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簡短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簡短

  冬至,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的冬至,官府不僅要舉行祝賀儀式,而且還要放假,官員不上班,商人停業,親朋互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魏晉時期,冬至這天要接受方國和百官的朝賀。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會著盛裝出席活動,百姓也會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祭拜。

  宋朝時期,冬至在民間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年節,資料記載:“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習俗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還有說是為了紀念張仲景,傳說張仲景告老還鄉後,看到百姓飢寒交迫,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煮了祛寒嬌耳湯來醫治百姓,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煮成湯,再將食材撈出,做成餡,用面片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分給百姓,人們吃完後,凍傷的耳朵逐漸痊癒了,後來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會在冬至這天,吃餛飩、吃湯圓。

除夕的來歷和風俗簡短

  1、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2、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3、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7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2014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有什麼禁忌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間又把冬至俗稱為“日短”。他們認為,從冬至開始,陽氣四開,又有了“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故冬至有3種意義:一是陽極之至;二是陽氣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謂“冬至”。

  從冬至這一天起,到驚蟄節後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稱為一個“九”,即:公曆從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永定河沿岸民間稱這段時間為“數九寒天”,還曾有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永定河兩岸民間的“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俗稱“亞歲”。舊時,每到冬至前幾天,各家各戶要準備好魚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後拜父母尊長。

  冬至節還要吃餃子,這源於一個故事:醫聖張仲景,原是一名官員,時值寒冬,他告老還鄉。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凍爛了。孫仲景看到這種情況後,心裡非常難過。冬至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溫熱的藥材,熬煮煉製“祛寒嬌耳湯”。煮好後,分給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藥材搗碎,用麵粉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分給凍傷人每人兩隻。人們食後,頓覺渾身發熱,兩耳起暖。從冬至到大年三十,張仲景用這種方法把人們的耳朵凍傷都治好了。從此,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便模仿“嬌耳”的樣子,做成了“餃子”。

  過了農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約陽曆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開始數九。入九以後,民間流行消寒活動,逢九日飲酒消寒,席間慣擺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滿族人則不同,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殺豬祭天,即祭“祖宗杆子”。在大門的東南角立一高旗杆,頂端為葫蘆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內裝用碎豬腸,豬腔骨拌的米飯祭祀烏鴉,烏鴉是滿足古老氏族的圖騰(氏族標誌,北方氏族多以飛禽為族標),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俗稱“神餘”。

  冬至過後,我國各地都相繼進入寒冷的季節。此時正值我國的小寒、大寒節氣。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團”之說。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的記錄中,則往往是小寒卻比大寒寒冷,可以說是全年24節氣中最寒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當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寒冬臘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別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歡歡喜喜迎新春。

  特別是年輕人在寒冷的臘月,有的人穿著則“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這種極端的著裝是不合理的。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的空氣層的厚度有關。羽絨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織物氣孔不直通,兩種保暖效能都很不錯。寒冬臘月外出時,應注意以保暖為主。“寒從腳起”,人們腳的保暖尤為重要。

  冬至有什麼禁忌

  冬至回孃家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孃家。這是由於過於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後回孃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冬至結婚

  一般來說節氣前後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於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通常我們選擇結婚的吉日都比較慎重,因此小編建議大家最好避開冬至日另擇他日,讓婚姻有一個大家都放心滿意的開端會更好。

  冬至出門

  在冬至的傳說中,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

  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於天才剛被開啟,萬惡無首,天地遨遊。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當然如果能再點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則肯定比夜晚還在外遊蕩更為安全。


中秋節的來歷風俗簡短介紹 中秋節的由來及傳說

  中秋節的來歷簡短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技術拜月的意思。兩漢時以具雛形,唐時,中秋節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約八百二十七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 ...

冬至來歷風俗 南北方不同的傳統風俗

  冬至,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那麼冬至的來歷是什麼?我國南北方,關於冬至又有什麼不一樣的風俗呢?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每年12月2 ...

冬至來歷風俗 南北方不同的傳統風俗

  冬至,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那麼冬至的來歷是什麼?我國南北方,關於冬至又有什麼不一樣的風俗呢?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每年12月2 ...

冬至來歷風俗

  冬至的由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的風俗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贈鞋帽、藏冬冰。 ...

冬至來歷風俗

  1、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2、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3、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 ...

冬至來歷風俗

  再在春秋時期,就測定出了節氣,殷周時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將冬至作為節氣慶祝源於漢朝,流行於唐宋,一直延續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冬至有祭祀祖先和祭拜天地神靈的風俗,漂泊在外的人也要回到家過冬節,我國南北方還有吃餃子、湯圓的習俗。   冬至的來歷以及習俗   冬至又被稱為冬節、壓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中一 ...

立夏的來歷風俗講究 具體解析

  每年一到立夏,氣溫就會上升得非常高,人們在沒有空調的環境中都會大汗淋漓。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中之一,一般是在每年的四月初一前後,同時民間人們也會有很多的風俗講究,以求好運。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更是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交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