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干達,一些當地人感覺自然、合理的習慣,在外人看來就是奇風異俗。
而人們對其採用何種態度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比如烏干達的卡拉莫賈人就認為穿衣服會招致禍害;在一些部落裡,如果哪個部落首領納處女為妃或王后,那他會遭到所有族人的羞辱;甚至女性穿褲子都會遭受道德譴責。
不過,換種角度想以上諸多奇怪的習俗時,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可能正是由於這些奇風異俗,才組成了烏干達的千姿百態。
穿衣服是不吉祥的
愛美,講究服飾,是人之常情,然而在非洲有例外。烏干達東北山區的卡拉莫賈人就認為穿衣服是不吉祥的,會招致禍害。
在往昔殖民統治時期,卡拉莫賈地方被視為禁區,卡拉莫賈人亦被看作野人,不準與內地人接觸。由於長期與世隔絕,卡拉莫賈人便日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他們不管男女老少,皆不穿衣服。男人和小孩通常全身一絲不掛,婦女有時只在下身兜一塊獸皮。
烏干達政府曾在那裡推行過強制穿衣運動,但遭到當地人的強烈反對。個別穿上衣服者,其衣服也被憤怒的人們撕得粉碎,其人還在眾人脅迫下,不得不將衣服碎片當場吞下。
在烏干達的政界、軍界、商界甚至教育、衛生、學術界等,有許多人是從英國留學歸來或者曾經在英國從事過某項工作的人,這些人幾乎無一不信奉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祟尚“紳士風度”,他們大多是表情冷漠,不苟言談,辦事刻板,但遵守信譽,講究禮貌。這些人在日常生活或者社會交往活動中注意莊重的儀表和謹慎的態度;非常注意尊重婦女,走路時總是請女士走在前面,進門讓女士們先行,宴會上斟酒首先照顧女土;他們連住房也喜愛獨居一處,不願與他人合住,不願他人干擾自己的私人生活,見面時如果採用中國人的問候方式說“您到哪裡去呀”“您吃飯沒有呀”等,往往會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認為你不懂禮貌;他們在工作中一絲不苟,注重國家、民族、公司甚至個人的榮譽,如果你希望採取通融的辦法,透過他們辦一些超越規定範圍的事情,那是會達不到目的的。在商務談判時,他們忌諱對方提到同某位高階人土的關係密切這樣的內容,認為是拉大旗作虎皮,言語誇張者,行為必定虛假,最後必定是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他們在交往中講究規範行為,如正式邀請他人出席某項活動向他人發正式邀請信函,向某人表示慰問或者感謝發慰問信或者感謝信,介紹或者推薦某 人某事寫介紹信或者推薦信,問候或者祝賀發問候信或者祝賀信,表示道歉寫道歉信,甚至連送別、告別也要寫送別信、告別信等,而且在這些信函的禮節上要求稱謂得體、行文通俗易懂、謙稱或敬稱語恰當以及格式要規範等。烏干達的這些人物大多有身份、有地位並且掌握一定的權力,在烏干達開展經濟貿易合作活動,免不了是要同他們打交道的,因此,中國人員要注意熟悉瞭解,學會同他們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另外,烏干達也保留著許多具有非洲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例如許多人習慣於用手抓飯吃,如果見到年輕的姑娘用兩根樹枝夾著食物吃,不必大驚小怪,這是因為當地的習俗禁止姑娘在初次月經期間直接用手抓飯吃。還有,無論在任何地方,遇見有人從頭到腳裹著黑色的布或者黑色的紗,僅在眼睛部位留有兩個小孔供看路行走,不必好奇地東張西望,那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婦女,是因為教規規定女性不得讓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暴露在男人們的面前。
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陰曆端午節吃粽子。鹹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隻鹹蛋包成;鹼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緬甸的粽子
緬甸人愛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節聯絡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後紮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泰國的粽子
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後再吃。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日本的粽子
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於包錘形粽子。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朝鮮的粽子
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後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
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
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蔔、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麵,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蔔、土豆、辣椒等煮熟後食用。
秘魯的粽子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聖誕節,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孃家,再嘗孃家粽子的風味。
每逢聖誕來臨,委內瑞拉家家戶戶包裹粽子,這已成了應節一景,屆時,連平日賣點心的店鋪也堆滿了粽子。這種粽子以玉米麵為主料,以火腿、臘肉或香腸為餡料,還加進橄欖、葡萄乾,用新鮮蕉葉包成長方形,每個重約半公斤,焙乾蕉葉,粽子即熟,剝開粽子,清香四溢。吃粽慶節,別有一番情趣。
中國少數民族的粽子
瑤族: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
畲族: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傣族:傣族過端午也吃粽子,還要過“粽子節”。據說“粽子節”是為了紀念一對因婚姻遭父母反對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夥子都要拿粽子包,與姑娘們相會在大龍潭的芒果樹下,男女圍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夥子吹葉子伴奏。然後小夥子把粽包送給中意的姑娘。
毛南族: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過藥節時,習慣採艾葉、菖蒲、黃姜等草藥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藥作餡包粽食用。民間認為端午吃這種包餡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最大和最小的粽子
廣西壯族出現過最大的粽子,它是將芭蕉葉墊在一個特大的方形籠格中,內放50公斤淘淨並拌有醬油的糯米,再拌入一隻去皮骨、切成小方塊的豬腿的肉,面上復一層芭蕉葉,隔水蒸熟,這種粽子壯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兩個月。
據香港的媒體介紹,香港有9位老人,曾經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節,臺灣彰化縣曾製作一隻特大粽子,重達350公斤。廣東一帶包的粽子個兒特大,煮熟後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個年輕人居然沒法將它吃掉。
粽子還有最小的,在上海一些酒樓飯館中,宴席點心供應“迷你粽”,小得象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塊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線纏綠葉,玲瓏淡雅,真象一件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捨不得剝而吃之。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 ...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 ...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