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漢族喜劇:武安儺戲
古老漢族喜劇:武安儺戲
戲劇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曆史了,戲劇是民族文化的象徵。由於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因而戲劇帶有不一樣的韻味。武安儺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了,那麼這個古老的戲劇是怎樣的呢?不妨來民族文化裡看看。
儺戲,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約在元明時由古代儺儀發展而成。初是以歌舞形象在儺儀中出現,儺戲才應運而生。鍾馗打鬼的故事始見於唐人傳奇志怪小說集《逸史》,戲曲裡的鐘馗形象即從小說移植而來,演鍾馗3次進京應試,因權相楊國忠作梗,不中,憤而身亡。
玉皇大帝憫其剛正不阿,敕封判官,統領天下鬼怪;青黃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鬧,被鍾馗降服。儺戲流行於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
據老者回憶,固義的儺藝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葉,但它那古老的形式和內容,則可以推進到歷史的更深處。早期社會,人們無法抭拒自然界的各種災害,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存在,這就產生了鬼神的概念。於是人們把這種想象的鬼神也分為善惡,透過祭祀和表演,揚善懲惡,滿足人們征服自然的主觀願望。
儺中的“黃鬼”就是一種邪惡的象徵。洪水氾濫時的滔滔濁浪,瘟疫、癆病使人面黃肌瘦,他們認為這都是“黃鬼”在作祟。固義鄉民所說的“黃鬼”還指那些虐待父母的忤逆不孝者。這反映出明朝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正統儒家學說的浸透,而使“黃鬼”的所指由自然災害轉向人本身的邪惡。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漢族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儺戲源於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
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於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湖南、湖北的儺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四川、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儺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養料。
儺戲代表分支:河北武安儺戲簡介
武安儺戲,是儺戲在河北省的分支,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是民間戲曲、藝術等領域極其難得的活資料。武安儺戲內容豐富,娛神娛人節目多樣,儺戲面具角色原始古樸。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到儺戲文化中具體瞭解吧。
武安市地處河北省南部,東距邯鄲市30華里。武安儺戲歷史久遠。從武安儺戲的規模、陣容和角色來看,有宋代宮廷大儺的遺風。武安儺戲內容豐富,娛神娛人節目多樣,有隊戲、賽戲、竹馬等。儺戲面具角色原始古樸。
武安市固義村有一種古老的儺戲“捉黃鬼”,豐富的內容,恢弘的氣勢,演出的同時還賽戲,以及花車、旱船、龍燈、獅子舞、武術、霸王鞭、秧歌等民間藝術形式。直接參加演出的600多人,連同輔助人員,總數不下千人。整個演出期間還有迎神、祭祀蟲蝻王和冰雨龍王、送神等儀式。
“捉黃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啞劇,其角色有閻羅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黃鬼。黃鬼既是洪澇、蟲害、疫病等災害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間邪惡勢力的代表。
主要表現村民驅除鬼祟,祈盼村落平安、人畜兩旺的願望,是原始火崇拜的遺續。“捉黃鬼”中的各種人物角色,大都以臉譜和麵具為扮相。他們身著古裝和各種佩飾,面目或計策或猙獰。這些角色大都是世襲的,輩輩相傳,不派不選,使其久演不衰。
武安的社火表演豐富多彩。儺戲均由鑼鼓伴奏,劇目主要是三國及漢代以前的內容,劇情較為簡單質樸。在《岑彭馬武奪狀元》、《吊黑虎》、《吊勒馬》、《點鬼兵》和《打十棒鼓》等出戏中,都出現了“掌竹”角色。他的說唱半吟半唱,聲腔古樸渾厚,念詞多為七字句,大都押韻,處於由吟誦向唱腔發展的過渡階段。
武安儺戲起源於夏商時期,與“磁山文化”一脈相承,是古老的、質樸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民間藝術形式和研究人類學、民俗學、民間文藝學、民間戲曲等領域極其難得的活資料。
武安儺戲的存在為研究中國儀式戲劇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實證資料,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武安儺戲演出中的特殊角色——掌竹,是我國宋金雜劇引戲人“竹竿子”在當今的遺存。武安儺戲完整地再現了中國儀式戲劇發展衍變中的四種形態。
傳統地方古老戲劇:池州儺戲
戲劇的起源已經無法考察,中國戲劇的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戲劇透過舞蹈、音樂、語言等形式,在舞臺上敘述一段事件。你可曾知道古老戲劇池州儺戲?一起來了解下吧。
