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民國時期,侗族人住在山城上,以苞谷、紅薯等雜糧為食。貧苦人家日吃兩餐;較寬裕戶,每日三餐,早餐喝油茶(油茶是用糯米或苞谷煮熟曬士油炸後,研成粉未,開水沖服),中、晚餐吃乾飯。一般每餐只炒一個菜。戶養豬每年少則4-5頭,多達10餘頭。平時殺豬不賣肉,互相借食,故菜以肉為主,砌成大塊,加上其他菜一
鍋煮就鍋中吃。富有人家來人來客,除蔬菜外,另炒2、3個肉食菜款待,圍著火爐,先吃肥肉,後吃其他菜。貧窮人家,中堂不設桌椅,不分賽暑,都圍著火爐堂吃飯。
穿:侗族村民,戶戶都有木製織布布,買來棉花,自紋自織家織布;女穿家機繡花布,繡花裙、繡花鞋,繡花絲帕,圍揹帶、腳裙、有頭飾、項圈、手鐲胸花銀器等;男穿厚實自染青藍布。不論男女,頭上都捆著自織的絲帕。貼單、被面、被帳,都是自己繡花、製作。除少數富裕人家外,天寒不穿棉衣最多穿上3件單衣,1件單襪,腳穿草鞋過冬。
住:空人住"千柱落地"的矮小茅草屋,富人建造杉木結構的吊腳樓房,樓上住人,樓下喂家禽家畜、堆放柴物和生產工具。有中堂屋、有火爐堂。
洗:不習慣洗澡,天熱5天洗一次,天冷1、兩個月不洗澡。洗臉、洗腳、洗澡,男女老小都用一個盆子。
勞動分工:女的做家務勞動,舂米、做飯、織布、飼養家禽家畜等,常織布到半夜,未明即舂米;男的下田耕種,收工回家不幫忙做家務,等吃茶飯。
婚事:清未明初,貧苦人男女到10歲左右,就在"三媒六證"定婚,女多住在男家作童養媳,待長大成人後在男家賀房女方無嫁妝;但男方接親時,要給女方一定數額的現款,不需其他禮品。少數富裕戶的女孩訂婚後,到婚齡時才擇其黃道吉日過門到男方家。農曆3月3日為侗族情歌節,男女相聚在一起情歌對唱。男唱贏女方才能定婚、結婚。同寨人一般不得結婚新娘出嫁坐四人轎,進轎前,親歌親友要給新娘贈送銅錢,以歌詞互祝。如:"送你個銅錢買田地,上出買到雲南轉,下去買到北平城。"回你個錢勻買田,買得長田好跑馬,買得巒田好養魚,養得鯉魚生貴子,雙雙貴子跳龍門。"親友、鄰居看著花轎唱:"出門看見轎子紅,轎子上面掛燈籠,風吹燈籠團團轉,婆家鬧熱孃家空。"新娘出嫁前要吃離娘飯,姐妹兄弟、親朋四友,用大塊肥肉往新娘嘴上塗一下,以示親熱和恭賀出站。隨新娘到男方去做客的親戚,最少20人,多達30、40人不等,每人要贈給新娘一床棉被作嫁妝,從新娘與新郎拜堂的當天起,三日內每晚圍著新娘、新郎唱歌,鬧到半夜過,不許新娘新郎同床;三朝後,把新娘、新郎一同帶回女方孃家圓房,待新娘背喜(懷孕)才一起回男家生活。
節日:傳統節日有春節、驚蟄節、春社節、清明節、端午節、4月8日牛節、6月6日曬族節,12月23日送灶節等。
喪事:老人亡故,給洗屍穿壽衣。有錢人家,亡者上山埋葬之日要與兒孫生庚全域性,未合好局。10天半月甚至1個月停樞不出門,還要做道場、唸佛經。同寨人死了葬同寨人山地。山葬時,長(孝)子揣著靈牌在前,其餘子孫隨後,進3大步退3小步,叩首下拜。
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信仰多神。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水稻已有悠久的歷史,兼營林業,農林生產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侗族地區的萬山叢嶺中夾雜著許多當地稱為“壩子”的盆地。
侗族信仰多神。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樹神、石神、火神、雷神均是崇拜的主要物件。侗族相信萬物有靈,認為人死以後,靈魂就離開軀體回到祖先住的地方,因此虔誠地崇拜祖先。
酒在侗族飲食中有極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釀成,家家都會自釀自烤。侗家好客,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平時則以酒消除疲勞。糯米、油茶、醃酸和魚是侗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食品,這類食品與民族習俗息息相關,被公認為是侗家風味。
侗族舞蹈有蘆笙舞、“多耶”舞、耍龍舞、獅舞等。
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用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侗族有自已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
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習俗
侗族家裡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醃製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醃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後十天內,選其中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進行祝賀。孩子週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的吃週歲酒)。
食俗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醃成酸菜。如:酸黃瓜、酸羅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醃酸菜始於宋代。
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餚。
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醃魚、醃豬排、牛排及醃雞鴨則以筒製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醃魚以入冬最佳,醃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製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節慶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絡在一起。
新婚節: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
架橋節: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子發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為架橋節。
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劍河、三穗、鎮遠、銅仁、江口等縣(市)和玉屏侗族自治縣,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縣及綏寧、會同、黔陽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融水、羅城、環江等自治縣。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豐等縣(市)還有數萬人。
侗族有自己的 ...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風雨橋又稱花橋,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
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 ...
踩腳後跟 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 ...
在祭“薩”儀式結束後 侗族群眾跳起侗族特有的舞蹈“多耶”慶祝薩瑪節。 一位侗族老婦人手持半開雨傘,象徵著“薩瑪”的化身。 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19日舉行盛大的民間祭“薩”儀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薩瑪”。
“薩瑪節”是侗族現存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只允許已婚的婦女和少數德高望重的寨老參加,被人們稱之 ...
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流傳著一項興味盎然的民俗傳統活動,這就是“打南瓜仗”。近日隨著三江侗族自治縣第六屆文化旅遊節打南瓜仗的精彩上演,侗家式狂歡讓數萬遊客流連忘返。
每年中秋前,侗族的男女少年們組成“南瓜隊”和“油茶隊”。
在中秋節那天,由男子組成的“南瓜隊”浩浩蕩蕩地抬一尊“南瓜花”( ...
貴州侗族婚俗
貴州少數民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開,自由戀愛。透過"遊方"(苗族)、"踩月亮"(苗族)、"趕表"(布依族)、"行歌坐月"(侗族)、對歌(各少數民族)等形式相互認識並建立愛情。一般還要求父母同意,也有託媒說親的,如 ...
祭薩,時間為正月上旬,地點為肇興、紀堂、銀朝等
薩,是漢字記侗音,意為:祖母。祭薩,即祭祖母。
祭薩屬侗族精神民俗範圍,薩是侗族神祀的母題。侗族社群,村村寨寨都設定有薩壇,薩壇均有專人管理,稱為登薩。每月初一、十五由登薩為薩神獻茶、敬香;平時不準閒人隨便進入薩壇。村寨數年舉行一次大祭,是最神聖、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