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容忍魏徵的事例論證了以下幾個方面:
1、論證了唐太宗是一個心胸開闊,能夠虛心納諫的君主;
2、論證了熟為人知的道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3、論證了寬容是一個人文明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史書記載,貞觀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逝,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鏡子,是因為魏徵是一個諍臣,從來都是直諫無懼,據理力爭。唐太宗很怕他,因為很多時候在他面前沒面子,唐太宗很煩他,因為只要他提的意見和建議唐太宗不採納,他就反覆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可是,唐太宗也絕對離不開他,因為唐太宗知道,這個人雖然耿直,但他所說的幾乎全都是對的,這樣一個大臣,可以讓他成為真正的明君。同在朝堂之上,面對魏徵,唐太宗透過他的諫言,知道了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
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一般指魏徵,魏徵,字玄成,鉅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魏徵 ...
魏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唐高祖最青睞,最信任的人。
一方面因為魏徵的忠誠,捨己為國。一方面因為唐高祖聽從進諫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魏徵染病臥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 ...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鏡子,是因為魏徵是一個諍臣,從來都是直諫無懼,據理力爭。唐太宗很怕他,因為很多時候在他面前沒面子,唐太宗很煩他,因為只要他提的意見和建議唐太宗不採納,他就反覆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可是,唐太宗也絕對離不開他,因為唐太宗知道,這個人雖然耿直,但他所說的幾乎全都是對的,這樣一個大臣,可以讓他成 ...
1、魏徵是唐代有名的諫臣,作為給皇帝挑錯的人魏徵與李世民之間也是少不了有趣的事情。而這位大臣也更是讓李世民愛恨交加。
2、魏徵“敢說話”,面對皇帝從不膽怯。李世民的皇位是靠著玄武門事變而奪來的。在李淵打天下時李世民可謂是出了不少力,也立了不少功勞,可是李淵卻立了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為太子。這讓李世 ...
唐貞觀十七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其含義為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
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君主,他能夠認真聽從臣子的建議。一次,宰相房玄齡在路上看見掌宮裡建築的竇德素,就問他最近宮裡在修什麼工程。竇德素就把這件事告訴太宗,太宗生氣地責備房玄齡。諫臣魏徵對太宗說:“房玄齡是管理國政的人,他了解宮遷內外的事。如果您修的工程是對的,他就應該幫助您;如果不對,他就應該請求陛下停 ...
貞觀二年,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夙興夜寐,加之他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論者皆稱之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尚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貞觀二十三年,房玄齡舊疾復發,此時李世民在玉華宮,聞訊命人用自己的擔輿將房玄 ...