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前兩句中,詩人將藜杖人格化,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的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詩人遊興大漲,欣欣然透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區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詩的後兩句,杏花雨,楊柳風更富美感,更富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前兩句中,詩人將藜杖人格化,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的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詩人遊興大漲,欣欣然透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區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詩的後兩句,杏花雨,楊柳風更富美感,更富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寫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志南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詩寫的是二月天裡的真切感受,蒼拙古木林中,於岸邊樹陰之處停下小船,繫上纜繩,然後登上河岸。
《絕句》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柺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絕句》這首詩,描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透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