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誰寫的
史記是寫什麼的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是誰寫的
1、《史記》作者是司馬遷。
2、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3、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什麼時候寫的誰寫的什麼時間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又稱《太史公記》。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
史記是誰寫的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 ...
史記裡面的太史公是誰
1、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記》作者司馬遷;
2、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對其父司馬談稱呼。
太史公是西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官職名稱。位在丞相上,是我國古代官方史料的專職記錄者。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遷死後,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漢宣帝時期把太史公降為太史令,太史令的職權也 ...
學記是誰寫的啊
樂正克。《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 ...
史記什麼時候寫成
司馬遷五十三歲時寫成,大概是公元前九十一年。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 ...
史記的作者是誰
1、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韓城南,另說今山西河津),
2、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3、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 ...
史記的作者是誰
1、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韓城南,另說今山西河津),
2、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3、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 ...
當年司馬懿為什麼要寫史記
司馬遷的家族是史官出身,當年因為李陵事件,司馬遷慘遭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屈辱,悲痛欲絕的他想到了自殺;可後來司馬遷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所以司馬遷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死了是毫無價值的;所以他毅然選擇了腐刑,司馬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