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保安族概況

保安族概況

  民族概況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

  據文獻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今青海省同仁縣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變為族名的。一般認為該族是元、明時期以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蒙古族為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漸形成。也有人認為保安族是以四川、陝西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回”人為主發展而來。他們原以駐軍墾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長期與當地東鄉、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發展為保安族。

  明末清初,保安族社會發展,人口增加,當時保安城內“番回”達百餘家,城外有四屯,一干餘戶,由土幹戶統治。雍正七年(1729)土千戶王喇夫違抗清朝,川陝總督嶽鍾琪派兵進剿,將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設“把總”,改屬西寧鎮統轄。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隸屬循化營,由蘭州府管轄。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當地喇嘛教隆務寺封建主欺壓,被迫東遷。先在循化居住數年,後又轉徙今甘肅積石山下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莊,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莊”。從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一直處在地方軍閥馬安良、馬步芳等統治下。1930年起,國民黨政府推行保甲制,將該地劃為“兩保”。

保安族主要節日

    保安族因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保安族的節日中宗教節日較多。這些節日除有宗教色彩外,還有群眾性,原來是宗教的重要節日,由於歷史的演變,現在已形成為民族的傳統節日。

    保安族的主要節日有:

  爾德節。又稱爾開齋節、肉孜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迴歸及歡樂節日的意思,來源於宗教,是伊斯蘭教徒封齋一月期滿的標誌。

  爾德節是保安族群眾最歡樂、愉快的節日,節日裡保安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好看的衣服,按照自己的傳統習慣歡度佳節。他們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果果”,男人們沐浴之後還到清真集聚,舉行禮拜儀式,男女老少互道“色蘭目”,祝願生活如意、節日愉快。

  爾德節頭天破曉,家家互送“油香”,也有的到先輩墳前誦經燒香,緬懷先人。

  法蒂瑪節。法蒂瑪亦譯法圖麥、法帖梅、哈其麥、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被伊斯蘭教什葉派信徒尊為聖母。相傳於伊斯蘭教歷6月15日逝世,我國各族穆斯林婦女於這一天舉行集體紀念活動,保安族則選在伊斯蘭教歷齋月的一個吉日舉行。屆時,婦女們去清真寺請阿訇講述法蒂瑪的高尚德行,並唸經祈禱;參加者向清真寺捐助財物,有的備置飯菜,邀請一些伊斯蘭教的知名人士到家作客、講經,以示對法蒂瑪的緬懷。相傳,法蒂瑪與阿坦克成婚之時,阿里一貧如洗,家中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小石磨和一床破舊被褥。法蒂瑪異常傷心,哭著向穆罕默德訴說,而穆罕默得卻不以為然,而心地開導女兒說:人生在世,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法蒂瑪聽罷遂轉憂為喜,高高興興地與阿里結為夫妻。據說,保安族姑娘出嫁時,有的還以法蒂瑪為榜樣,不講彩禮。

  聖紀。“聖紀”也是保安族的宗教節日,它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日子。穆罕默德,是沙烏地阿拉伯古來民族,公元570年“熱必歐里暗臥裡月(伊斯蘭教歷3月)”12日誕生於沙特的玫加城,誕生前兩月喪父,6歲喪母,8歲喪祖父,依靠叔父為生,併為人放牧,12歲替人經商,40歲開始傳教,63歲(即公元663年“熱必歐里暗臥裡”月12日)病逝於麥地那。穆斯林便把這個日稱為“聖紀”。按伊斯蘭教歷,如1981年的“聖紀”是元月18日,1982年的“聖紀”是元月8日,這就是我國伊斯蘭教的“聖紀”時間也不能固定的原因。保安族群眾在每年“聖紀”的這一天,宰牛、宰羊,誦讀《古蘭經》讚頌穆罕默德,進行集體紀念活動。

  浪山節。保安族人民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初,人們帶上面、油、肉、帳篷、鍋等,到黃河邊、山溪邊或草坡上,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

  

中華民族:保安族

  保安族是由元明時期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各民族融合而成。分佈:甘肅省保安族自治縣。

  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用漢文,以漢文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手工業。所制傳統手工藝品腰刀(又稱保安刀)工藝高超,鋒利精製,譽滿甘青。

  保安族人民能歌善舞,擅長吹奏絲竹樂。普遍信仰伊斯蘭教。


保安--簡 介

       保安族,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縣。   保安族地區位於甘肅西南部,東南與臨夏縣接壤,西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毗鄰,北與青海民和縣隔河相望,東北部與永靖縣以黃河為界。在這巍峨的積石山下,黃河上游之濱,水草肥美, ...

保安的婚嫁及婚戀習俗

  保安族的婚禮一般選在禮拜五(伊斯蘭的主麻日)舉行。   婚禮當天由男方率親朋數十人(內有兩名美女)的迎親隊去迎娶新娘;到女方家裡後,會舉行祝福儀式,阿訇會從視窗向院中撒出一盤紅棗和核桃,由院內年輕人爭搶,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夫妻和睦之意,新娘村中的年輕人會向新郎索要羊羔肉,表示你娶走我們村裡的姑娘,是 ...

保安的婚俗

  過去,保安族主張早婚,認為“早生子女早得福”,一般是男17歲,女15歲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媒人說合,其主要過程是先由男方請媒人說親,接著是下聘禮、認親、結婚。   首先,由男方請媒人去徵詢女方父母的意見,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結親,即由男方準備好茯茶一塊、“四色”禮1份、衣料1件,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去正 ...

保安喪葬習俗

  保安族實行土葬、速葬。   土葬,墳墓均為南北向,寬三尺、長六尺、深七尺左右,在墳底的兩壁挖一名叫“拉海堤”的偏洞,用以安放屍體(亦稱麥體)。洞口高二尺、深三尺、長六尺五寸。在墳底的北壁做一土枕,屍體面朝西,頭朝西北,腳向東南,以示永向麥加天房。   速葬,為使亡人早日“入土為安”,一般習慣是人無常(死亡 ...

保安的節日

  保安族的節日   保安族因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保安族的節日中宗教節日較多。這些節日除有宗教色彩外,還有群眾性,原來是宗教的重要節日,由於歷史的演變,現在已形成為民族的傳統節日。   保安族的主要節日有:   爾德節。又稱爾開齋節、肉孜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迴歸及歡樂節日的意思,來源於宗教,是 ...

保安

  保安族是由元明時期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各民族融合而成。分佈:甘肅省保安族自治縣。   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用漢文,以漢文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手工業。所制傳統手工藝品腰刀(又稱保安刀)工藝高超,鋒利精製,譽滿甘青。   保安族人民能歌善 ...

保安的傳統婚俗

  保安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以前早婚現象比較普遍。   一般是男十七歲,女十五歲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媒人說合,現在早婚現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託媒訂婚習俗仍然盛行。一般是先由男方請媒人說親,接著是下聘、認親,最後結婚。財禮各自繁多,用費較大,就拿手茶(乾禮)一項,是低需五十至一百元等。婚禮大都選擇在伊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