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侗族豐富多樣的節慶、飲食習俗

侗族豐富多樣的節慶、飲食習俗

  侗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瑰寶,而且侗族文化最具色彩,侗族色彩斑斕的節慶,向我們展現一個民族的生機勃勃與魅力無窮。大家想知道更多侗族豐富多樣的節慶、飲食習俗嗎,那麼,跟隨小編一起去侗族走一趟吧,你會收穫很大的。

  侗族的人生禮儀嚴肅活潑,往往透過節慶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因此,侗鄉的節慶活動豐富多彩著稱於全國。節慶分為歡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紀念民族英雄,宗教活動,青年社交。活動通常都是民俗展示和文藝表演,可以說無文不過節。

  侗鄉主要節日有正月的春節,婚禮節(初三),祭薩,月半,龍家年,歌節,約也;二月有二月二,趕社;三月有花炮節,摔交節;四月有坡會,四月八;五月有端午節,楊梅節;六月有天賜節,吃新節;七月有祭祖節;八月有趕歌坪,蘆笙節;九月有甲戌節,十月有祖宗節;十一月平安節;十二月侗年。節日裡,全寨老少渙然一新,各種服飾盡展風采,形成了色彩斑斕的風情畫,魅力無窮。

  族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絡在一起:

  祭牛節:“祭牛節”的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在農曆四月初八,有的在六月初六。這一天,各家停止役牛,讓牛好好休息,並殺雞鴨、備酒飯到牛欄前祭牛神,繼而用糯米飯喂牛,以示酬謝。

  吃新節:“吃新節”原板在農曆七月間。這時田裡新谷開始黃熟,各家摘取新谷回家作新米飯,並與雞鴨酒肉一起奉祀祖先。有些地方出嫁的女兒和外來的客人不能參加“吃新節”的飲食,要另行招待。

  新婚節: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

  過橋節: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子發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為架橋節。

  花炮節:花炮節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傳說來源於100多年前的一次款會活動。當時為使款會增加排列氣氛,放了三聲鐵炮。一聲炮響,綁著紅布條的鐵環衝上雲天,鐵環落下時人們競相爭搶,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現在以村寨為單位組織搶炮隊,各隊抬著炮具、獎品、禮物在圩鎮遊行一週,再依次進入炮場。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興旺,第二炮是恭喜發財,第三炮是五穀豐登。

  司炮員點燃土炮,鐵環衝上高空,隊員們緊盯鐵環,縱躍搶接,到手後即傳給隊友或機敏地越過圍搶人群,衝出圈外,就算勝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動結束後,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跳舞;老人在樹下逗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入夜,篝火處處,唱侗戲的、自由對歌的,侗家山寨,到處洋溢著歡樂的節日氣氛。

  您可能還會喜歡:

  藏族獨特的生活風俗習慣

  鮮明的民族特色:藏族名勝古蹟

  藏族重要節日之一:喝酸奶子的節日

  藏族的女性節日:吉祥天母節

豐富多樣的景頗族飲食文化

  飲食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動。一個民族的生產狀況、方式和民風歷史等都會從他們的飲食中反映出來。飲食文化日常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環節。從他們的飲食習俗中我們也能更好的瞭解景頗族文化。

  景頗族聚居地系山地立體氣候,生態環境複雜多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各種野生動植物非常豐富。景頗族不僅食陸畜,也食水產,舉凡鳥獸魚蟲,花果草木,無不在覓食之列。正如他們所說的:山裡的東西,綠的是菜,動的是肉。

  景頗人的飲食,按習慣可分食和飲兩大部類。以主食而言,主要有大米、包穀、大麥、小米、高梁、芋頭和薯類。芋頭是景頗先民在步入農耕經濟之初,率先種植的糧食作物。肉類,以牛(水牛、黃牛)、豬、雞為主,同時輔以獵獲的野生動物作補充。蔬菜,通常僅在園地種植少量季節性蔬菜。

  景頗族吃飯時男女可以同桌。景頗人習慣於一日三餐。晌午飯尤具特點,通常為野餐。農忙時,一日四餐,即早、中、晌、晚餐。吃晌午飯與前同。平均分配的原始平等觀念仍殘存在景頗人的日常生活中。

  景頗人烹製的與眾不同的主食有“炒新谷飯”、“竹筒飯”、“麂血飯糰”和“飛蟻煎餅”等。炒新谷飯是景頗人過嘗新節時必備的食品。嘗新節是秋收前穀物基本成熟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曆八、九月間舉行。吃飯時,先餵狗,然後巫師與老人先吃,隨後家人與客人才能就餐。其米因已炒幹炒熟,故不會餿,不會生蟲,存放時間較長。

