約上幾個朋友一起,吹彈著樂器到“崩格”家去“串”,享受“梳頭情話”之樂,尋求人生的伴侶。
佤族“串姑娘”活動不限人數。可以幾個“司諾”同時串幾個“崩格”,也可以是一個“司諾”同時串幾個“崩格”。樂聲是一種訊號,姑娘聽了樂聲後,即使已入睡也要起床開門相迎;姑娘的父母聽到樂聲後就避開讓女兒盡情地談唱。
“司諾”被“崩格”迎進門後,在火塘邊的竹凳坐下,透過“一喝、二吸、三飲、四唱、五梳頭”與“崩格”進行情感交流。首先是“崩格”燒火烤茶泡茶水給“司諾”們喝。接著是‘崩格’傳草煙給“司諾”抽吸。夜深時,“崩格”就泡水酒給“司諾”飲,以表盛情。
在此之間,可以談及生產、生活中一些大家感興趣的內容,互相交流,溝通情感。如果說話投機,“司諾”把帶去的“禮物”(煙、酒、水果之類)送給“崩格”,並以樂傳情,彈唱開來。
崩格動心了,就抬竹凳到涼臺上坐著,看著明亮的圓月等待給“司諾”梳頭。
這時,“司諾”開始唱“請調”,進行求愛試探,“崩格”答唱。歌詞一般是:阿妹,拿出你的好煙給哥抽/拿出水酒喝個醉/月亮掛在樹頂上/拿出梳子梳哥頭/。“崩格”回唱:隔山隔水不隔音/阿哥的聲音如春風/只要阿哥不嫌醜/阿妹哪忘阿哥情。
梳頭開始,姑娘認真地給到場的每個小夥子梳理頭髮。如果是幾個小夥子串幾個姑娘,梳頭則由姑娘自由選擇。梳頭時,又邊梳頭邊唱或娓娓交談。在梳頭中,小夥子感覺姑娘對自己有了特殊的深情時,就大膽唱情歌表示求愛之心。
佤族的這種“梳頭情話”的戀愛形式是一種民族的特色,是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具有特色的戀愛形式的一種,同時也是佤族文化的一種多元化的表現。
您可能還喜歡:
佤族祭祀活動中的鏢牛活動文化
別具一格的東鄉族建築
東鄉族古老的傳統習俗,吃平夥
佤族祈求平安的傳統習俗:摸你黑
桃花源民俗風情:拐棗樹下撿“白麵
每到夜晚,桃花源山林裡常常傳來“喔喔”的叫聲,聽來叫人毛骨悚然。這叫的是一種野獸,謂之“白麵”。
“白麵”,又稱果子狸。亦稱“花面狸”、“白額靈貓”。哺乳綱,靈貓科。它大小象家貓,但較細長,四肢較短。體背灰棕色,從鼻端到腦後以及眼睛上下各有一種白紋,故俗稱‘白麵’。腹面灰色或淡黃色。棲息山林中,善攀緣,夜間活動,嗜食穀物、果實的和小鳥、昆蟲等。肉可食,味鮮美,其鮮美程度,是任何獸肉都無法比擬的。肉又香又甜,常常用來宴請佳賓。
桃花源的山林中,就出沒著這磁一群“白麵”。這裡的“白麵”不是捕捉的,而是在拐棗樹下“撿”的。
拐棗,即枳具,也稱金鉤子、雞距子、枸。鼠李科。落葉喬木,葉廣卵形,具三大脈,邊緣有鋸齒,夏季開花,花小型,帶綠色,聚傘花序。果實近球形,乾燥。花序分枝扭曲,熟時肉質紅棕色,味甜,供食用,亦可釀酒。因它的花序七彎八拐,象雞爪,故又名拐棗。
桃花源裡就有幾棵高大的拐棗樹。每當經霜以後,風一吹,樹下掉的遍地都是,這時遊人便一枝枝撿來,摘其花序肉食用,甜甜的,帶著一股淡淡的酒味。因為肉質中的葡萄糖經過空氣發酵的作用,便變成乙醇。這時,就是在拐棗樹下撿“白麵”的好時機。
成熟的拐棗也吸引著“白麵”。晚上,它從山林中竄出,“嗤溜嗤溜“地爬上拐棗來便沒個完。等它肚子脹得鼓鼓的,再也吃不下去時,它的身子便眯得十分笨重,根本從樹上爬不下來。於是,它只得鋌而走險,從樹上往下跳,往往摔得個半死,暈暈乎乎,足足一個小時後,它才能從暈死中醒來,一瘸一拐地朝出林中竄逃。人們就是這時乘“白麵”跳下拐棗樹摔暈的時刻,撳亮手電在樹下撿起一隻只“白麵”。
也有的“白麵”不上樹,就在樹下尋食那些掉落的拐棗。這些可算是“白麵”中聰明的一類。但是它們聰明反被聰明誤,不知拐棗裡的葡萄糖已轉化成乙醇,吃多了就會醉的。人們同樣可以在拐棗樹下撿到醉得昏迷不醒的“白麵”。
“白麵”當然不如人類聰明,如果將拐棗那圓而乾燥的種子撿來作水泡上幾天再飲其水,具有解酒的特效。那些“白麵”乘將醉未醉之時喝幾口這樣的水,定然可以免遭此災。
但“白麵”畢竟是“白麵”。年復一年,在拐棗成熟的季節,人們每年都可以在拐棗樹下撿到那些摔暈的和醉倒的“白麵”。
桃花源風俗風情:古人遺風
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連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躲逃連年戰亂和苛捐兵役的避難之所。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勞自食,繁衍子孫,獨成一方風水。至今這裡古撲的民風民俗,仍展示著她作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裡有一村莊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數十戶人家,他們大都姓秦,因此該村也叫秦人村。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進洞避亂的古代秦人的後裔?沒有誰去做具體的考證,反正一個“秦”字貫古今,他們的衣食住行習俗確實與當今現代社會風尚有許多不同。
衣: 以前這裡人們的衣料全為家織土布。各家備有紡車、織機,自產棉花,自紡自織,織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蘭或灰或紫的顏色。衣裳多為自家制做,將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針一線用手工連綴。也有上門做衣的裁縫,一個灰包,幾根針,幾絡線,一雙形似當今帶把小鋁鍋的生鐵熨斗就是他們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樣是男為封襟衣。女為大件衣,一色的佈扣襻,褲子全為大折襠褲,4尺大的褲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繫上布帶。如今,村裡年輕人的服式與洞外人的幾乎沒什麼兩樣,但不少老年人仍穿著對襟衣,大件衣,折襠褲。不過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紡土織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選。去村裡走走,仍可尋見木製的紡車和織機。雖然這些都閒置不再用,但也展示著歷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縫紉機的今天,村裡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縫。
