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司馬光為何反對變法

司馬光為何反對變法

  1、司馬光認為這場變法推行的新法弊大於利。

  2、司馬遷生活於封建社會,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深受儒學的毒害深。生活一個封建社會中,要想接受新思想,新思維顯然是不太可能,司馬光屬於守舊派的一員,故而反對變法,屬於理念差距。

  3、司馬光為了自身利益,王安石變法受到最大程度傷害的要數官僚地主了。北宋中期,官僚集團臃腫而龐大,在這個體系中,官員人數眾多,享受國家很好的俸祿優待。王安石新法推行,首先針對的就是官僚地主,且很大程度的抑制了官僚的特權及損害了其經濟利益。

司馬光為何反對王安石

  司馬光是守舊派,是針對變法,不是針對王安石。司馬光在政治上是標準的守舊派人士,他跟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了嚴重分歧,幾度上書反對新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透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透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

為什麼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反對變法更多是因為王安石的做法有違北宋士大夫的文人氣節。司馬光曾反駁王安石道:"天下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設法爭民,其害乃甚於加賦。"認為官府向百姓奪取的財富越多就容易滋生腐敗,這危害比增加稅賦還可怕。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原因司馬光本人是守舊派的代表人物。我們知道自從孔子建立儒家以後,古代文人一直以來就是崇尚儒家思想,當時的讀書人從小就是學習四書五經,中國的儒家思想一直以來都是以保守而著稱的。

  而司馬光也是從小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在七歲時就是熟讀春秋了,在這樣一種濃厚的儒家思想的薰陶下,司馬光是極其保守的。他認為變法是非常沒有必要的,堅持要遵循宋代先祖趙匡胤的那一套做法。而王安石卻是思想很開放的一人,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只有革新才能重新讓國家富強起來,就這樣有兩個不同意見不同觀念的人,在變法方面產生了極大的隔閡,因此司馬光反對王安石的變法。


的故事

  1、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裡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 ...

的著作是什麼

  1、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他主編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全書共294四卷,另有《目錄》、《考異》各30卷。取材於各種正史、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00餘種,經過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該書語言簡練曉暢,敘事清晰嚴謹,有些篇章具有較 ...

文言文

  1、作品原文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2、作品譯文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年一樣(古代成 ...

簡介

  1、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2、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 ...

懿什麼關係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河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早年跟隨曹操,後助曹丕成為魏王。曾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兒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光和司馬懿什麼關係   司馬懿和司馬 ...

勤學文言文翻譯

  1、譯文:   司馬光小時候,擔心記憶能力比不上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其他兄弟已經會背誦,玩耍休息去了,他卻獨自關門不出,專心讀書,等到能夠背誦才停止。(司馬光)自己說:“(讀書時)花費精力多的,收穫就長遠,他所精心背誦的書籍,是一輩子也不會忘的。”等到(司馬光)長大了,他讀遍了古代書籍,見多識廣。他 ...

好學原文

  1、《司馬光好學》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終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2、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