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有什麼禁忌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間又把冬至俗稱為“日短”。他們認為,從冬至開始,陽氣四開,又有了“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故冬至有3種意義:一是陽極之至;二是陽氣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謂“冬至”。

  從冬至這一天起,到驚蟄節後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稱為一個“九”,即:公曆從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永定河沿岸民間稱這段時間為“數九寒天”,還曾有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永定河兩岸民間的“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俗稱“亞歲”。舊時,每到冬至前幾天,各家各戶要準備好魚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後拜父母尊長。

  冬至節還要吃餃子,這源於一個故事:醫聖張仲景,原是一名官員,時值寒冬,他告老還鄉。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凍爛了。孫仲景看到這種情況後,心裡非常難過。冬至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溫熱的藥材,熬煮煉製“祛寒嬌耳湯”。煮好後,分給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藥材搗碎,用麵粉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分給凍傷人每人兩隻。人們食後,頓覺渾身發熱,兩耳起暖。從冬至到大年三十,張仲景用這種方法把人們的耳朵凍傷都治好了。從此,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便模仿“嬌耳”的樣子,做成了“餃子”。

  過了農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約陽曆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開始數九。入九以後,民間流行消寒活動,逢九日飲酒消寒,席間慣擺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滿族人則不同,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殺豬祭天,即祭“祖宗杆子”。在大門的東南角立一高旗杆,頂端為葫蘆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內裝用碎豬腸,豬腔骨拌的米飯祭祀烏鴉,烏鴉是滿足古老氏族的圖騰(氏族標誌,北方氏族多以飛禽為族標),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俗稱“神餘”。

  冬至過後,我國各地都相繼進入寒冷的季節。此時正值我國的小寒、大寒節氣。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團”之說。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的記錄中,則往往是小寒卻比大寒寒冷,可以說是全年24節氣中最寒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當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寒冬臘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別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歡歡喜喜迎新春。

  特別是年輕人在寒冷的臘月,有的人穿著則“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這種極端的著裝是不合理的。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的空氣層的厚度有關。羽絨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織物氣孔不直通,兩種保暖效能都很不錯。寒冬臘月外出時,應注意以保暖為主。“寒從腳起”,人們腳的保暖尤為重要。

  冬至有什麼禁忌

  冬至回孃家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孃家。這是由於過於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後回孃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冬至結婚

  一般來說節氣前後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於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通常我們選擇結婚的吉日都比較慎重,因此小編建議大家最好避開冬至日另擇他日,讓婚姻有一個大家都放心滿意的開端會更好。

  冬至出門

  在冬至的傳說中,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

  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於天才剛被開啟,萬惡無首,天地遨遊。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當然如果能再點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則肯定比夜晚還在外遊蕩更為安全。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南北方不同的傳統風俗

  冬至,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那麼冬至的來歷是什麼?我國南北方,關於冬至又有什麼不一樣的風俗呢?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每年12月21日至23日左右,當太陽黃經達到270度的時候,也正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周公用土圭測景的方法,選取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年開始的日子,周曆中的正月即夏曆中的十一月,漢代時,漢武帝採用夏曆,將正月和冬至分開,從此開始專門過冬至節,並一直延續至今。

  南方的冬至風俗

  冬至一般寓意著吉祥和團圓,在南方,冬至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熱氣騰騰又甜蜜的湯圓,吃了這碗湯圓,就代表著又長大了一歲。除了湯圓,還有部分地區有吃牛肉和羊肉的習俗,加上一些驅寒的藥材一起燉煮,吃完之後可以加強身體素質,抵禦冬天的寒冷。南方還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從冬至節這天開始,在外的遊子會陸陸續續回到故鄉,準備一些吃食和祭品,祭祖,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和緬懷的感情。而東南沿海地區,有冬至祈福的習俗,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北方的冬至風俗

  北方人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每到這一天,不論貧窮還是富裕,家家戶戶必備的節日飯就是好吃又有寓意的餃子。傳說中餃子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為了救治飢寒交迫的老百姓,用藥材、牛肉和麵皮熬煮而成的“祛寒嬌耳湯”,就是餃子的原型。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除了緬懷先人,也有禦寒解凍的含義。除了餃子,餛飩也是北方人冬至的傳統食物,餛飩最開始是用來祭祀,拜祭完才可以食用。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南北方不同的傳統風俗

  冬至,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那麼冬至的來歷是什麼?我國南北方,關於冬至又有什麼不一樣的風俗呢?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每年12月21日至23日左右,當太陽黃經達到270度的時候,也正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周公用土圭測景的方法,選取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年開始的日子,周曆中的正月即夏曆中的十一月,漢代時,漢武帝採用夏曆,將正月和冬至分開,從此開始專門過冬至節,並一直延續至今。

  南方的冬至風俗

  冬至一般寓意著吉祥和團圓,在南方,冬至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熱氣騰騰又甜蜜的湯圓,吃了這碗湯圓,就代表著又長大了一歲。除了湯圓,還有部分地區有吃牛肉和羊肉的習俗,加上一些驅寒的藥材一起燉煮,吃完之後可以加強身體素質,抵禦冬天的寒冷。南方還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從冬至節這天開始,在外的遊子會陸陸續續回到故鄉,準備一些吃食和祭品,祭祖,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和緬懷的感情。而東南沿海地區,有冬至祈福的習俗,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北方的冬至風俗

  北方人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每到這一天,不論貧窮還是富裕,家家戶戶必備的節日飯就是好吃又有寓意的餃子。傳說中餃子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為了救治飢寒交迫的老百姓,用藥材、牛肉和麵皮熬煮而成的“祛寒嬌耳湯”,就是餃子的原型。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除了緬懷先人,也有禦寒解凍的含義。除了餃子,餛飩也是北方人冬至的傳統食物,餛飩最開始是用來祭祀,拜祭完才可以食用。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冬至來歷風俗 簡短

  冬至,是周代出現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節日,盛行於唐宋時期,相沿至今。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 ...

冬至來歷風俗

  冬至的由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的風俗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贈鞋帽、藏冬冰。 ...

冬至來歷風俗

  1、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2、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3、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 ...

冬至來歷風俗

  再在春秋時期,就測定出了節氣,殷周時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將冬至作為節氣慶祝源於漢朝,流行於唐宋,一直延續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冬至有祭祀祖先和祭拜天地神靈的風俗,漂泊在外的人也要回到家過冬節,我國南北方還有吃餃子、湯圓的習俗。   冬至的來歷以及習俗   冬至又被稱為冬節、壓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中一 ...

立夏的來歷風俗講究 具體解析

  每年一到立夏,氣溫就會上升得非常高,人們在沒有空調的環境中都會大汗淋漓。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中之一,一般是在每年的四月初一前後,同時民間人們也會有很多的風俗講究,以求好運。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更是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交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 ...

芒種節氣的來歷風俗 第九個節氣農忙季節

  芒種夏季中的第三個節氣,氣溫也相對比較高,天氣非常炎熱,特別容易中暑,因此外出的時候要做好防暑措施。同時芒種是收穫的好時候,農民朋友們忙著進行收割農作物,辛苦但是感覺非常值得。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這時候,這太陽剛好到達了黃經75°,時間一般都是在每年的6月5日 ...

二十四節氣立秋的特點 立秋的來歷風俗

  二十四節氣立秋的特點 立秋的來歷和風俗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立秋的氣候特點:氣溫逐漸減低、秋老虎;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天氣總體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