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哈薩克族民居,歷史悠久的氈房

哈薩克族民居,歷史悠久的氈房

  哈薩克族文化源遠流長,當中記載著哈薩克族長期以來都是過著煮水而居的遊牧生活,所以他們的民居就具有了便於遊牧、容易拆卸的特點。這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他們席地而居,節省很多不必要的開支。那麼,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的民居——歷史悠久的氈房吧。

  哈薩克族長期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很早就發明創造了適合遊牧生活便於搬遷近似於蒙古包式的流動房屋——氈房。

  哈薩克的民居很有特點。在人們的印象中,哈薩克的氈房與蒙古包沒有什麼區別,其實它們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一般講,蒙古族建造的才叫蒙古包;而在新疆哈薩克族的遊牧民族建造的,名為“哈薩克白宮”,俗稱“哈薩克氈房”,不叫蒙古包。

  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差別有兩點:首先哈薩克的氈房是有天窗的,而蒙古包是沒有天窗的;另外據說由於信仰的原因,氈房的門一般都向東開,而蒙古包的門一般都向南開。

  哈薩克傳統民居是便於拆卸和攜帶的氈房,這是承載著他們兩千多年曆史的“活化石”。哈薩克族的氈房主要由骨架、圍牆、房頂、房氈、門5個部分組成,其中氈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圓柵和頂圈構成,圍牆用橫豎交錯相連的柳木欄杆構成,可以自由拆合,圓形頂圈既是屋頂又是窗戶,外觀與蒙古包相似,白天揭開用來通風透光,夜間蓋上以防風寒,房門通常都面朝東南。

  氈房裡佈置有一定特色,中間是火塘,右半部擺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鋪,氈牆上有各種圖案的掛毯,地上鋪著地毯,氈房正上方擺放箱子等,左側氈牆處放置墊桌,墊桌上放被褥、枕頭。城鎮居民都喜歡在臥室或客廳牆上佈置掛毯,喜歡色彩鮮豔的飾物,在享受現代化生活同時,仍保留著哈薩克族傳統文化。

歷史悠久的傳統建築,納西族民居特點

  房子是許多人一生中的港灣,較多人拼盡一生也只是為了一套自己的房子。而城市中的房子卻遠遠不如一些特殊房屋來得經濟與實惠,少數民族的民居更是別有特色。

  那麼,本期瞭解納西族民居特點。

  納西民居外貌特徵:外牆砌不到頂,後牆上部用板枋材隔斷,兩端山牆用“麻雀臺”壓頂與山尖隔斷,出簷懸桃顯得很深邃。山尖懸串一塊很長的懸魚板。牆體從下到上往裡微微傾斜,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構造輕盈飄逸。

  納西民居是木構為骨架,以木結構為主的土、石、磚、木混合構造體系。因構造種類眾多,房屋造型多樣,內容豐富。每種構架式都有其名稱,各種構架組成的房屋以構架式命其名稱。木構架分類、特點及使用功能。

  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

  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網格的工整而自由佈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勢的高低而組合。這些房屋中臨街的房子多被闢為鋪面,或主人自己經營些小商品,或轉租他人經營。

  長期以來,納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於學習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特別對民居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納西族民居構造與周圍地理環境和民俗有一定的關係。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靈活性

  納西族習俗:兄弟成人後,尤其在農村,為便於農事活動,兄弟之間得另立門戶組織新家庭,一般哥哥得另建新居,分到的房屋要搬遷。因木架具有折除和安裝的靈活性,照原來組裝時構件的編號,按順序拆除,從甲地遷往乙地即可重新組合建蓋。

  2、適應性

  文化名城麗江古城區內有山有水、隨坡多變的地勢,隨河流彎曲的地形,故民居建築因勢利導,組織成不拘工整而自由佈局的一條條街道,彙集於古城中心廣場——“四方街”,構成古城的整體。使古城既有山城之秀,又有水鄉之美,而建築完全保持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格,說明了納西傳統民居具有對複雜地貌的適應性。

歷史悠久的陝西水晶餅,你吃過嗎

  水晶餅是陝西的傳統名貴糕點。始於宋代,是一種酥皮的點心,因為外表晶瑩透亮,就只是觀看就會變得很有食慾。口感甜潤適口,涼舌滲齒。本期陝西文化就帶你瞭解陝西的特色糕點水晶餅。你是不是也吃過呢?一起來了解吧!