池州儺戲,被譽為“戲曲活化石”,池州儺,屬《論語》中所載“鄉人儺”。它起於明代、盛於清朝,主要流佈在九華山麓方圓百里的貴池、青陽、石臺等地,尤其集中於貴池區梅街、棠溪、墩上等山鄉的姚、劉、章、唐、姜、杜、汪等數十個大姓家族,當地素有“無儺不成村”之說。
據池州市文化館館長李大成介紹,池州儺是一種在“社”(祭祀圈或祠堂、或堂屋、或社壇、或社樹下)的範圍內活動、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請神祭祖和驅邪納福為目的、以戴木製彩繪面具為表演特徵的古老藝術形式。它既無職業班社也無專職藝人,傳承僅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襲,宗族師承,每年農曆正月初七至十五進行。其主要表現形式有儺儀、儺舞和儺戲。
儺舞是正戲演出前後的舞蹈,一般情節簡單,寓意較深,內容多是驅災逐疫、祈求豐收、平安吉祥的吉利語,舞時大多用鑼鼓伴奏,配合身段,節奏明快,動作性強,粗獷有力,有一種東方古典雕塑藝術的自然美,其經典之作《舞回回》堪稱唐代樂舞《醉胡騰》的翻版;儺戲有唱有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傳統劇目有《劉文龍》、《孟姜女》、《章文選》等。池州儺戲無絲絃樂器,只用鑼鼓伴奏,人聲幫腔,唱腔分為高腔和儺腔兩大類。
已故的中國儺戲研究會副會長王兆乾先生稱池州儺為“古文化的層疊積澱”。從現存的池州儺可以看到,它既有著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內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響;在藝術方面,古代文化的層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現,如漢代的紱舞、矰舞,唐代的胡騰舞、西涼伎等;在戲劇方面,也可看出變文、詞話、傀儡、村俚歌謠及至宋雜劇、南戲對其影響。
因此,學界普遍認為,它是中國在演出形式、劇目、唱腔、面具、服飾、道具等方面儲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堪稱“戲曲活化石”,對於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宗教演變、宗族結構、民風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區政治、經濟均有極大的史料價值。
武安儺戲
儺戲
儺戲(拼音:nuóxì),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約在元明時由古代儺儀發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鍾馗形象在儺儀中出現,儺戲才應運而生。鍾馗打鬼的故事始見於唐人傳奇志怪小說集《逸史》,戲曲裡的鐘馗形象即從小說移植而來,演鍾馗3次進京應試,因權相楊國忠作梗,不中,憤而身亡。玉皇大 ...
福建漢族名菜:半月沉江
美味的菜餚是可以影響心情的,作為從小在廈門長大的孩子,去寺廟中最為在重要的就是吃素齋,美味的素齋簡直就是一天中的美味,半月沉江就是其中有名的一道菜餚。
那麼,本期閩菜文化帶你瞭解一下名菜半月沉江。
“半月沉江”屬於閩菜菜系,是南普陀寺素菜館的一道名菜。凡到廈門旅行,必到南普陀寺一遊,凡到南普陀寺觀 ...
漢族名菜:九味貴妃雞是什麼菜系
我們漢族有一道名菜叫—九味貴妃雞,它挑選的材料都是極好的。吃了對人的身體特別好,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什麼菜系。一起來了解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看看九味貴妃雞是屬於哪個菜系的,也好向各個民族的朋友們介紹。
九味貴妃雞是湘菜系。貴妃雞的肉質屬於優質型肉品,具有鮮嫩,皮薄,脂肪少。口感爽脆的特點。富含人體所需的1 ...
漢族名菜:九味貴妃雞是什麼菜系
九味貴妃雞是非常有名的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員,光聽名字就能夠感覺它是一道高階大氣上檔次的菜,而對於九味貴妃雞的本身營養價值你又瞭解多少呢?雞肉,有著補虛健脾、溫和益氣的功能,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九味貴妃雞屬於哪個菜系吧。
菜譜名稱:九味貴妃雞所屬菜系:湘菜雞:肉質細嫩,滋味鮮美,並富有營養,有滋補養身的 ...
漢族名菜:京醬肉絲是哪裡的菜
很多人都知道京醬肉絲中包含肉絲、蔥絲、薑絲以及豆皮,會吃的朋友都知道用豆皮裹著蔥絲和肉絲,這樣會味道比較香。京醬肉絲中配上獨特的黃醬,別有一番風味,醬香濃郁。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這道漢族名菜是哪裡的菜呢?
京醬肉絲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菜,屬於東北菜系或北京菜系。
製作食材
裡脊肉200克,雞 ...
漢族名茶:水仙茶文化
在古代,茶葉一般都是貢品。茶葉在古代的地位如此之高。中國飲茶,注重一個“品”字。飲茶在漢族人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水仙茶屬於烏龍茶的一種,是漢族名茶的一種。水仙茶文化是怎樣的呢?一起來飲茶文化品味下吧。
水仙茶原產於建州(建甌)一帶。早在一千年前,建甌一帶就有這種茶樹,但人工栽培卻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 ...
漢族名菜:成都子雞是什麼菜系
成都子雞是一道十分有名的菜餚,雞便是用小雞仔為原料製作的,雞仔的肉質細嫩,鮮美。營養十分的豐富,成都子雞以辣椒跟仔雞烹製而成,十分美味。本期小編就帶你去中國飲食文化了解成都子雞是什麼菜系。
成都子雞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菜,屬於川菜系。菜品中雞肉肉質細嫩,滋味鮮美,並富有營養,有滋補養身的作用。把雞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