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南通春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南通春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幾乎每年的春節都是小孩子最期盼的節日了,因為除了熱鬧閤家團圓。對於小孩子來說當然就是收壓歲錢了。

  但是越長大我們越來越發現似乎對過年少了童年時候的期盼。

  對南通文化感興趣的你,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南通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除夕

  一年的最後一天夜頭叫除夕。在段玉裁《說文》中,“除”條裡這樣說:“凡去舊更新皆曰除”。“夕”者傍晚。所以舊歲的最後一天又稱“歲除”、“大年夜”,俗稱“年三十晚上”。南通人就叫它“三十夜子”。要是碰到“小年”(沒有臘月三十的年份),臘月二十九也叫除夕。

  在二千六百多年之前的周代,我國民間就有“歲終舉行驅儺”的風俗。據《周禮?夏官》中記載:“方相氏……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趨疫。”這就是除夕活動最早的記載。《後漢書?禮儀表》也有:“先臘一曰大儺,謂之‘逐疫’”的記載。而把這天子叫“除夕”是在東漢。東漢應劭寫的《風俗通義》卷八“桃人葦茭?畫虎”上有:“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兇也。”是“驅邪求福”的意思。到了晉代,開始有了除夕“分歲”、“守歲”的說法,同時也開始了祭祀祖先的習俗。到南北朝的時候,又增添了祭神的習俗。到了唐朝又有了飲宴、庭燎、銅刀刻門和點水盆燈的風俗。

  宋代度歲成為了年終大事,有“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佛”等習俗,以祈禱新歲之安。明朝時,除夕的風俗又有所發展,《帝京景物略》記載:“五更焚香楮,迎新灶君下界;插芝麻秸於門簷窗臺;門窗貼紅紙葫蘆;夜以松柏雜柴燎院中,懸拜祖先影像;全家聚坐食飲;守歲。”清朝又增加了向尊師親友辭歲、盥沐後祀祖祀神、闔家團拜、更盡分歲、散黃錢金銀錁錠、吃葷素細餡水餃、坐以待旦,以兆延年等風俗。清朝通州人李懿曾寫的《望江南?通州好》詞裡頭也有一首,就是寫當時南通除夕時的歡騰和忙碌。

  壓歲錢

  小時候蠻歡喜過年的,因為過年有新衣裳穿,吃的東西也比平常多,還有一樁特別歡喜的事,是過年有得壓歲錢拿,爺孃要給,爹爹奶奶要給,外公外婆也要給。好像這個風俗不僅不曾得斷過,反而越給越多了。我小時候也就只拿角把兩角錢,現在沒有張把兩張大團結好像不得去,就連才會說話的小伢兒都會得說“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壓歲錢又叫押歲錢、壓祟錢、壓勝錢,是漢代起的頭,漢魏六朝的時候開始流行的。據王黼《宣和博古圖錄》載:錢形長而方,上面龍馬並著,俗謂佩此能驅邪鎮魅。因為“歲”和作祟的“祟”同音,壓歲就等於壓祟,所以叫壓歲錢。過去的壓歲錢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錢幣,而是為了帶了身上戲戲、看看而專門鑄就的和錢幣差不多架子的東西,是當吉利物品或者是避避邪用的。有的在錢幣正面還鑄了有“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這樣的吉祥語;背後還有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等的各種圖案。

  明朝和清朝時的壓歲錢,大多是用紅線串起來的。清朝人富察敦崇寫的《燕京歲時錄》當中就有記載:“以綵線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給小孩子的壓歲錢,南通人叫壓金錢,這個“壓歲”不是叫你不長,而是叫你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地成長。

  開始用市面上流通的錢幣做壓歲錢的是民國以後。那時候長輩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給小伢兒,叫百歲錢,寓意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就用大銅錢,給的數目是“六”或者是“六”的倍數,這個是取“六六大順”的意思;後來又改了用大紅紙包一塊大洋,是財源茂盛、一本萬利的象徵;等用了紙票子之後,壓歲錢也就不用大洋改了用紙幣,不過是要聯號的。因為“聯”與“連”又是同音的,這就意味子子孫孫要“歲歲發財”、要“連連高升”,大概發明“紅紙包”這個詞和用聯號新票子的講究,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貼門神