  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麵、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開啟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

  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水晶餅是陝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外形美觀,配料製作講究,操作工藝嚴密。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油多而不膩,糖重而滲甜,具有濃郁的玫瑰芳香。

  陝西渭南現今最有名的傳統水晶餅當屬健民食品廠的“石灰窯”傳統水晶餅(正宗豬板油餡),現在是渭南市著名商標,也是渭南當地人民唯一認可的傳統水晶餅生產廠家。西安德懋恭生產的清真水晶餅(牛油餡)建廠早是中國的名特糕點。

  原料:富強粉37公斤、豬板油10.5公斤、桔餅1.5公斤、標準粉1公斤、動植油12公斤、冰糖1.5公斤、白糖粉21.5公斤、對絲1.5公斤、核桃仁1.5公斤、白砂糖10公斤、玫瑰1.公斤、黃桂0.5公斤。

  做法:

  1、制皮:將動物油加5公斤水在和麵機內攪拌,油、水溶合均勻後加富強粉攪拌,待麵糰光滑、離手為宜。

  2、制餡:將全部白砂糖、豬板油、熟板油、熟麵粉,經加工後的各種輔料,混合攪勻即成餡。

  3、制酥:用富強粉總數的32%、動物油總數的50%混合攪拌均勻。

  4、包酥:按50%的皮,42%的酥的比例,包合一起,壓平,擀成圓形,由中心向外捲成條,切塊待用。

  5、成型:用制好的包酥小塊拍成直徑5釐米,厚2。8釐米的正圓形餅,上蓋紅色“水晶餅”印章,待烘烤。

  6、烘烤:將坯放入烤盤內,入爐烘烤,烤熟後,冷卻,包裝。


關於歷史悠久的渭河的傳說渭河的源頭

  渭河橫跨著我國甘肅的東部和陝西中部。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從甘肅的鳥鼠山開始,由陝西的潼關匯入到黃河裡。這條歷史悠久的渭河有一個不一樣的傳說,你知道是什麼嗎?本期民間故事就來為你講述。   渭河的歷史故事:   渭河又叫禹河,在兩千四百多年前,由於甘肅渭源鳥鼠山堰塞湖洪水氾濫,給關中華夏民族造成極大生命 ...

回顧曼哈頓一個歷史悠久教堂的平安夜

     聖誕節是指12月25日,平安夜是指12月24日是聖誕前夕,稱為聖誕夜,也稱為平安夜。當晚,全家人會團聚在客廳中,圍繞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及愛,聖誕平安夜,我們去回顧一下曼哈頓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教堂的平安夜。      神說:所謂幸福,是有一 ...

歷史悠久的客家傀儡戲

  三明市博物館即將開放的客家民俗風情館中,有一組客家人結婚拜堂的場景,所有的人物都用傀儡代替,猶如演戲一般,煞是有趣的很。何以採用傀儡身來代替人物,恐怕只有看過後方曉其中滋味。當然,如此方式布展,自然與三明客家地區歷史悠久的傀儡戲有關。   地處閩西北的三明,其地域大開發的歷史始於西晉"永嘉之亂&# ...

歷史悠久的淄博元宵燈會

  淄博元宵燈會歷史悠久,在清代就已聞名全國。建國後燈會一度中斷。1986年正式恢復,地點在淄博人民公園,盛況空前,大型燈組和小型花燈交相輝映,大放異彩。   在傳統的元宵燈會的基礎上,為配合淄博陶瓷琉璃藝術節,1989年9 月5 日至10月5 日,在淄博人民公園舉辦了“首屆淄博金秋燈會”,燈會以“歡樂的淄博 ...

歷史悠久的慶陽剪紙

  剪紙是隴東地區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歷史悠久,作者大都是農村勞動婦女。他們從小跟著媽媽、奶奶以及村裡的巧手學藝,一把剪刀到老,生命終止才是藝術活動的終結。古老的剪紙藝術就這樣代代相傳,並不斷得到更新和發展。   慶陽剪紙題材廣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有表達他們對勞動果實深厚感情的牛、馬、驢、羊、雞、狗、豬、 ...

歷史悠久的河北梆子

  歷史悠久的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從山陝梆子逐漸演變而來,到清道光年間天津城鄉已出現河北梆子的演出活動,當時稱為“秦腔大戲”。河北梆子在天津繁衍和發展很快,經過幾代人艱苦努力,形成了以何景雲(何達子)、魏聯開(元元紅)及女伶小香水、金鋼鑽等人為代表的“衛梆子”(天津衛)表演風格。當時天津戲曲舞臺上河北梆子 ...

河南和陝西哪個省歷史悠久

  河南位於中原地區,河南成為歷史文化發展中心的時間比陝西早1200到1800年的時間。   補充答案:   河南一直以來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聖地,河南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中國歷史總的來說是以河南為中心不斷髮展演變,從夏商周到宋朝,河南參與了中國大部分的歷史程序。河南已經演變為中國的代稱,中原二字更是牽繫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