  竹筒飯,是熟米飯趁燙時與麂子的護心血、精瘦肉末及鹽、辣子、姜、蕪荽等佐料一起揉拌而成。其麂血肉末已被剛出鍋的熱飯燙熟,色美味香,口感較佳。飛蟻煎餅的飛蟻,即飛螞蟻剁細後加紫糯米粉與砂糖,油炸即成。其味酥脆不膩,異香無比。雞肉牛頭飯。所謂“牛頭”,系半乾半稀之米飯是也。先用軟米熬成粥,再加雞血、雞脯內末及切細的蕁麻葉攪勻即成。

  景頗族餚大體可分舂、烤、煮、剁、炸、醃六種烹製方法。舂:景頗人的“舂筒菜”可謂餐桌上的“永恆主題”。幾乎所有動植物菜類都可用此法烹調。烤:畜禽魚鳥獸均可直接用明火烤吃。景頗人必不可少的午夜是烤豬肉拌野芹菜和生薑舂烤牛肉乾巴。煮:凡是肉類均可用竹筒煮。竹筒煮肉烹製獨特,其肉質軟而不爛,香味特濃。

  炸:煎荷包蛋蜂蛹和各類肉乾巴等,均是很有魅力的菜。醃:可醃製各類肉乾肉巴、鹹菜及酸菜。涼拌菜主要調料是生辣椒、豆豉、醃滷腐汁,酸木瓜水或鹽霜果水等。景頗族菜味的“主旋律”是清淡、辣、酸、苦、香。其烹飪用味有鹹、酸、辣、苦、甜五味。

  景頗族的飲茶之風始於元代,有的地方至今仍儲存著元代的飲茶方法,即直接用焙乾的茶葉煎煮飲用,或加入少許食鹽,喝鹽茶。他們尤其愛喝釅茶。據說有一種江心坡出產的煨茶簡十分名貴,用其煨茶,一輩子人都燒不壞,故其價值牯子牛錢。

  景頗舂菜

  走進景頗人家,你會聽到“舂筒不響,吃飯不香”的說法。因此,舂菜在景頗族菜譜中最具特色。景頗人把魚腥草、苦練子果等藥用食物和豐富的各種香料、調料及經燒烤後的魚、蝦、鱔等放在竹筒裡用木錘舂制,製成風味效果,能疏風除熱,消食建胃。

  景頗族“綠葉宴”

  吃過景頗族“綠葉宴”,你對目前最流行的“純天然綠色食品”的說法就會有全新的認識。坐在“綠葉宴”邊,沒有碗、沒有勺、沒有鐵製的酒具,飯是竹筒燒的,菜是竹筒舂的,盛菜的是青翠的芭蕉葉,喝湯的勺是樹葉摺疊成的,就連酒杯也是竹節做成的,吃的是山茅野菜、純香的土雞,從內容到形式,從視覺到味覺,都遠離了現代飲食的概念,彷彿所面對的是一席少數民族“智慧的盛宴”。

  戶撒過手米線

  吃過蒙自的過橋米線,吃過昆明的豆花米線,再到德宏去吃戶撒的過手米線,那感覺就大不一樣了!戶撒的米線細軟松滑、用當地特產紅米做成,將米線攤於掌心,彷彿捧著一朵含羞的紅玫瑰,再將精製的肉餡拌和其中,輕輕遞入嘴唇,頓時芳香四溢,不知天上人間。

侗族飲食習俗四大奇

  http://www.tech-food.com 2010-9-19 中國食品科技網 侗族是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兼營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出產“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鯉”、油茶、杉樹,善於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

  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一體,大致可用“雜”(膳食結構)、“酸”(口味嗜好)、“歡”(筵宴氛圍)三個字來概括。在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

  一奇:雜異的食源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制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餈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侗族一般習慣於清晨做好一天的飯菜,帶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摶飯”尤為甘美,有“一家蒸飯,

  全寨飄香”之說。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製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飢。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蔬菜大多製成酸萊。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螄、蚌之類,可製成火烤稻花鯉、草魚羹、鮮炒鯽魚、吮稜螺、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餚。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大。瓜果有刺梅、獼猴桃、烏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飯果、刺慄、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櫟木的果實可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潔白牙齒,油茶樹上長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腳蛇、幼蟬、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魚、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長大的松香雞和松香豬,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鮮美的雞絲凍菌,還有可制粑粑與粉絲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長的細微苔絲,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葉、果汁。據粗略估計,侗族的常見食料不少於五百種,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適應能力。

  二奇:無菜不酸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他們自己亦稱:“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竄。”在侗家菜中,帶酸味的佔半數以上,有“無菜不醃、無菜不酸”的說法。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