  貼門神是中華民族古老的風俗,儘管現在大部分的人家已經不貼門神了,但作為子孫後輩,也要曉得曉得過去貼門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日前,我採訪了南通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名譽會長張自強先生,請他來說說南通的門神。張老是離休幹部,也是專門研究南通民俗的專家。

  據說在唐朝的時候,皇宮裡頭面經常舞鬼、鬧皇宮,皇帝佬兒沒得法子,就請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兩個人來站門崗,從此之後皇宮裡頭就安頓了。時候長了,總不能叫這兩個大將儘是站撒,於是就請了個畫人像的畫師,照他恁兩個人的架子,畫了畫兒往門上格恁一貼,居然也就一樣的安頓了。不過,照這架子老是畫總也不是回事情,到了宋朝的時候,就有人發明了先把人兒刻在木頭板兒上,轉來再印刷,這個應該就是木版年畫的初級階段。

  再後來有人要想印彩色的,聰明的人就想了法子再多刻幾塊板子,分門別類來印幾種顏色,現在叫套色。還有的人為了開出的臉更像點兒、更漂亮點兒、更好看點兒,就在印好的畫兒上,再勾下子、再描下子。例如像有的畫兒,伢兒臉上用紅筆這恁勾下子,畫兒就既有木版的風格,又有手勾的成分,這種年畫既好看又實用。到了明清時期,南通這塊地方印門神已經基本上用木版。全國的木版年畫出名的地方很多,例如北京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山東的濰坊、河南的朱仙鎮、四川的綿陽。而我們南通的木版年畫是單線,無論內涵、色彩和其它地方不大相同,這就是江海文化的特點。

  照南通的民情風俗來講,過年的時候,基本上不問城裡和鄉下,老百姓要圖順遂,要想發財,都要貼門神。所以過去說利市的到人家門上剗是說:“陳年不來新年來,老爹家裡大發財。兩扇金門左右開,紅綠招財貼起來。左邊貼的是秦叔寶,右邊貼的是尉遲恭。斗大的元寶滾進來,發財大發財!”雖說是說的個利市,是個口話,實際上反映了大家對貼門神的一種心理期盼和圖順遂、想發財的一種心態。

  拜年

  過新年基本上家家戶戶要貼春聯,這也是我國民間過年的一種普遍的風俗。門上貼副新的春聯,顯得多喜慶呀!以前的春聯剗是寫在紅紙上的。現在市裡的一些有名的書法家,還到社群去為居民寫春聯,是大受歡迎呀。要是請不到人寫也不要緊,新華書店有現成的賣,還儘你揀。

  春聯,又叫對聯、楹聯、門聯,南通人喊的是貼對子,相傳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它還與桃木板上畫門神的“題桃符”有關。西漢時期,每逢“過年”,大家總要用兩塊七八寸長,一寸多寬的桃木板,在上頭刻或者畫上神萘、鬱壘的神像掛在門旁邊,有的是寫除禍祈福的吉祥語。據《六帖》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的時候,開始有人在桃符板上題寫聯語。據《宋史?世家?西蜀》中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但正式命名春聯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據陳去瞻《簪雲樓雜記》中記載:“帝(明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這個朱元璋不但下了旨,他還親自為禮部尚書陶安撰寫了一副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之後,朱元璋又在京都微服私訪,看見一個閹豬子的人家不曾貼春聯就問原因。閹豬子的人說他不會寫,也請不到旁人代寫。朱元璋就賜書了一副春聯,上頭寫的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哎!這副對聯寫得是既形象、又生動,太好了。從此以後,貼春聯就成為了一種民俗,而且一直流傳到現在。

