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南京清明習俗知多少?

南京清明習俗知多少?

  清明節既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冬至過後的第105天。清明節,南京的老習俗不僅有緬懷祖先的沉重,同樣也有春暖花開時帶來的愉悅。南京的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南京文化看看吧。

  用柳驅邪,源於觀音手拿柳枝

  南京清明插柳的習俗由來已久,據介紹,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據悉,清明節祭祖,事涉鬼魂,為了防止鬼魂邪氣侵擾,必須禳災、祓除、驅邪。其辦法就是插柳於戶,戴柳於首。清明用柳驅邪,是因為柳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具有驅邪功能的吉祥物。

  柳的一個重要寓意就是“去惡辟邪”,這主要源於佛教,像觀音一手託淨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蘸淨瓶中的水向人間拋灑甘露,祓病消災。受此影響,國人便以柳為驅邪消災之吉祥物,稱其為“鬼怖木”。宋朝,清明節插柳闢鬼之俗已十分盛行,一直到明清至民國,此俗仍盛,而“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也越傳越廣,還有“清明不插柳,再生變黃狗”也都是這一意思。

  老南京:掃墓不怠慢

  家住山西路附近的姚先生一家是老南京,他說南京人對於清明節非常重視。

  他說,在南京,清明掃墓一般分為兩種儀式,一是掛紙,又稱壓紙,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五色紙壓在墳上,以示子孫祭拜祖墳。二是培墓,就是每年清明將家裡的祖墳上培上新土,將墳頭的雜草清除,並加以修整,然後將準備一些酒菜果類作為供品,另外還要給祖先們燒上一些紙錢。不過,對於大多數市民來說,現在祖先都已進入公墓,培土和燒錢的步驟都已經簡化了。

每逢清明倍思親,清明習俗知多少

  上墳掃墓。這是清明節第一大習俗,在古時,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自從唐代以來逐漸與清明合併,才成了清明節中必不可少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一年之計在於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萬事萬物生機盎然,正是出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後,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而且成長也較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直到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

  放風箏。這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也可作為一種運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在這方面,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節辦的是有聲有色。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時清明節的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悠久,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鞠是一種皮製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動物毛塞滿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時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到宋時,發展達到鼎盛,風靡一時。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此外,插柳也有消災避邪之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正說明了柳樹頑強的生命力,這對於現在改善環境有很大的益處。

老北京清明習俗知多少

  清明節這樣一個節日,最主要的習俗就是掃墓。人們在度過一個寒冬收斂之季後,此時也想順應自然生機,伸展腰肢,走出戶外到陽光明媚、綠草如茵的公園或郊外去踏青尋春,或步行、爬山、涉水,或賞花鬥草遊樂,既是春遊又是健身活動,保持著身心的健康。老北京又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呢?跟小編一起走進北京文化看看吧。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老北京清明節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

  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代表,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

  “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這首詩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插柳的習俗。民諺中還有這樣的話:“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那麼,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期間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說是為了為了避邪。三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四說是為了預報天氣。

  關於插柳可以預報天氣的說法由來已久。古諺就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俗話也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在生活上,柳條是插在土壤中就能成活。柳條插到哪裡,就活到哪裡。只要年年插柳,便可處處成蔭。

  明清時代,不僅插柳於門,而且簪柳於首。簪柳在不同地區風俗有所不同,或男女皆戴,或婦女戴,或兒童戴,以戴柳為柳毛、柳尖、嫩柳、柳葉等。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說法,一般認為是為了保持青春。

  另外,清明時節還有放風箏、盪鞦韆等習俗,這是健身活動,亦是那時的遊樂活動,白居易在《春遊》一詩中就說過:“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風箏最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用於軍事,用放飛風箏傳資訊,明清後轉為宮廷娛樂併為平民遊樂玩具,因古時在風箏上裝置響笛或洋皮小鼓等風吹髮出似箏之聲而稱“風箏”之名,老北京時風箏製作更為精巧,那時有被稱為“曹氏風箏”、“風箏金”、“風箏哈”、“風箏馬”等流派的風箏。

  曹雪芹對風箏頗有研究,還曾寫過一本《南鶴北鳶考工志》的書呢,書中記錄了他放飛製作風箏的經驗與體會。風箏可在廟會集市上購買,也有自家制作的,如兒童自制的稱為“屁股簾”的簡易風箏。陽春三月在郊外山野或四合院內外廣闊之地放風箏,沐浴著陽光,吸著清新空氣,或拉線奔跑或昂首仰視從而心曠神怡,人體氣血暢通。

  這項活動至今仍受廣大百姓喜愛,常見在天安門廣場和城內外廣闊地區有各式各樣的風箏在藍天白雲中翱翔。至於盪鞦韆曾是宮廷內和貴族家園林中的設施是婦女孩子們流行的一項遊樂活動,如今早已成為百姓的健身活動專案。


潮州清明習俗多少

  清明節都在春意盎然的春天,萬物復甦,四野明淨。潮州的清明習俗,與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大同小異,不過更具地方色彩。他們過清明節的風俗視乎更具風趣。接下來和小編一起走進廣東文化了解一下吧。   禁火寒食:潮鄉古往今來,歲逢寒食前夕,街頭巷尾,喊賣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睞。潮詩《清明糖蔥》有:“桃花零落山花紅,五日 ...

清明習俗詩話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關於“清明”兩字的來歷,《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 ...

中秋記憶 南京中秋習俗

  在南京的文化記憶中,秦淮河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中秋佳節也不例外。相傳東晉時期某年中秋夜晚,名士謝尚、袁宏在牛渚(今採石磯一帶,漢時即屬秣陵)江面上泛舟攬月,留下了“牛渚玩月”的佳話。中秋賞月,從此從南京流行開來。   唐代詩仙李白數下金陵,也吟有《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等玩月 ...

中秋習俗多少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海南和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

饒北山區的清明習俗

  清明節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承上啟下緬懷先烈為國犧牲;緬懷先祖創大業福廕晚輩子孫。在饒平中部山區的清明、七月半普稱“鬼節”。因此,為過好清明節,相傳,節前各地農村普遍備好祭拜先烈先祖的大量粿品,到市場購買或自養三鳥,購買豬頭豬肉,有的用大蒸籠蒸菜頭(蘿蔔)粿、鼠殼粿;有的蒸甜粿,做甜豆粿等。   是 ...

芒種習俗多少 芒種有什麼民俗活動

  芒種習俗知多少   1、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2、送花神   在古代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 ...

2021南京清明節哪裡好玩 南京清明遊玩踏青的好去處

  2021南京清明節哪裡好玩 南京清明遊玩踏青的好去處   玄武湖   南京玄武湖公園是中國比較大的皇家園林湖泊,也是中國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和江南地區比較大的城內公園,被譽為“金陵明珠”。公園分為環洲、櫻洲、菱洲、梁洲、翠洲,洲洲堤橋相通,渾然一體,處處有山有水。玄武湖的櫻洲有一千多株櫻花,也是一個賞櫻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