  (1)用料範圍廣。豬、牛、雞、鴨、魚蝦、螺蚌、龍蝨、晴蜒、白菜、黃瓜、竹筍、蘿蔔、蒜苗、木姜、蔥頭、芋頭…,皆可入壇醃醅。

  (2)醃製方法巧。先製漿水,加鹽煮沸,下原料續煮,裝泡菜壇,拌上酒精和芝麻、黃豆粉,密封深埋。

  (3)儲存時間長。醃菜可放2年,醃雞鴨可放3~5年,醃肉可放5~10年,醃魚可放20~30年,非有大慶大典不開壇。侗家盛宴,碗碗見酸,而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全席”,世所罕見。

  三奇:歡騰的宴席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飯最香,甜米酒最醇,醃酸菜最可口,葉子菸最提神,酒歌最好聽,宴席上最歡騰。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藝複雜而細緻,品種繁多。例如:加蘇子汁的叫紅侗粑,加楊桐葉的叫黑侗粑,帶餡的叫豆沙侗粑、棗泥侗粑等。宴客時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餞花卉;席上要備暢銷全國的“五味姜”,清香適口的“油茶”,清甜軟糯的“黑珍珠飯”,水牛調製的“酸龍肉”,以及聞名遐邇的“醅草魚”,為的是賓主一起歡聚共樂。

  最有特色的要數客人進寨時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酒”了。侗家人在進入寨子的在門樓邊設定“路障”,擋住客人,飲酒對歌,你唱我答,其歌詞詼諧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礙物,恭迎客人進門。入座後又是換酒“交杯”,鄰居或自動前來陪客,或將客人請到自己家中,或“湊份子”在鼓樓中共同宴請,不分彼此。酒席上還有“雞頭獻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攏飯”、“喝轉轉酒”等規矩,歡中有禮。文質彬彬。清人詩云:“吹徹蘆笙歲又終,鼓樓圍坐話年豐,酸魚糯飯常留客。染齒無勞借箸功。”正是侗寨歡宴賓客生動情景的寫照。

  四奇:謝廚師

  侗族人敬重廚師也是其飲食文化中一個奇特的內容,在許多宴席上客人與廚師都要對唱,互相致謝。如一首《謝廚歌》就是這樣唱道:“廚師師傅常操心,睡半夜來起五更,坐了幾多冷板凳,燒手燙腳費精神。扣肉堆成鯉魚背,蘿蔔切成繡花針,內雜小炒加木耳,豬腳清燉拌香蔥,蛋調麵粉做酥肉,蜂糖小米做粉蒸。巧手辦出十樣錦,藝高算得第一名,吃在口裡生百味,多謝廚師一片心。”

  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間不許外人入寨;喪期孝子忌葷吃素,但魚蝦不限等。


立秋飲食習俗:帖秋膘減秋膘

  立秋又稱交秋,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古人把立秋當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並形成了很多飲食習俗,本期我們就聊聊秋季的飲食習俗,用美食來迎接秋天的到來吧!   立秋的茄子最好吃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說法。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 ...

清明節三節合一習俗豐富多樣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原本只是農事節氣,緣何成為今天“掃墓祭祀”“緬懷追思”的傳統民俗節日?民俗專家介紹,今天的清明節是“清明”“寒食節”“上巳節”三節合一,包含豐富多樣的傳統習俗。   據民俗專家、武漢大學文學院李惠芳教授介紹,“清明”是我國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期在公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 ...

驚蟄節氣的飲食習俗--24節氣之驚蟄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 ...

彝區各地的飲食習俗

  千里彝山,勝境天成。獨具魅力的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帶,是彝族人民世居的地區。彝族人民憑藉這裡的多彩的自然環境、豐厚的資源,用勤勞的智慧,創造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傳承著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書寫著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彝族居住的地區,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複雜,植物和動物資源極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 ...

埃及飲食習俗

  飲食:我們在埃及的飲食基本上就是西式自助餐+所謂的中餐。西式自助餐沒什麼好說的,基本上能吃到飽,主要以牛羊肉為主,再加以各式麵包(有幾種還非常不錯)和蔬菜水果。蔬菜中有種菜瓜,味道吃上去像夜開花,一般作色拉或炒食。水果質量不太好,特別少水分,尤其是有種柿子,個頭就和聖女果一般大,其味甚澀,很難入口。據導遊 ...

裕固族飲食習俗

  裕固族飲食習俗   居住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裕固族,牧業是其主要的生產方式,飲食習俗一般是三茶一飯或兩茶一飯。早晨起床後,牧人們將熬好的茶水(或清水)舀一勺,撒在帳篷周圍,然後開始喝茶;吃過早茶,就出去放牧;中午吃炒麵或燙麵烙餅,喝午茶;下午再喝一次酥油茶;晚上,一切活路都幹完後,一家人才在一起做米飯或麵 ...

哈尼族日常飲食習俗

  哈尼族過去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等。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分支僾尼人喜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並以此為主食的上品。擅長利用當地土特產原料醃製鹹菜、烹製肉類及各種風味菜餚。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塊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