  除夕收債

  從前在過年之前,特別是三十夜子的事最多。

  現在到飯店裡吃飯,一般的單位總是“簽單”,其實這在過去叫“賒帳”,又叫“掛帳”,意思就是聚聚多結個總帳,省得零打碎敲的煩神。從前住了在城裡的富戶、地主或者是有頭有臉的,買個糧食、綢布、南北貨、煙、茶什伲的,甚至於連看病吃的藥總歡喜賒個帳;而店裡頭圖多做點兒生意,也情願這麼做,兩相情願,這個就叫“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捱”。

  從前大凡是在過了正月初五財神日子,或者正月十八落燈以後開張營業的時候,店裡對老主顧就要開出一個摺子,送到掛了賬的人家的門上去。南通人把這個摺子叫它“金折兒”,相當於現在的記賬卡。“金折兒”是用厚紙做的、蠻長的條兒,可以摺起來,拉開來就像個手風琴的風箱。有“金折兒”的人,不管什伲時候都可以到店裡拿貨,給點兒錢也可以,一文不給也沒事,反正每筆帳剗記好了的。到了端午、中秋、冬至三個節序的前幾天,店裡就要開帳單兒上門來收錢,賒帳的也是可交可不交,但是不作興拖到年後的。碰到守信用的還好說,碰到有些不還錢的痞子戶也蠻頭疼的。店裡一想,要是今年子收不到,明年子就變了陳欠,就更加難要得家來,所以在三十夜子,街上就有收帳的人拎著個燈籠,上頭還寫明瞭各家的店號,滿街的跑。有的人家雖說連跑了幾趟,還總算不錯,收到了;還有的,就是你坐等到天亮,還是“薛人貴的袍子——白跑(袍)”。

  初一種田

  從前正月初一是不著興出門的。其實不出門也是說說而已,恐怕只是說不跑親眷,不走動,要是大家關門閉舍連門都不出,街上冷冰幹僵的連一個人都沒得,這倒好戲子的哩!

  正月初一城裡的人可以不出門,農民非但要出門,而且還要種田。在以前的南通農村,正月初一一大早,當家的就要起來了,做什伲?掮把鋤頭,到自己家裡的田頭地角上這裡鋤鋤,那裡鋤鋤,這在當地就叫“種田”。

  “種田”也是一種風俗。農民是怎樣教育自己子孫的呢?他們說,種田人和街上人不同,街上人可以定定神神呆了在家裡不出門,而我們就是靠種田過日子的,種田是我們的飯碗根,不種田哪有飯吃?再說,沒有鄉下人的屁股顛,哪有城裡人的煙囪裡冒青煙。人勤地不懶,只要種田的人手腳勤快點兒,起得早,也不要怕帶夜,有句老話叫做“起個早抵半工”,就是這個意思。正月初一“種田”,就好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起早,天天在種田。當家的為子孫做了個樣子,後輩就要好好的學,在新的一年裡頭,做好田場生活,把田種好了。難怪清朝道光年間的南通人周應雷在《漁灣竹枝詞》裡這樣描寫農民:

  鄉下農人不息耕,長街曲巷有書聲;

  書聲難入機聲裡,不聽絲絃與管笙。

  財神日子,正月初五

  民間傳說是財神菩薩生日。過去菩薩的生日,大凡只有吃齋唸佛的人才曉得,現在好像大家剗懂的。特別是一些開廠、開店和做生意的分外敬重,哪怕是新村裡頭一爿小小的雜貨店,也一定要大放爆竹,大宴賓客,既謝了菩薩又謝了人。門上貼的對子也總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總希望能得到財神菩薩的保佑。從前這種風氣還要厲害,在《海門竹枝詞初稿》裡,就有民國時期海門籍南通人黃賢寫財神日子的詩:

  三牲紙馬祭財神,祭罷財神請客人;

  允了東鄰西又約,恨無異術學分身。

  現在有些飯店裡還供的財神菩薩,也有供的關公。為了火燭小心,現在不用明火,剗是點的電蠟燭燈。這是因為廣東改革開放得最早,那裡靠香港近。香港那裡的迷信蠻厲害,從電影、電視裡都可以看得見,連警察局裡都供的菩薩!後來生意經慢慢地傳到了我們這裡,迷信的一套也就跟著一齊傳了過來。其實好多人也不一定信,看見大家在弄,自己不弄又不好,說穿了也只是一種心理安慰。

清明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驚蟄吃梨是哪裡的習俗,你知道嗎?