食:當然是主食大米,與洞外的村民幾乎沒什麼兩樣。這裡所指的“食”,是專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裡的村民們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風車。碟子圓形,有上下兩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間有一硬木軸,上扇繞木軸在下扇上轉動。上下兩扇磨擦的面有規則地嵌有許多硬木片以為齒,齒縫間用黃土夯緊將齒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將殼肅去粗殼。用碟子加工時將稻殼堆在上扇盛殼的容鬥內,以人力推動上扇轉動,稻殼透過木齒磨擦,從上下?W面的縫隙間灑下去了粗殼的糙米。糙米再經過石碓加工便成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機器加工的,但村裡仍有作坊可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確實有的村民原來作坊裡用?W子、石堆加工大米,他們(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比機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質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籬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獨立,確是“雞犬兩相聞”。屋記憶體設簡陋,石板木塊是凳,木板相拼為床,葫蘆(俗稱蘆瓜)剖開成瓢,磚頭砌壘即?^。如今茅屋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牆,仍具古代遺風。家家戶戶雖然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那剖開的蘆瓜瓢卻一脈相沿。
行:秦人村雖緊臨國道,但村裡不通公路,在田園上縱橫交織的是阡陌交通田園上的這些阡陌並非說優於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確也有它的優點。它透著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溼氣,赤腳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溫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脈膊的跳動。
桃花源民俗風情:嘗新節
在桃源一帶,至今還盛行“嘗新”。“嘗新”,即指六月上旬稻穀成熟後,在開鐮收割之前,擇一吉日,家家戶戶先打下些新稻穀,整成新米做成飯。再搞些蔬菜瓜果做成菜,還要殺雞宰鴨,捕魚撈蝦,買酒稱肉。中午時,擺酒設宴,將第一餐新米飯連同酒菜一起,擺在正堂,讓神和祖先先嚐,感謝他們的保佑,祈求來年五穀豐登。這種在農村廣 ...
桃花源風俗風情:中秋賞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桃花源山青水秀,幽靜神秘,中秋之夜的月亮似乎比哪裡的都更大、更圓,更亮、更美。中秋賞月,也就成了這裡百姓的一大樂事。
桃花源的百姓中秋賞月有許多講究:一是全家人必須團聚在―起,只要能放下手頭事情的,都會緊趕慢趕地趕回家來。月亮是圓的,而且比一年中任何時候的月亮都更大更圓;月亮團圓, ...
桃花源風俗風情:以石訂親
桃源北邊一帶,風行以石訂親,這是桃源北路一種古老而樸實的訂親方式。
訂親發喜這一天,男方從頭到腳裝束一新,然後挑著的擔裝著稻草紙的笆簍到女方去送禮。女方全家經過對草紙一張一張地檢驗和評定,認定合格,才許訂親。作為定親禮品的這擔稻草紙必須是男方從頭到尾親自制作,中間絕不許外人幫助和代替。倘有違犯,日後查 ...
桃花源民俗風情: 九溪板龍
時間易逝,但九溪官坪的板龍燈表演仍定格在我的腦海,時不時象過電影一樣冒出來。
那是今年3月13日,電視臺周雄,倪偉、燕良才、於錫傑四條漢子為給中電視臺《神州風采》節目拍攝中國一絕,約我同赴觀燈。
暮色、炊煙,使官坪河的遠山、近水、村舍、田野變得朦朧渺縹,雞犬之聲由遠而近。置身其間,猶如步入仙境。 ...
故黃風情:古老的禁忌習俗
每個民族,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禁忌習慣。所謂“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離家三里遠, 別是一鄉風”就是這個道理。
這些禁忌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滲透到生產、生活、娛樂等各個方面,成為人們語言和行為中自覺遵守的規範。瞭解這些,不但可以增長知識,擴大視野,而且還能使我們來到這個地方時,不致冒犯別人、 ...
烏魯木齊特色節日: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和烏茲別克族等少數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日。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據說,很久 ...
民俗風情: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