  都說進入到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候,但是由於氣候的影響,並不是一進入春天就開始回暖,在二十四節氣裡的劃分是當驚蟄節氣才開始復甦萬物,驚蟄就是驚動冬眠的動物們。在這時候還有吃梨的習俗,你知道這是哪流傳的嗎?

  節氣的習俗:蘇北及山西一帶有驚蟄全家吃梨的習俗,並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驚蟄吃梨其他說法:

  1。是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2。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

  3。驚蟄吃梨可能是因為“梨”和“犁”是同音的緣故。

  在民間有“驚蟄吃梨”之說,因為一則是人體飲食起居應順肝氣、養脾氣、潤肺燥;二則驚蟄後氣候回暖,同時會致灰霾天氣常現,人體容易外感咳嗽、口乾舌燥。而梨性微寒且甘潤,能生津清熱、潤肺止咳、消食除滯。


錫伯族的春節習俗瞭解嗎?

  錫伯族,是我國北部少數民族中較早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族。錫伯族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多彩,極具本民族特色。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錫伯族人也過春節,而且還有很多和漢族不一樣的春節習俗,你知道這其中的區別嗎?想要了解更多錫伯族文化,想要了解他們怎麼過春節,就趕緊往下看吧。   春節。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晚間送灶王上天 ...

納西族春節習俗瞭解多少?

  春節是納西族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納西人會舉辦很多祭祀活動,比如祭祖、祭天、祭神。納西族的春節規模大,時間跨度長,內容豐富,盛況非凡。那麼,納西族人是如何過春節呢?他們的春節習俗和漢族有什麼不同?一起來了解納西族文化吧。   農曆正月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納西人的過 ...

東北二月二習俗知道哪些?

  二月二是漢族著名的傳統節日。   “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鬍鬚燒著了。”在每個小孩都會背誦的言語。   對城市文化感興趣的你,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東北二月二的習俗吧!   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個漢族傳統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說龍頭節 ...

基諾族春節習俗知多少?

  春節,預示著一年結束,新的一年開始。我國的春節,舉國歡慶,全國人民都沉浸在濃厚的節日氛圍中。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過春節,但每個民族的春節習俗卻不一樣,正因為如此,才形成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那麼,你知道基諾族的春節是怎麼過的嗎?一起來體會一下基諾族文化吧。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 ...

惠州人過年習俗知道哪些?

  過年的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貼對聯,團圓飯,傳送紅包,穿新衣,拜年等。   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的習俗,惠州人的春節都頗有一些惠州本地的特色。   對惠州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惠州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吧!   1、送灶君   以前,不論貧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間視察善惡的,他的 ...

洛陽訂婚習俗知道多少

  訂婚大多都是兩人兩情相悅的時候會選擇的一步,古時的時候大多數人在經過媒婆的八字合對以及兩個人的門當戶對之後便會去訂婚,訂婚之後便會在女子及笄之後成親。本期洛陽文化帶你去了解一下洛陽的訂婚習俗。   1、第一步應該是帶物件拜見各自的父母!   2、傳說中的“四色禮”!   3、雙方父母第一次約見!   (雙 ...

紹興訂婚習俗知道多少?

  訂婚是結婚前的重頭戲。訂婚也是相當注重細節的。當地的習俗不能少,所以如果你要嫁到紹興了,或者要娶一個紹興的媳婦。那麼關於結婚之前的訂,紹興的訂婚習俗是必定要看的了。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紹興訂婚習俗瞭解紹興文化吧!   紹興是中國浙江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舊稱會稽、山陰,簡稱越,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